星期三, 2月 24, 2010

西羅亞碑文 Siloam Inscription

考古連繫 
最近有機會再翻看西羅亞石刻文Siloam Inscription的資料,這個碑文的發現純屬意外,於1880年,由一個男孩在大衛城的希西家引水道下流嬉水發現的。當時是土耳其奧托曼帝國,所以石刻被取下,帶到土耳其,現存於伊斯坦堡Istanbul Archaeological Museum。

碑文敘述兩隊挖水道的工人,靠著聽對方的鑿石的聲音,終於彼此相遇。碑文紀念希西家引水道這個偉大水利工程大工告成! 西羅亞碑的文字是古希伯來文,現存的碑文有6行:

將古希伯來文換成現代希伯來文:
  中文翻譯如下: 
1 此隧道...這就是此隧道的故事:當... 
2 斧子彼此擊打,當還有三肘要[鑿]時...有人聲 
3 呼叫他的同伴,因為石的右邊有缺口(? zada)...在那天... 
4 隧道(完工?)… 鑿石工人的斧子彼此擊打,[水]流到 
5 水從源頭[流到]水池,長度一千二百肘,有一百 
6 肘高的石,在鑿石工人的頭上...

西羅門碑文和希西家水道的發現,當然是增加了舊約聖經的可信性,但是,考古的目的除了證明之外,更讓我們進一步了解聖經文化。


我們值得留意以下各方面:
 

• 石碑文的原處位於距離出口西羅亞池有20尺之內引水道末端,試問,有誰會去欣賞?這出土地點十分有趣,這個石碑不是為大聚而設的。 
• 碑文敘記的主角是工人,君王(希西家)一字不提。到底是誰立這個石碑?碑文的內容,提及水利工程的細節,水道的長度,挖土工人的辛酸和寫作風格等等,較可能是從一個水利工人的目擊者角度而寫,是屬個人的刻文,可能是工程主管,而非君王所命令。 • 碑文作者沒有留下姓名,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刻銘自己名字,可能是國家大罪。
• 有趣的是,水道真實長1760尺,刻文中是1200肘,每肘約1尺半,正是約瑟夫描述希律聖殿所說每肘等於18吋。

以色列的寫作意識
所謂「寫作意識」,就是ideology of writing。這個碑文的目的,不是高舉君王,而是紀念工程的完畢,比對一下其他古近東碑文,就更有趣。


因為古近東碑文的出發點是君主的觀點與角度,動詞的主格是君王,以第一身的手法敘述,目的是顯耀君王自己的成就,一些好例子就是但城碑文 Tel Dan Inscription (紀念亞蘭王打敗以色列的勝利),和之前在blog提過的米沙石碑Mesha Inscription (紀念摩押王反判以色列王暗利和亞哈而成功獨立)。

在聖經考古學裡面,常常提出的挑戰,就是在以色列的鄰國可以找到石碑(米沙石碑、但城碑文等),但是在以色列卻找不到任何碑文,西羅亞石碑又不反映官方的口氣,只是一個巨大工程的紀念碑。

這可能表示,舊約以色列文化的另一個特點,對碑文持保留或甚至反對的態度,因為碑文是炫耀個人,特別是君王的成就。

所以,聖經往往提及到君王為自己建設時,都帶批評的語氣,例如:以賽亞書 22:15-16說:15主萬軍之耶和華這樣說:"你去見這掌管庫房的,就是總管舍伯那,對他說:16你在這裡有甚麼權利呢?你在這裡有甚麼人,竟在這裡為你自己墳墓,就是在高處為自己墳墓,在磐石中為自己鑿出安身之所呢?(前兩個「鑿」字,與碑文的一樣。)



聖經連繫
碑文屬於主前8世紀末,希西家執政時期,與舊約聖經所說的異曲同工:
• 列王紀下 20:20 希西家其餘的事,和他的勇力,他怎樣挖池,挖溝,引水入城,都寫在猶大列王記上。(新:做水池和引水道)
• 歷代志下 32:2-4, 30 希西家見西拿基立來,定意要攻打耶路撒冷, 3 就與首領和勇士商議,塞住城外的泉源,他們就都幫助他。 4 於是有許多人聚集,塞了一切泉源,並通流國中的小河,說,亞述王來,為何讓他得著許多水呢。30 這希西家也塞住基訓的上源,引水直下,流在大衛城的西邊.希西家所行的事,盡都亨通。
• 舊約次經便西拉智訓 48:17 希西家堅固他的城,在城內建設水利,他用鐵斧鑿穿岩石,建造貯水池。

《考古聖經研讀本》

關於聖經和考古兩者關係的工具書實在不多,莫說中文,連英文的也有缺乏之處。

因為大部份的出土資料都停留在發掘的報告之中,而因不同的理由(政治、資金、人手等),這些資料往往要等到出土之後的10-20年才被搜集、整理和出版。

所以,考古資料往往只停滯於坊間的新聞層面,但是新聞的危險性很大,因為新聞台的報導有選擇性,又往往只用譁眾取寵的手法來報導,一般人容易因而被誤導。

無論如何,在2006年由Zondervan出版的《考古聖經研讀本》Archaeological Study Bible是一本很有份量的工具書,編輯是福音派的學者Walter C. Kaiser和Duane Garrett。在註解之中,給予讀經者比較全面的考古和背景資料,隨書亦附上光碟,的確是認真的研經者應有的書。

盼望將來華人基督徒也可有這樣的工具書。

星期二, 2月 23, 2010

所羅門城牆

考古資料
在星期一(2/22/2010),希伯來大學考古學家Eliat Mazar發表一個發掘報告:考古的遺址位於大衛城和聖殿山之間的俄斐勒Ophel的東面,正在汲淪溪之上,Mazar 剛剛完成了三個月的發掘(見下圖)。






這裡出土了一道城牆,城牆長度達70米(220英尺),高約6米 (20尺),比對一下城牆,城門的做法,和陶器,非常肯定屬於主前10世紀,即所羅門時期。除此之外,又發現四格城門,城門高6米(20尺),格式與同期的城門相似(米吉多、別是巴、亞實突),城門旁的望樓位於現在的路面之下,有說望樓的大小約24 x 18米(75 x 60尺) (見下圖一:Mazar 站在望樓角,旁邊是約8米長的城牆)。





下圖見,城牆和城樓的一部份:





陶器方面,出土典型的瓦瓶手柄,柄上有l’mlk御印(見下圖)。





嚴格來說,這不是最新的發現,因為早在1986-87年間,Mazar已在她祖父Benjamin Mazar的南聖殿山發掘工程之中,已發現了鐵器時期的城門,只是當時未被學者廣泛同意(參The New Encyclopedia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in the Holy Land 2:715)。


所以,這次發現是80年代的延伸,又與她在2006年出版的文章中的論點大同小異,新的進展是進一步肯定了城門和城牆是屬所羅門時期的。


Mazar 的電視台訪問(here),她說:這巨大的防護牆,證實在大衛和所羅門期間,已有國家和中央政權的存在,正如舊約聖經所說。按一方面,Mazar亦表示,在建築D的兩個地面之下,發掘出黑色的小瓦壺juglet,是被埋在地基底下,相信是當時的建設埋藏construction burial。同時,發掘深度達到床岩,表示沒有更早期的層面。

發掘平面圖,見下圖(原圖出自希伯來大學的facebook[here],附加英文翻譯出自bibleplaces[here]):





聖經聯繫
俄斐勒Ophel:希伯來文原意是山,小丘。俄斐勒在幾處舊約經文出現過(代下27:3; 33:14; 尼3:26-27; 11:21; 哈2:4;大衛下城之上一個特定位置)。


這可能就是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設的城牆之一部份,列王紀上3:1說:所羅門與埃及王法老結親,娶了法老的女兒,把她迎進大衛城,直等到他的王宮、耶和華的殿和耶路撒冷周圍的城牆都建造完了。


之後,約坦和瑪拿西在上加建:
歷代志下27:3:約坦建造了耶和華殿的上門;在俄斐勒的城牆上,他也有很多建設。
歷代志下33:14:此後,瑪拿西在大衛城外,從谷中的基訓西邊起直到魚門口,建了一道城牆,圍繞著俄斐勒,他把城牆建得很高;又在猶大各設防城裡,派駐軍長。


更多資訊
Mazar, Eilat. 2006 “The Solomonic Wall in Jerusalem.” Pp. 775-786 in “I Will Speak the Riddles of Ancient Times”: Archa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Studies in Honor of Amihai Mazar on the Occasion of His Sixtieth Birthday.  Ed. A. Maeir and P. de Miroschedji. Winona Lake: Eisenbrauns.
http://www.israelnationalnews.com/News/News.aspx/136130
希伯來大學Facebook相集 
bibleplaces.com blog

星期三, 2月 17, 2010

米沙石碑(摩押石碑)

考古資料 
米沙石碑 Mesha Stele (或摩押石碑Moabite Stone),是摩押文的石刻碑文,材料是黑玄武岩,44”x27”,上有34行摩押文字。現存於法國羅浮宮博物館。


石碑紀念主前9世紀,摩押王米沙打敗以色列國,取回自己摩押國土而獨立的事跡。舊約列王紀下3:4記述,亞哈王死後,摩押王米沙叛變。雖然米沙石碑所記的戰爭,並非是列王紀下3章的那一場,但是石碑上提到聖經中的人與事:亞哈的父親暗利,其中所指的暗利之子應該是亞哈,暗利王朝,以色列,大衛王朝,與一些聖經的地方(底本、米底巴等)。


米沙石碑是於1868年,在約旦的Dhiban (即舊約的底本,位於亞嫩河以北3里)被發現。但是被發現之後,即被英法兩國所關注,當地的居民以為將石碑粉碎成幾塊可以賣得更多錢,所以便將之打碎。幸好在被破碎之前,複製了一份油印紙,法國的外交官和業餘考古學家Charles Clermont-Ganneau花了不少時間,才可以追回一些碎片,根據油印紙,重整部份的石碑上的文字。


米沙石碑的貢獻 
米沙石碑,對以下的課題有很大的貢獻:


1. 聖經以外有關摩押和以色列的歷史背景,特別是米沙王(王下3:4)、暗利(王上16)、大衛和以色列存在的佐證,這佐證尤其有力,因為這是外邦人所寫的。這一方面,米沙石碑與但城石碑異曲同工,都是外邦所留低的刻文,見證著以色列國的存在。


2. 聖經歷史地理方面,摩押的地理,特別是米底巴平原的策略性。


3. 米沙王的戰爭和建設,顯明近東君王的職責和位份:興建工程,維持公義。


4. 神與地的神學。米沙聲稱,摩押人被以色列人統治,是因為過往摩押神基摩氏發怒,使他們被別國欺壓,重得國土和獨立,是神的祝福,這些意念與希伯來人的相似,約旦河兩岸分享著同一神學信念。


5. 戰爭與神的關係,米沙的爭戰順從基摩氏神的吩咐。這也是希伯來人的慨念。


6. 石碑的摩押文屬於主前9世紀,與舊約希伯來文相近,包括: verb “to be” HWY/HYY、敘文過去式(narrative preterite, wayyiqtol)和其他字眼(如「造」‘SY、「金」ZHB、關係代名詞 ‘aser等)。比較兩岸的語言,希伯來文更像約旦河東的語文,從方言地理dialect geography的角度來看,指示出以色列人是源自約旦河東地帶,否定了懷疑聖經的理論,說以色列人來自海岸平原一帶的人。至於希伯來文帶有腓尼基文Phoenician的色彩,是以色列人入進迦南之後,在腓尼基語言和文化影響之下才出現。這樣,摩押石碑能夠回答那些質疑以色列人從約旦河東入主迦南的記載,見Rainey 2007


7. 這些約旦河東的語言特色,不單出現於希伯來文和摩押文,也出現於亞蘭文(包括但城石碑的亞蘭文)


參考資料
Lemaire, André. 1994. ““House of David” Restored in Moabite Inscription.” 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 May/Jun.
Horn, Siegfried H. “Why the Moabite Stone Was Blown to Pieces.” 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 May/Jun 1986, 50-59, 61.
Rainey, Anson F. 2007. “Redefining Hebrew – a Transjordanian Language,” Maarav 14.2: 67-81.

星期五, 2月 12, 2010

迦南地:氣候和農耕循環

近東、中東、遠東 Near East, Middle East, Far East

當我們聽到「近東,中東,遠東」等字時,第一個問題就是「誰人眼中的東方?」


十九世紀未前在十九世紀未前,在西方國家的眼中,只得「東方」問題,從歐洲國家看,「東方」是由奧托曼帝國開始以東之地,當時歐洲的外交問題,只有所謂「東方問題」。




十九世紀未後
但是自1890年代開始,因為歐洲強國意識到在「東方」有兩個重要政治問題:
1. 1894-95年爆發中日甲午戰爭,引起西方大國關注亞洲政權問題
2. 同時亞美尼亞大屠殺 Armenian massacres (1894-1896; 1915-1917)加上 Cretan 和 Macedonian 問題帶來奧托曼帝國的衰微。

於是,「東方」意義開始改變,歐洲國家醒覺到「東方問題」有兩個:一「近」一「遠」。到了1896年,「近東」已成普遍字眼。
 






 

廿世紀初
於 1902年,一位認識中東一帶的英國考古學家兼探險者D. G. Hogarth,寫了一本劃時代的地理書,名為 “The Nearer East” 「較近之東」,他說:「較近之東Nearer East是一個時尚的字眼,就是我們的祖父們簡單叫『東方』一帶。」Hogarth 仔細劃出「近東」之地理範圍:阿爾巴尼亞 Albania,黑山 Montenegro,塞爾維亞南部 Southern Serbia 和保加利亞 Bulgaria,希臘 Greece,埃及 Egypt,奧斯曼帝國 Ottoman Empire 的亞洲土地,包含整個阿拉伯半島 Arabian Peninsula,和三分之二的伊朗 Iran,裡海 Caspian Sea 至印度洋中間之沙漠和山區。雖然並非每個學者都和議,但是大體上這一帶就是「近東」。

同年,美國海軍上將Captain Alfred Thayer Mahan(1840-1914)寫了一本名書叫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談論在17-18世紀美國和英國的戰爭中海軍的重要性,他看見德國和蘇共同盟會帶來危機。於1902年,他在National Review的一文 “波斯灣與國際關係” "The Persian Gulf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首次使用「中東」這個字,[1]認定英國必須注意「中東」,即在印度和波斯灣地區駐兵,「中東」一字便產生。




之後兩個月,10月14日,時代雜誌發表一系列以「中東問題」“The Middle Eastern Question”作標題的文章,其中一位作者Chirol使用:
1. 「遠東」指中國和東亞一帶
2. 「近東」指希臘和土耳其
3. 「中東」指印度、波斯、波斯灣、伊拉克、亞拉伯東岸、亞富汗和西藏一帶。

可見「近東,中東,遠東」都是歐洲(尤其英國)外交思想的投射。」[2]
無論如何,東方便成了三部份,近東的中心是土耳其,中東中心是印度,遠東中心是中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1912-13年爆發的Balkan Wars將土耳其人從歐洲的土地趕出,歐洲強國在所謂的近東和中東地帶建立殖民地:
1. 法國佔領敘利亞和黎巴嫩
2. 英國巴勒斯坦。在英國的思想當中,因為巴勒斯坦是接壤印度之地,所以中東就包括了巴勒斯坦。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特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中東的定義變得更寬鬆,包括了以往的中東和近東,泛指土耳其與伊朗之間地帶,包括埃及和沙地亞拉伯等回教國家。[3]



雖然如此,「近東」仍然被考古學和歷史學家所應用。一般而言,中東是用於研究現代時期的學科,如Middle Eastern Studies,近東是古代的研究之中,如「近東考古學」Near Eastern Archaeology。

----------
[1] Adelson, Roger. London and the Invention of the Middle East: Money, Power, and War, 1902-1922.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0-300-06094-7 p. 22-23.

[2] Roderic H. Davison. 1960. “Where Is the Middle East?” Foreign Affairs, Vol. 38, No. 4 (Jul., 1960), pp. 668.

[3] Davison 1960: 672.

耶路撒冷地理

耶路撒冷,位於猶大中部山區的分水嶺山脊 watershed ridge 東旁,其東面是猶大曠野,西面是猶大山區。

今天的耶路撒冷建造在兩山之上,西山較廣寬,東山狹窄,兩山之間為中谷所隔,東面有汲淪溪,西與南面有欣嫩谷,兩谷在城東南方相接,所以耶路撒冷三面均有山谷作天然保障,要攻城,只能從北南下著手。

雖然西山比較廣寬,容易在上定居發展,但是初期的耶路撒冷,人是先在東山定居的,直到主前第八世紀,耶路撒冷才擴展到西山。為什麼?因為東山腳有基訓泉 Gihon Spring,是這一帶唯一的長年水泉。

地形
因著耶路撒冷的地形,有史以來,城市的東端都以汲淪溪為限,西端和南端以欣嫩谷為界。若要擴充,必要往北面。欣嫩谷源自分水嶺脊,即靠近現在法國區French Square,從那裡伸張到 Jaffa 城門,往南繞過錫安山,再向東伸展與汲淪谷會合,一直成為耶路撒冷的西和南的界限。1

中谷又叫 Tyropoeon (Central),只在約瑟夫的War 5.4.1提過一次,但這名稱是變體字,約瑟夫明顯將原本地名改為近音Tyropoeon (意即 cheesemakers),使外邦讀者較易明白。2中谷將城分為東西兩山,從今天的Morasha Quarter開始,經過大馬士甲門,從北至南沿著Haggai Street (el-Wad),往東至糞門,最後在西羅亞池附近與汲淪谷連接。


隨著年日,聖殿的西牆(即哭牆)和安東尼亞堡西面都是建在中谷之中。在耶路撒冷的早期,中谷成為大衛城的西限,限制城市往西發展,到了真正需要,就有必要建橋跨谷。有史以來,都有不同的橋連接東西兩山,最近代的一條就是Wilson拱門,實際建造時間不詳,可能是主後八世紀。

最北的一個連接汲淪溪的山谷是Beth Zetha Valley (又稱 St. Anne Valley),由現今的American Colony開始,在Rockefeller博物館附近經過城牆以下,切割穆斯林區,於聖殿山東北角的山腳會合汲淪谷,加上一個切割聖殿山東北角的小谷。由所羅門到King Agrippa興建第三牆為止, Beth Zetha Valley決定了聖殿山和聖城的北界。雖然只是小谷,但它收集雨水,是城中幾個大貯水池的所在地,包括羊池Sheep’s Pools (即畢士大池)和Pool of Israel(以色列池;亞拉伯文Birket Isra’in或Isra’il)。

舊城西面是橫越谷(Transversal Valley),是唯一東西方向的山谷,橫越所有其他山谷,所以得此名。由Citadel開始,橫過中谷至西牆廣場,連同短少的Citadel Valley,橫越谷成為上城的北界。在第二聖殿時期,第一城牆First Wall建在此谷之上,同時也可能是舊約猶大國末期的北牆界線。因為西面連絡分水嶺山脊,所以是城的弱點,正因如此,希律在此角落興建三大塔樓(Hippicus, Mariamme, Phasael),以作防衛。

剛才提到的山谷,現在都不一定能清楚觀察得到,因著長年累月的建設和拆毀,某些地方已被填平,但是在床岩上不同地點的量度,加上歷史文獻的線索,仍然可以準確知道山谷的輪廓。

知道耶路撒冷的地形,讓我們進一步明白這個城市的歷史。聖殿山和上城皆得到天然的軍事保護,但是西北山、安東尼亞堡和Beth Zetha ridge卻沒有天然保障,所以城的北面是最脆弱的地方。

因此,到了中世紀時(很難再精確鑑定時間),在這些脆弱的地方,建設了護城溝,部份依然存在。例如:在Tzahal Square和Rockfeller博物館之間。約瑟夫在War 5, 4, 2提到,第三城牆包圍了Bezetha,又說安東尼亞堡和安東尼亞山脊Antonia Ridge北段之間,有一護城溝相隔3,這壕溝實在從穆斯林區、Convent of Sisters of Zion與其西面的考古發掘中被證明出來。
 

---------------------------
1 直到1860年, Mishkenot Sha’ananim在欣嫩谷的西面發展,才突破這天然界限。Dan Bahat, The Atlas of Biblical Jerusalem, Jerusalem: Carta, 1994: 42。
2 原名無法考證;有說是尼2:15所說的谷gai,但仍未有定案(Dan Bahat, The Atlas of Biblical Jerusalem, Jerusalem: Carta, 1994: 44)。
3 雖然Bezetha所指的是整個現在舊城牆以北的地方,包括所有的山脊。所以,安東尼亞東面的谷,及這谷以東仍稱為Beth Zetha。Dan Bahat, The Atlas of Biblical Jerusalem, Jerusalem: Carta, 1994: 42。


寬牆 Broad Wall

寬牆(Broad Wall)是耶路撒冷猶太人區之中,一個不大顯眼的考古遺跡(圖 1)。





考古背景
1970 年代,當以色列人重建被戰火破壞的猶太人區時,考古學家 Nahman Avigad 在這裡出土了許多寶貴的考古發現。

寬牆寬 7 米,按估計身高 8 米;現在只剩城牆的基石,約 3 米高。

寬牆在考古的層面上,屬於主前8世紀末,即舊約猶大王希西家時代(王下18:13-19:37;代上32;賽 36-37),一般學者都認為這是希西家時興建的。

這道寬牆守衛著希西家時代耶路撒冷北面(見下圖 2),其位置與耶路撒冷地理有關,耶路撒冷的東、南和西面,均有天然的山谷所保護,東面是汲淪溪谷(Kidron Valley),南面和西面是欣嫩子谷(Hinnom Valley),所以北面是最脆弱的方位,敵軍會從北面進軍。所以,寬牆的位置合乎地理要求。





聖經背景
再參考當時的歷史背景,亞述王撒縵以色大軍攻打北國以色列(王下18:9),圍剿撒瑪利亞3年,京城終於 722 年淪陷,引致大批難民從北國逃難到南國猶大。


大批難民湧入耶路撒冷,很可能暫居當時大衛城牆外的地方,應是王下22:14所說的「耶路撒冷第二區」。這是希西家作王僅 6 年,不單背叛亞述,復興國家宗教,當前急務是要趕緊擴充城牆(代下32:5; 尼 3:8),修築引水道(即大衛城的希西家引水道),保護當時國民,預備亞述進一步的侵略。


歷代志下32章記,當希西家見西拿基立要來攻打耶路撒冷,就與國群臣商議對策,包括:
  1. 塞住城外的泉源和小河(32:3-4)
  2. 修築所有拆毀的城牆(32:5a)
  3. 在城外又築一城(32:5b),這個和合本的翻譯有差誤,原文是וְלַחוּצָה הַחוֹמָה אַחֶרֶת,「在(城)外(築)另一道牆」,耶路撒冷城牆原本只圍繞著東山上的大衛城,另一道城外的牆理應圍繞西山。這樣,寬牆是這道牆的一部份。
  4. 堅固大衛城的米羅(32:5c),米羅(Millo)的位置說法不一,考古發掘似乎顯示,米羅是大衛城東坡上的梯石結構的一部份(W. Harold Mare, "Millo (Place)", in The Anchor Yale Bible Dictionary,  Vol. 4,  ed. David Noel Freedman (New York: Doubleday, 1992,  835)。梯石結構在耶布斯人的時期已存在,大衛取得錫安之後,以色列人加建和維修,到了希西家時期,相信要再一度堅固起來。
  5. 製造了許多軍器、盾牌(32:5d)


但是,以賽亞卻譴責當時的猶大國(賽 22:9-11):

9 你們看見大衛的缺口很多,就儲存下池的水。 10 你們又數點耶路撒冷的房屋,把房屋拆掉,用來堅固城牆。11 你們又在兩道城牆之間造一個水池,用來盛載舊池的水,你們卻不仰望作這事的主,也不顧念遠古以來計劃這事的神。

在發掘之中,巧妙地發現部份寬牆之下,確有當時的房屋遺跡(見圖2左下方)。可體會當時趕緊建牆的工程,迫使一些居民搬離原來的家。

主前701年,8年之後,希世家作王第14年,亞述王西拿基立向南進軍,攻取猶大一切堅固城,連猶大最後防線拉吉也失守,希西家迫於無奈將王庫,甚至聖殿的金銀都刮下來,進貢亞述王,希望可留一線生機。但是亞述卻以大軍臨城,大大辱罵耶和華(賽 36:12; 王下18:19-20)。希西家上聖殿禱告,求耶和華救國(王下19:14-19)。

之後,以賽亞發預言,耶和華會親自保護耶路撒冷(王下19:32-36)。聖經的作者清楚的信息,就是保障耶路撒冷的,不是君王,不是軍隊,更不是寬闊的城牆!

要知道寬牆的堅實,比較一下主前九世紀米吉多(Megiddo)的實心城牆,只有 6 米寬,1 公里長,(C. H. J. de Geus. 2003. Towns in Ancient Israel and in the Southern Levant, p. 20.) 


希西家在兵臨城下之際得解救,是因為他倚靠上帝,復興國家。得拯救,只在乎耶和華。

在寬牆的旁邊,詩篇 127 的說話再活現眼前:

1 如果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徒然勞苦;如果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徒然警醒。 2 你們清早起來,很晚才歇息,吃勞碌得來的飯,都是徒然;因為主必使他所愛的安睡。

有關寬牆的舊約經文:
代下 32:5 希西家發憤圖強,重建所有拆毀了的城牆,牆上築起瞭望樓,又建造一道外牆(在城外建另一道牆[2]),並且鞏固大衛城內的米羅,又製造了很多兵器和盾牌。

王下 22:14於是希勒家祭司、亞希甘、亞革博、沙番、亞撒雅去見女先知戶勒大(Huldah)…她住在耶路撒冷第二區(in Jerusalem in the Second Quarter);他們就把事情都告訴了她。

尼 3:8 再接著的一段由金匠哈海雅的兒子烏薛修築。接著這一段的是由作香料的哈拿尼雅修築。他們修葺耶路撒冷的城牆,直到寬牆(Broad Wall)。

賽 22:9-11 你們看見大衛的缺口很多,就儲存下池的水。 10 你們又數點耶路撒冷的房屋,把房屋拆掉,用來堅固城牆。11 你們又在兩道城牆之間造一個水池,用來盛載舊池的水,你們卻不仰望作這事的主,也不顧念遠古以來計劃這事的神。

賽 36:12 但將軍說:我主差派我來,只是對你和你的主說這些話嗎?不也是對那些坐在城牆上,要和你們一同吃自己的糞、喝自己的尿的人說嗎?

王下 18:19-20 拉伯沙基對他們說:你們要對希西家說:'亞述大王這樣說:你所倚賴的這種防禦算是甚麼呢? 20 你說有作戰的智謀和能力,只是嘴上空言,現在你倚賴誰才背叛我呢?

王下 19:32-36 因此,耶和華論到亞述王這樣說:他不會來到這城,不會在那裡射箭,也不會拿著盾牌向城進攻,不會築起土堆圍攻它。 33 他必循他來的路回去,他必不能來到這城,這是耶和華的宣告。 34 為了我和我僕人大衛的緣故,我必保護這城,拯救這城。35 那天晚上,耶和華的使者出去,在亞述軍營殺了十八萬五千人。早上,他們起來的時候,看哪,到處都是死屍。 36 於是亞述王西拿基立拔營離開,回去住在尼尼微。

星期三, 2月 10, 2010

約帕門(Jaffa Gate)發現拜占庭時期的東西大街

到過耶路撒冷的人,一定知道舊城的西門 Jaffa Gate (約帕門),是其中一個進出舊城的大門。

去年年底開始,一連兩年(2010-2011),約帕門之內的路面會進行重建,考古學家在此進行發掘,現在約有兩個多月時間。


學者今天(2/11/2010)證實,所發現的鋪石街道,是拜占庭時期的東西大街(Decumanus),與 1970 年代在猶太人區所發現,同時期的南北大街(Cardo)成直角。石塊類型亦與南北大街相似(見右圖)

這條東西大街的發現,進一步確認米底巴馬賽克地圖(Medeba Mosaic Map)的細節,在這個古地圖上不但有南北大街,地圖的下方(即城西)也有東西大街(見下圖)。

這個發現讓人體會到,耶路撒冷不但是考古的寶藏,現代的街道之下處處皆含古蹟,也顯出耶路撒冷豐富的文化歷史。


自第二次猶太人革命失敗之後(主後 132-135 年),羅馬王哈德良(Hadrian)將耶路撒冷改頭換面,本身富有東方色彩的耶路撒冷,驟然變成一個西方希羅色彩的城市 Aelia Capitolina,街道設計跟據希羅城市的方格模式。到了拜占庭時期(主後 324-538 年),城市的西方味道更顯露無遺,正如米底巴地圖所顯示的。

*米底巴馬賽克地圖(見下圖)是現存最古舊的聖地地圖,它是猶士丁尼王(Justinian; 主後 527-565 年)執政時在米底巴興建的拜占庭教堂的石地板。除了著名的米底巴馬賽克地圖之外,在這個地方亦發現了另外五間拜占庭教堂的遺址,都有馬賽克的裝飾,所以,米底巴又被稱為「馬賽克城」。米底巴位於現在約旦王國首都安曼(Amman)以南32公里。

**見地圖的下方紅線的東西石板大街。地圖中間貫穿左右的就是南北大街(Cardo),左方(北面)是現今大馬士甲門(Damascus Gate)。



星期二, 2月 09, 2010

聖經考古

聖經考古,當然與聖地息息相關。現代的以色列雖是小小的國家,但是國土上幾乎每一平方米都擁有豐富的考古寶藏,現時,以色列共有30,000個考古遺址。事實上,考古就是以色列的文化,甚至是以色列「國家的沉迷」。[1]

每逢建設新的樓房,第一班到場作考察的人,都是考古學家。他們會先到實地考核,到底當中有沒有考古的文物,這些文物的價值有多高?然後 要作決定,到底承建商應否更改原本的建設籃圖,以致能保存當中的文物,以供國家和遊客欣賞。

華人基督徒對考古之認識
現代聖經考古學,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末的時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聖地所發掘出來的文物,多得不可勝數,聖地當中實在有許多考古寶藏。但是,使用這些豐富資料的書籍和文章幾乎不存在,有的提到聖地的資料,都只是談及現在所見之物,如古教堂當中的裝飾,旅遊人士眼見的表面事物而已。若有提及考古的發 現,也只是水過鴨背,膚淺的點出一些有趣的發現,所以一般有關聖地的書,只是停留於旅遊手冊的程度。

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許多考古的資料,都被「埋」在大圖書館中,巨型的考古發掘報告。要了解和使用這些發掘報告,確實不容易,一方面這些報告都是資料性,沒有普 羅大眾對考古的印象,沒有「奪寶奇兵」的緊湊,這些厚厚的報告,只列出考古學家每季度發現的大大小小文物,其最終目的不是詳盡分析當中的含義,也未必會連 繫考古和經文之間的關係,所以這些資料十分沉悶和難明。

另一個原因,就是華人基督徒對考古的不解,基督徒往往只強調聖經的經文,要明白聖經,只需要現有的經文就夠了,經文以外的歷史、文化、考古背景,往往未有被善用。

此外,使用考古資料的書籍和文章,基督徒往往只是利用考古來證明聖經,或答辯挑戰聖經的質疑,這個現象表明我們對考古學的了解,僅僅局限於護教和佈道。這種以護教和佈道為出發點的聖經考古學,直接導致華人基督徒,濫用考古的資料。這種濫用聖經考古的情況,非常普遍,許多信徒不管這些報告屬真屬假,就當作真理發佈。更過份的,甚至引用一些偽考古學家的報告(如Ron Wyatt, Bob Cornuke等),未經小心求證,就以急功近利的手法,去證明聖經。這些做法,不單嘩眾取寵,更加是違反真理。

若要更充分的了解考古對聖經的貢獻,我們必須突破考古護教佈道的限制,使考古學真正的貢獻,能公諸於世,讓它幫助我們更深理解聖經的文化,讓考古成 為讀經和解經過程之中的其中一步。

總括來說,許多寶貴的考古資料已經存在,仍有待華人基督徒「發掘」,使用在聖經的研究之上。

這個blog的目的,是逐步提供一些重要聖經考古資料,幫助明白聖經。

----------
[1]考古學一直在現代以色列扮演著重要的地位,締造著以色列政治的意識形態和民族「自我觀念」,所以以色列的考古學是一門極當爭議性的學問,特別在中東 問題上,佔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巴勒斯坦兩國的政見上,問題端在「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的「地權」land right,那一個民族(猶太人、亞拉伯人)在這土地最根深柢固?見 El-Haj, Nadia Abu. 2002. Facts on the Ground: Archaeological Practice and Territorial Self-Fashioning in Israeli Socie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作者El-Haj的見解,視考古為以色列全國的「癖好」national obs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