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3月 28, 2017

尼希米記 1.1 考古註釋 - 1

1:1 哈迦利亞的兒子尼希米的言語如下。亞達薛西王二十年、基斯流月、我在書珊城的宮中。

尼希米記沒有詳盡交待尼希米的身世,他的個人資料只見於1.1和1.11。在1.1,尼希米自稱為「哈迦利亞的兒子」。尼希米的父親哈迦利亞(Hacaliah, חֲכַלְיָה)這名字在聖經只出現兩次(1.1; 10.2)。

哈迦利亞可以分成三部份,「哈迦」、「利」和「亞」[1]: 
  • 「哈迦」(חָכָה):希伯來文意義是「等候」,常用在耶和華身上(詩33:20; 106:13; 賽8:17 ; 30:18; 64:4 [H3]; 哈2.3; 番3:8
  • 「利」(לְ):前設詞,有向著、對著等意
  • 「亞」(יָה):是神名字 YHWH (耶和華)的縮寫
哈迦利亞的意思是「等候耶和華」。「哈迦」亦出現於以賽亞書 8:17 和 64:3-4。在賽8.17,חָכָה 與 קָוָה (盼望)同義並聯,「盼望」一字見於賽40:31 「但那等候(קָוָה)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是對被擄之人所說的話(同字亦見於賽49:23)。

哈迦利亞是典型猶太人名字,表示尼希米家族與猶太人血濃於水。在被擄回歸的時代,哈迦利亞這名字亦可能意味著神的子民回歸的盼望。

但是,將哈迦利亞分成三部份,必要在 חכ 後加上 ה 的做法有其弱點,因為希伯來文確實有 חכל 一字,意思是「赤紅」(箴23:29)或「紅潤」(創49:12),是形容酒的赤紅或暗紅的顏色詞,而阿卡德同源詞,表達黯淡低落的心境,或者因災難來臨而產生的憂鬱。如是者,哈迦利亞一名就有「耶和華的憂鬱」("Sadness of God")的意思。可能,哈迦利亞的父親飽經被擄巴比倫和重建耶路撒冷受阻的慘況,而表達出對神的感受,就是神在苦況當中也感到憂愁。[2]

如果哈迦利亞一名反映當時被擄的苦況,尼希米(נְחֶמְיָה)一名似乎表顯著心境上的轉變。尼希米一名可分成兩部份:

  • 「尼希」(נְחֶמְ):有安慰,安撫等意
  • 「亞」(יָה):是神名字 YHWH (耶和華)的縮寫

全名有「耶和華安慰」之意。尼希米一名在尼希米記出現過七次(1.1; 3.16; 7.7; 8.9; 10.2; 12.26, 47)。同一名字見於以斯拉記2.2的回歸者列表中,不過那是另一位同名字的回歸者。兩父子的名字,是否暗示著神的子民在被擄當中心境的兩方面?

尼希米是典型的猶太人名字。在南地的亞拉得營寨(Arad)發現的陶片文件之中(Arad Ostracon #31, #40),亦有「尼希米」(Nehemyahu)的名字。


亞拉得陶片 40
來源:Aharoni 1970: 27 [3]


亞拉得陶片 40 繪圖
來源:Aharoni 1970: 27 [3] 

尼希米的自我介紹十分簡短,相比同期文士以斯拉為第十六代祭司(以斯拉記 7.1-5),尼希米家底更顯平凡。尼希米沒有顯赫的猶太家族地位,也不是聖職人員,有如今天的「平信徒」。 他可能因為其策劃領導的才幹,得到波斯朝延的賞識,成為了君王身邊的酒政 (1:11)。

第一章首節與尾節,尼希米用同一句自述,形成頭尾呼應,強調著尼希米當下的身份:

  • 我在(וַאֲנִי הָיִיתִי)書珊城的宮中(1.1)
  • 我是(וַאֲנִי הָיִיתִי)作王酒政的(1.11)

我們可以說,尼希米並非出於名門望族,也不是神職人員,作為「平信徒」,生於亂世,卻盡管運用自己才能,用於神的工作。這樣,尼希米實在是平信徒事奉神國的重要人物。 

參上文<尼希米記 - 波斯帝國的背景>

備註:
[1] Bezalel Porten. 1971. “’Doml’el’ and Related Names,” Israel Exploration Journal 21: 47-49. BDB 1980, 314; HALOT 2004, I, 301.
[2] Lubetski, Meir. 2015. Father of Nehemiah reflects spirit of the time. In: Recording New Epigraphic Evidence: Essays in Honor of Robert Deutsch, eds. Meir and Edith Lubetski. Jerusalem: Leshon Limudim, 2015, pp. 107-112.
[3] Aharoni, Yohanan. 1970. Three Hebrew Ostraca from Arad.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No. 197 (Feb., 1970): 16-42.

星期一, 3月 13, 2017

尼希米記 - 波斯帝國的背景

正在著手整理多年來講解尼希米記的資料,對尼希米記經文作考古和背景註釋。當然,要了解尼希米記,必須知道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原本是同一著作,兩書的焦點放在被擄於巴比倫的猶太人,怎樣在重重阻礙之下,經歷神的開路和供應,幾度回歸重整人民的各方生活,耶路撒冷聖殿和城牆得以重建,人民回歸神的律法。

在救贖的歷史上,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佔有重要地位,因為兩書記錄的事件,正是舊約歷史最後一段。在希伯來文聖經的正典書卷編排上,以斯拉-尼希米記,聯同歷代志上下,成為舊約聖經的最後三部書,可稱之為舊約歷史的結語。另外,波斯時期正是第二聖殿時期的啟始,第二聖殿時期對兩約間的猶太人思想和猶太教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也是第一世紀新約的背景。舊約歷史的最後幾卷書,奠定了第二聖殿時期的基本方向。

尼希米記的中心事件是重建城牆,所以考古學家十分留意當中的敘述,是否與考古跡象吻合。由於耶路撒冷波斯時代的考古發現稀少,尼希米記引伸出不少爭議的問題, 有學者甚至懷疑尼希米記的城牆根本不存在,只是後期馬加比時代興建造城牆時,使用尼希米這個角色來構述故事,支持當時的工程而已。贊同這種極端懷疑的說法之人不為多數,但是,即使認同尼希米記確有歷史性的核心,學者們亦對耶路撒冷城牆路線、面積大小、人口等問題上,引起爭議。

尼希米記,總共有13章經文,敘述酒政希米回歸耶路撒冷重建城牆,和改革民生的歷史。尼希米記能應用於信仰生活的題材廣泛,包括領導學、職場事奉、祈禱生活、同工事奉觀等等。不少教會在建堂、酬款或推動增長時,亦利用尼希米記經文,作講道和遠象的素材。可見,這書廣受信眾的歡迎和愛戴。正因如此,教會更需要深入研讀尼希米記的信息。

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本屬同一卷書,大體脈絡如下:
  1. 拉1-6章:回歸重建聖殿 – 波斯王塞魯士元年(538),猶大省總督所羅巴伯與祭司約書亞等,帶領巴比倫猶太人回歸耶路撒冷重建聖殿。 
  2. 拉7-10章:回歸教導律法 – 波斯王亞達薛西第七年(458),文士以斯拉帶領回歸,將神的律法教訓以色列人。
  3. 尼1-13章:回歸重建城牆 – 波斯王亞達薛西二十年(444),酒政尼希米回歸作猶大省長,重建城牆。
《拉-尼》共記錄三次回歸,而尼希米記的13章經文環繞著書中的主角尼希米。他作為波斯帝國朝廷的酒政,得知道自己人民在耶路撒冷的困境後,禱告等候,並運用自己的領導策劃才能,回歸耶路撒冷,重建城牆和重整百姓的生活。

尼希米的時代,波斯帝國早已統治天下。約在公元前 550 年,波斯王塞魯士立國,征服了瑪代、利底亞和巴比倫等國,疆土由西面的巴爾幹半島(Balkan)、小亞細亞,伸展到東面的印度河盆,成為史上首個最大的帝國。




波斯帝國的心臟地帶,位於今天的伊朗高原一帶。波斯王設立五個首都(或行宮):
  1. 帕薩爾加德(Pasargadae)
  2. 埃克巴坦那(Ecbatana)
  3. 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
  4. 巴比倫(Babylon)
  5. 書珊(Susa)
波斯波利斯是五個首都之首,從古典希臘文獻可知,波斯王會在四季不同的天氣,到不同的首都執理朝延事務。

尼希米記,就是在書珊的皇宮當中開始的。尼希米記全書結構,可分段如下
  • 1:1-2:8 尼希米得聞耶路撒冷的困境,與自己的回應
  • 2:9-10 仇敵阻撓重建工程
  • 2:11-18 尼希米報告耶路撒冷的困境,與百姓的回應
  • 2:19-20 仇敵阻撓城牆工程
  • 3:1-32 猶大人起來重建城牆
  • 4:1-23 尼希米回應仇敵的四面攻擊 
  • 5:1-19 尼希米重整經濟公義的社會
  • 6.1-14  尼希米回應仇敵的謀殺計劃
  • 6.15-7.3 城牆工程完畢
  • 7.4-73 被擄歸回者的名單
  • 8.1-12 眾民讀律法書,一同慶祝
  • 8.13-18 眾民讀律法書,守住棚節
  • 9:1-38 眾民讀律法書,悔禱立約
  • 10:1-27  立約守道者名單
  • 10:28-39 立約之規條內容
  • 11:1-24 守望聖城者名單
  • 11:25-36 其他城鎮居住者名單
  • 12:1-47 聖殿事奉者名單
  • 13:1-31  眾民讀律法書,尼希米繼續改革

星期四, 3月 09, 2017

耶穌在午正與撒瑪利亞婦人井旁談道

整理多年的資料之際,發現這張雅各井的照片,也是耶穌與一位撒瑪利亞婦人談道的水井(參拙文〈撒瑪利亞婦人的故事〉)。



古時的水井,沒有蓋上頂,所以女仕們出來打水的時間是清早或下午。這位人人都厭棄、道德有問題的婦人,只有「一個」來打水。

談道時間是一天最熱的午正。「在那裏有雅各井;耶穌因走路困乏,就坐在井旁。那時約有午正。」(約翰福音 4.6)

太陽曝曬,耶穌走路困乏,坐在井旁,倦了渴了。午正是一天最炎熱之際,人休息不作工。中東地中海社會的工作規律,午正太陽之下,農夫會休息、城中長老暫停不審事務、獵人停止打獵、牧羊人暫停在野地放牧、士兵暫時休戰。

凱撒奧古斯時代,有一位羅馬拉丁詩人名叫維吉爾(Virgil,公元前 70-50年),他在《農事詩》(Georgica)的第三卷敘述畜牧的工作,說在午正烈日之下,他會使羊群走到谷陰之中,在密林之內放牧,直到日落之時(Virgil, Georgica, 3.330-335)。

可見,午正是休息停工時,「那時門徒進城買食物去了」(約翰福音 4.8, 31, 33)。門徒按著正常時間表行事,沒有可責之處。

但是有一例外,維吉爾在《農事詩》(Georgica)的第一卷敘述農務,說:「施來斯(Ceres; 羅馬生育女神)的黃金莊稼,要在午正烈日下收割;在午正烈日下,在禾場上打」(Virgil, Georgica, 1.297-298) [1]。在收割莊稼的時候,縱使烈日當空,也要趕快工作,還要請更多工人把莊稼收割存倉。因為收割的時候,不是平日正常工作的時期。

所以,耶穌說:「34 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他的工。35 你們豈不說『到收割的時候還有四個月』嗎?我告訴你們,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36 收割的人得工價,積蓄五榖到永生,叫撒種的和收割的一同快樂」(約翰福音 4.34-36)

神子已道成肉身,成就了救恩,收割的時候已到收割季節不是正常時期,不可按平日的模式行事,要趕快行差派之主的心意。事實上,時間在約翰福音第 4 章和整本約翰福音都十分重要,約翰福音的耶穌在整個故事中,暗示著他榮耀的時刻未完全來到,直到逾越的晚餐,才揭示他離世歸父,捨身上十架的時候(2:4; 4:6, 21-23; 5:25, 28; 7:30; 8:20; 12:23, 27; 13:1; 17:1)。

備註:
[1] 關於午正人們工作生活習慣,見 Keener, Craig S. The Gospel of John: A Commentary. Peabody, Mass.: Hendrickson Publishers, 2003, p. 592n7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