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6月 22, 2014

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由今年一月,我先刊出四篇文章《創世記創世敘述的近東背景》(),以古近東的一首創世史詩《近東開闢史詩》(Enuma Elish)引述創世記的近東背景。

三月又再寫了《創世記1:1-2:3-背景、結構和信息》,文中進一步提出,解釋創世記時,不可將經文視為現代科學文件,因為創世記關心的是秩序,誰掌管萬有,誰可使混沌變為秩序等生存的切身問題,而不是處理現代科學的問題。

文中亦指出,單看創一章七日經文的文法,便知道經文不是硬性地按「時序句法」(syntax of chronology)來敘事,而是「非時序」(dischronologization)。所以,我們不能堅持創一章的七天敘述必要解作「按時序列」(chronological sequence),而其他不按時序的解說,就等於不忠於作者的文意,因為創一章的七天敘述,是一個不按時序的「編號列表」(“numbered list”)。 

有時,現代讀經者以為,只要按「字面釋經」(literal interpretation),所有問題就迎刃而解。實際上,釋經的問題並非這樣簡單,因為所謂「字面釋經」,到底是按現代人的「字面」意思,還是按古代讀者的「字面」意思?

關於這個問題,我在四月時寫的文章《創1:1 起初,神創造天地》之中,略有討論現代人看創1:1之「起初」時,望文生義便會認為「起初」指時間的第一點。但是,參考聖經和近東文件的資料時,便發生「起初」指的並非是時間的第一起點,而是「初期」或「開始時的一段時間」。套用近東的宇宙觀來說,「初期」是神創立天地萬有,使以井然有序的時間。

總之,現代讀者先要留神,不可將現代人的意義和概念硬套進古代的經文當中。在解經時,我們必須參考聖經中的其他的經文,也要從考古發現的文件,認識當時古代人的概念,以此為背景解讀經文。這樣,我們稍為可以進一步來解讀創一章的經文了。

(Milky Way Galaxy; Source: Wikimedia commons)

創1:1 起初,神創造天地。
一般譯本都將創1:1翻譯成獨立句子(independent clause):「起初,神創造天地。」英文作:“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ed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這是大部份中英譯本的做法(和合本, 新譯本, ESV, NIV, KJV, NASB, NLT)。

將1:1看成獨立句,便引伸出一個問題:到底1:1是不是一個獨立創造事件?而1:1之中神所創造的天地,在1:2成了「空虛混沌」。到了1:3,作者才開始敘述神怎樣創造出我們現在的宇宙。這便是所謂的「居間論」(gap theory),即1:1和1:2之間存有時空上的間斷,這種說法仍在一些過時的書籍裡面出現[1]。

不過,這種對1:1和1:2的居間看法,是不能成立的。因為,如果作者真的想表達「地變成空虛混沌」("And the earth became..."), 作者應在הָיָה之後連接著前設詞לְ,使用הָיָה+לְ的句法,1:2經文應是:וַתְּהִי הָאָרֶץ לְתֹהוּ וָבֹהוּ或類似句法,表明「成了」或「變成」(“to become”)之意。最近的例句可見於

  • 創2:7-耶和華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他就成了(וַיְהִי הָאָדָם לְנֶפֶשׁ חַיָּה)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
  • 創20:12,亞伯拉罕表達撒拉成了他同父異母的妻子時,他說:「況且她也實在是我的妹子;她與我是同父異母,後來作了我的妻子(וַתְּהִי־לִי לְאִשָּׁה)。」

所以,1:1並不是一個獨立創造事件,而1:1的「天地」和1:2的「地」是指如今同一個的宇宙。大部份的譯本和釋經家都認定1:1是1:2-2:3整段經文的文學引言(literary introduction)。1:1並不是另一個獨立的創造事件,它是一個標題、摘要或總結。作者先寫出大標題:「起初,神創造天地。」在標題之下的經文(1:2-2:3),作者對讀者說:「現在讓我解釋一下神怎樣創立世界。首先,地是空虛混沌…神便創造光…」

不過,近代亦有些譯本將1:1看成附屬時間分句(temporal clause),譯作: 「起初,當神創造天地的時候,」現代中文譯本在1:1的註腳說明:或譯「太初,上帝創造天地的時候。」或「上帝開始創造天地的時候」,英文譯本:NRSV: “1 In the beginning when God created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2 the earth was a formless void and darkness covered the face of the deep, while a wind from God swept over the face of the waters. 3 Then God said…”; NJPS : “1 When God began to create heaven and earth— 2 the earth being unformed and void, with darkness over the surface of the deep and a wind from God sweeping over the water— 3 God said…” (參NJV, NEB, NAB, AB)

近代譯本將1:1看為附屬句,理由如下:

  1. 「起初」沒有冠詞,可直譯為「在(一個)開始」(“In a beginning”)
  2. 「創造」一字可音標為不定詞(infinitive; 即bero')
  3. 《近東開闢史詩》和《亞達他斯史詩》,都以時間分句開始。《近東開闢史詩》的開首作:「天之高兮」("When on high heaven…")
在此文中,我們不能詳盡討論文法和翻譯等問題[2],不過把1:2看成附屬時間分句,雖然在詞彙和文法上是可能,但是卻並不是必然:
  1. 近代希伯來文法研究指出,在時間性的句子當中,冠詞常被省略,但仍保留著絕對狀態的意義,例如賽46:10;箴8:23。以賽亞書46:10,我從起初指明末後的事。「起初」原文是resit,也沒有冠詞,但從上下文,它的意義明顯是世界歷史的開頭。可見,副詞子句(adverbial clause)中的時間指標,不一定有冠詞。
  2. 「起初」雖沒有冠詞,但是馬索拉抄本和其他古代譯本如七十士譯本、武大加和撒瑪利亞五經等,均視之為絕對狀態。 
  3. br’音標為bero’不定詞(infinitive)理論上是可行的,不過,一直以來希伯來來文的音標,都根據馬索拉音標。現存所有抄本的音標,皆將之標為主動詞。若沒有其他更好的理由,不宜質詢馬索拉的音標。
  4. 再者,創世記作者在全書之中使用了11個標題,常譯作「xx的後代」(2:4; 5:1; 6:9; 10:1; 11:10; 11:27; 25:12; 25:19; 36:1; 36:9; 37:2)。在文學設計上,更有理由相信1:1是全書的第一個標題。


創1:2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現在,我們認定了1:1是標題,1:2形容神未開始創立世界之前,世界的境況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而只有「水」。接著,神造光和其他萬有[3]。

顯然地,另一個引伸的就是神學性的問題,系統神學教導我們,神從無造出萬有(creation out of nothing; creatio ex nihilo)。為什麼創一章似乎說,神未創造之前,已有大水的存在?

沒錯,整本聖經都見證著上帝是從無造出萬有,以下經文清楚宣告著這一點:

  • 詩33:6諸天藉耶和華的命而造;萬象藉他口中的氣而成…9   因為他說有,就有,命立,就立。
  • 詩148:5願這些都讚美耶和華的名!因他一吩咐便都造成。
  • 約1:3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
  • 西1:16因為萬有都是靠他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藉著他造的,又是為他造的。
  • 來11:3我們因著信,就知道諸世界是藉上帝話造成的;這樣,所看見的,並不是從顯然之物造出來的。


只不過,這顯然不是創世記一章所要處理的事。我們再一次重申過往幾篇文章的一個重點,創世記的創造記述不是現代科學文件,比對之下,創世記屬於古代近東創造記述。如是者,創世記記述神創世前的光景時,就與其他近東文獻的表述相似。其他近東文獻描述神明創造前的景況,是黑暗無光,只有混沌的大水。

《近東開闢史詩》(Enuma Elish)便是明顯例子,當馬獨克殺敗了仇敵之後,創立世界時,只有混沌的大水徹墨(Tiamat)。此外,近東和聖經的創世記述所關切的問題,並不是現代科學的物質由來的問題,而是現今秩序井然的世界是由誰來創立的。

近東學者Lambert說得對:古近東和創世記當中的創造,沒有嘗試解通物質起源的問題,創造是宇宙達致現況的過程[4]。宇宙的開始是大水,而創造是由大水開始[5]。

這樣,那一位能從混沌的大水創立萬有,就是主神。《近東開闢史詩》的答案,就是巴比倫主神馬獨克。而創世記要作另一個爭辯性的神學答覆:以色列的神才是真正的創造主。

下文再續....

備註:
[1] 吳主光著。《福音神學》香港:天道書樓,1987年初版,1999年第九次印刷,頁60-61, 68。吳認為準確的解釋創一章應該是:「最初,神的確用他的全能創造了天地宇宙萬有。後來地變成了空虛混沌和黑暗,全地被大水淹沒。這注意,經文所說「地是空虛......」的「是」字,原文可以譯作「變成」。按理,神最初創造的天地,一定是美麗光明的,神不可能創造出一個黑暗和空虛混沌的地。所以將「是」字譯作「變成」是有意義的。這表示六日的創造是重造,六日重造之前神已經創造了一個美麗的世界,那裡有許多恐龍和其他動植物,這些就是現今我們在地層裡發掘出來的許多恐龍化石和另的古生物遺跡」(頁60-61)。吳亦認為第一個世界變成混沌是因為撒旦魔鬼墮落,他說這「只是一個推測,但也合情合理」(頁61),他認為這解釋了為什麼有科學家測量出地球年齡是遠古,又發現許多化石,因為那是第一個世界的歷史,而如今的地球只有六千多年的歷史。這種的見解至今仍存在於許多基要派的論說當中,但這解釋是缺乏文法和背景的基礎的。

[2] 這方面的學術討論,早在1970年代已出現:Hasel, Gerhard F. “Recent Translations of Genesis 1:1 A Critical Look,” Bible Translator 22 (1971): 154-67; Waltke, Bruce K. The Creation account in Genesis 1:1–3, Part I, Bibliotheca Sacra 132:25–36, 1975; The Creation account in Genesis 1:1–3, Part II, Bibliotheca Sacra 132:136–144, 1975; The Creation account in Genesis 1:1–3, Part III, Bibliotheca Sacra 132:216–228, 1975; The Creation account in Genesis 1:1–3 Part IV, Bibliotheca Sacra 132:327–342, 1975; The Creation Account in Genesis 1:1–3 Part V, Bibliotheca Sacra 132:28–41, October 1975.

[3] 其實,我們不論將1:1看成獨立句或時間分句也好,最終,創世之前的境況也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只有水。所以,文法上的爭議,最終結果也沒有太大的分別。

[4] Lambert, W. G. 2008. Mesopotamia Creation Stories. Pp. 15-59 in Imagining Creation, ed. M. J. Geller & M. Schipper. Institute of Jewish Studies, Studies in Judaica 5. Leidon: Brill, p. 15-16.

[5] Lambert, W. G. 2008. Mesopotamia Creation Stories. Pp. 15-59 in Imagining Creation, ed. M. J. Geller & M. Schipper. Institute of Jewish Studies, Studies in Judaica 5. Leidon: Brill, p.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