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2月 10, 2015

曾經,衪也是「難民」

近日最熱門國際新聞,均環繞著戰爭和難民問題。成千上萬的難民,為了逃離戰亂,投奔怒海。
伊拉克難民,走過沙漠

位於法國北面海港 Calais 是法國最大的難民營,被困難民人數約六千,人稱這難民營 「森林」(jungle),塞滿了大大小小的帳篷,充斥著垃圾及污水。冬季來到,難民缺乏物資、禦寒衣物、食水和食物。難民大多來自中東,均想逃離家鄉的戰亂。



法國Calais,難民自繪難民營地圖 [1]

舊約中的「難民」

今天的難民,有如聖經常提到的「客旅」和「寄居」。「客旅」和「寄居」等字,在舊約聖經出現近百多次。以色列民曾在異地埃及寄居,被奴役苦待,印象深刻。同時,迦南地有寄居者,是社會常見現象。

以色列的祖宗亞伯拉罕,也自稱是「外人」或「寄居的」。創世記 23 章的情節,把亞伯拉罕在迦南作寄居的無助感,表露無遺。當撒拉死後,亞伯拉罕要求當地迦南人出售土地作墳墓。


創世記 23.3-4 記述:3 後來亞伯拉罕從死人面前起來,對赫人說:4 「我在你們中間是外人,是寄居的。求你們在這裏給我一塊地,我好埋葬我的死人,使她不在我眼前。」


亞伯拉罕是 「寄居的」,不能買土地,必須遵循當時迦南地的規矩,無倚無靠,若是沒有當地長老地主的準許,連墳地也不能使用。[2]


摩西律法多次訓導以色列人,要善待客旅和寄居者。即使以色列人入主迦南地之後,理應可落地生根,享受地主的生活,但神卻吩咐他們要永作客旅,因為神才擁有土地的永久業權。


利未記 25:23-24 23地不可永賣,因為地是我的;你們在我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24 在你們所得為業的全地,也要准人將地贖回(參代上29:15; 詩39:12; 119:19)。


「寄居的」亦常與「孤兒」、「寡婦」和「奴僕」並列在一起,指社會無倚無靠的弱勢群體。關於以色列人應怎樣看待這些弱勢群體,最明顯一處,就是申命記 24:17-22:


17 「你不可向寄居的和孤兒屈枉正直,也不可拿寡婦的衣裳作當頭。18 要記念你在埃及作過奴僕。耶和華-你的上帝從那裏將你救贖,所以我吩咐你這樣行。19 「你在田間收割莊稼,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這樣,耶和華-你上帝必在你手裏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與你。20 你打橄欖樹,枝上剩下的,不可再打;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21 你摘葡萄園的葡萄,所剩下的,不可再摘;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22 你也要記念你在埃及地作過奴僕,所以我吩咐你這樣行。


原文「留給」亦帶著「屬於」之意。換言之,你不可取去田間收割忘下的一梱,不可摘剩下的果實,不只純粹為了可憐寄居和窮人;在上主眼中,那忘下的一梱、樹上剩下的果子,本「屬於」寄居的孤兒寡婦。


新約中的「難民」

翻開新約的首頁,耶穌誕生的記述也很像一個「難民」的故事。當大希律王知道被東方博士戲弄後,大怒下令斬殺伯利恆兩歲之下的小孩。馬太福音二章記:

...有主的使者向約瑟夢中顯現,說:「起來!帶著小孩子同他母親逃往埃及,住在那裏,等我吩咐你;因為希律必尋找小孩子,要除滅他。」14 約瑟就起來,夜間帶著小孩子和他母親往埃及去,15 住在那裏,直到希律死了。這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說:「我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


現在,不談耶穌出埃及等神學意義,或其他大希律王的背景(見拙文<聖誕節故事:大希律王 vs 小孩耶穌><大希律,希律堡,馬太福音的「聖誕故事」>)。馬太只用一節經文 2:14 交待約瑟一家走難的過程,但是當中要走的路至少 120 公里 (75 英里)。古時,在平原上每天走路約 24-32 公里 (15-20 英里) [3]。約瑟帶著妻子小孩逃難,只少要不停走三四天路,加上要逃避希律的追殺,深夜急趕起行,又要經過西乃沙漠,更不容易。



雖然在耶穌出生的年代(約主前6-4年間),巴勒斯坦猶太地和埃及已在羅馬帝國的統計之下,但是仍屬不同行政區。猶太地由羅馬委任大希律作「藩屬王」(client-king),替羅馬控制猶太人;而埃及由羅馬直接指派的總督(prefect)管理。約瑟和馬利亞帶著小孩耶穌走難時,也要「過境」。

有史以來,埃及和巴勒斯坦是兩個領域,之間西乃半島有如過度地段。例如,古時埃及的新王國時代(公元前16-11世紀),西乃半島北岸已建築了一系列的兵寨,用來控制人口進出 [4]。


羅馬時期的西乃海岸,進埃及路上也有邊境羅馬兵寨把守,法國考古學家亦在古道上發現一些古羅馬兵營的遺跡。Tell el-Herr 土丘上的兵營,考古歷史長達千年,由主前五世紀波斯帝國,直到主後六世紀拜占庭時代之間,只少有四個不同時期的兵營重重疊疊地建在土丘上。兵營成正方型,每邊最長約125米。



Tell el-Herr 早期羅馬兵營 (插圖 tour ptolemaique) [5]

約瑟、馬利亞帶著耶穌,也要經過類似兵營,取得「過境」批准,才能進埃及避難。雖然我們不知道約瑟一家在埃及那裡棲身,但是在尼羅河三角洲已有猶太人社群聚居,或許他們一家就在這些猶太人社群中暫居,至少有兩年時間。直到大希律死後,以為可以回到猶太,誰知大希律之子亞基老作猶太王,又被迫遷徙到加利利的拿撒勒。


新約第一位難民或寄居者,想不到是主耶穌自己 [6]。聖誕將到,如果耶穌今天降生,他必定會認同我們世界當中的難民。



敘利亞土耳其邊境難民營
母親抱著小孩 (2015 年 1 月 10 日)
Photo by Khalil Ashawi/Reuters


備註:
[1] “What Do Survivors of War Have to Do to Live in Peace?: Voices from France's Largest Refugee Camp,” Democracy Now! Dec 9, 2015, www.democracynow.org/2015/12/9/what_do_survivors_of_war_have, 26:40.

[2] Nahum Sarna. 1989. Genesis: JPS Torah Commentary. Philadelphia: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p. 156.


[3] Lionel Casson. 1974. Travel in the Ancient World.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89.


[4] Morris, Ellen F. 2005. The Architecture of Imperialism: Military Bases and the Evolution of Foreign Policy in Egypt’s New Kingdom. Probleme der Ägyptologie 22, Leiden.


[5] Valbelle Dominique. 1998. Les garnisons de Migdol (Tell el-Herr) de l'époque achéménide au Bas-Empire: état de la question en 1998. In: Comptes rendus des séances de l'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 142ᵉ année, N. 3, 1998. pp.799-817, p. 800.


[6] Hoffmeier, James K. 2009. The Immigration Crisis: Immigrants, Aliens, and the Bible. Wheaton, IL: Crossway, chapter 8. 

星期一, 8月 31, 2015

大衛城第一世紀街道上,發現耐人尋味的石建築物

最近以色列文物局在大衛城發現一個耐人尋味的石建築物。這個石建築物,坐立於二千年前第一世紀石梯街(stepped street)的道旁[1]。好幾年前考古工作人員已發現了這條石梯街,它連絡著大衛城南面的西羅亞池和北面的聖殿,可見其重要性。朝聖者要從南面進耶路撒冷的話,必走經這條大街上到聖殿山朝聖。主後七十年聖殿被毀之前,這條鋪石街相信必定熙來壤往。


大衛城地圖

鋪石街道路面是用大石塊蓋成,街道底下是窄窄的水溝,排放北面聖城的雨水。以往,考古學家在水溝之中,發現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瓦器、石器和玻璃瓶,不少是主後七十年,當羅馬軍隊毀滅耶路撒冷時,城中的猶太人為了逃避羅馬士兵,躲藏在水溝之中時留下的家具飲食瓦器(約瑟夫也有詳述;見《猶太戰爭錄》Jewish War 6.370; 401-402; 429-430)。鋪石街和排水溝的工程,是第一世紀上半葉完成的大工程,當時也就是耶穌公開傳道的時期。



石梯街,裂口通往底下的排水溝
(來源:Israel Exploration Journal[2])


石梯街 (2012)


石梯街下的排水溝 (2012)


石梯街和底下的排水溝繪圖
(來源:大衛城面書頁)

考古學家最近發現的石建設物,是用大石塊造成的金字塔形狀。百年年前,兩位英國考古學家Bliss和Dickie已經發掘了這石建設物的一部份,他們當時以為是梯級,通往已經破壞了的房屋。現在可以知道,就是這石建設物是坐立於石梯街旁。



最近發現的石建築物
(來源:Shai Halevy,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 [3])

拉比文獻提到在第二聖殿時期的耶路撒冷街上,有一些給公眾使用的「石塊」(stones)。有文獻提到街上的「拍賣石」(“auction block”),說:「[主人]不可在拍賣石上開市場,把奴隸拍賣」(Sifra, BeHar 6)。米書拿和猶太法典又提到街上有一處叫「認領石」(“Stone of Claims”):「我們的拉比教導說:耶路撒冷有認領石處,誰失去了東西要到那裡認領,誰拾獲遺失之物也當到那裡站著宣佈,前者交出證明領回失物。所以我們知道:你們去認領石處」(Bava Metzia 28:B)。

但是因為它是多年耶路撒冷考古發現當中獨一無二的建設,所以其實際的用途,暫時未能確定。學者猜測這是一個紀念性的「講台」,可能是用來向街上人群宣講信息所用的?這石講台是用耶路撒冷政府所建造,用來宣佈官方消息?還是給公眾作公開宣傳之用?福音書提到耶穌在耶路撒冷,向民眾宣講信息,是否也使用過類似的石講台?


與此種種發現有關的聖經故事,其中一個是約翰福音第九章,耶穌在聖殿之外,用唾沫和泥抹在生下來瞎眼的人的眼睛後,叫他到西羅亞池裡去洗。他洗了之後,就看見了。瞎眼從聖殿外面到西羅亞池,必定是走這條石梯街。


關於大衛城考古工作等,可參前文:

大衛城V形標記,徵求各界人士解謎團
大衛城考古網站新短片
聖經考古,愛恨交織

備註:

[1] Eisenbud, Daniel K. (2015). "Mysterious 2,000-year-old podium found near Temple Mount in City of David," Jerusalem Post, August 31, www.jpost.com/Israel-News/Culture/Mysterious-2000-year-old-podium-found-near-Temple-Mount-in-City-of-David-413790.

[2] Ronny Reich, Eli Shukron and Omri Lernau. (2007). "Recent Discoveries in the City of David, Jerusalem," Israel Exploration Journal, Vol. 57, No. 2 (2007), pp. 153-169, p. 167, Figure 14.


[3] "Has a 2,000 Year Old Podium Been Found in the City of David? (August 2015),"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 www.antiquities.org.il/Article_eng.aspx?sec_id=25&subj_id=240&id=4144.

星期四, 5月 14, 2015

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跟從我吧!

關於此文的視像,可於〈聖經考古〉頻道觀看。

馬太福音 8:21 又有一個門徒對耶穌說:「主啊,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22 耶穌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跟從我吧!」

第一次聽這句說話時,你有什麼反應?你極可能覺得耶穌沒有人情味,連安葬自己家父都不容許?!家父屍骨未寒,但耶穌卻要求人先跟隨他[1]。 這段短短的對話有什麼背景?考古可怎樣幫助我們理解這段難解之言?

第一世紀猶太人葬儀
按當時的文獻,第一世紀猶太人葬禮儀式,共分成四段時期:

1. 埋葬:
葬儀的第一個階段是埋葬屍體,當家人死後,通常會立刻(甚至在同一天)埋葬[2]。第一世紀的墳墓,不少是從石山挖掘出來的。進到墳墓或山洞內,首先是一個內室,裡面會有挖掘出來的石桌,石桌可用來預備屍體(如抹上沒藥和沉香等),預備好的屍體便會停放進旁聽的長洞穴,這些長洞穴希伯來文叫kokh (眾數kokhim),所以這種墓穴又稱Kokhim墳墓。當時的墳墓一般都由家族世世代代使用的[3]。


橄欖山上第一世紀的Kokhim墳墓


第一世紀 Kokhim 墳墓

2. 七日極度哀悼期(shiv’ah)
安葬之後,死者的家屬便開始七日極度哀悼期,他們會與社會暫時隔離,停止工作,蒙頭,甚至在家中也要坐較低的椅子,只接受親友的慰問。

3. 三十日哀悼期(shloshim):
然後便是三十天的哀悼期,在這期間,家人不得離城,不可剪髮,不得出席社交聚會(如飲宴)。但如果死者是父母,這段時間可長達十二個月,以表孝道[4]。


第一世紀 Kokhim 墳墓構圖

4. 撿骨禮(ossilegium):
哀悼期完了,家屬恢復正常工作。但一年之後,等到屍體的肉和根在墓穴中完全腐化,便要舉行第二次葬禮,後世以拉丁文俗稱為「撿骨禮」(ossilegium) [5]。家人回到墓穴,將遺骨撿拾,安放在石骨盒內(ossuary)。



石骨盒尺碼,一般約1.5尺高, 1尺闊,2尺長。人體最長的骨是大腿骨(femur/thighbone),成人的大腿骨平均約19.9 吋長,所以當然石骨盒大小因人而異。第二次葬禮亦代表哀悼期正式結束,家人可回到正常的生活[6]。


第一世紀石骨盒(ossuaries)

按考古的發現,石骨盒盛行時期,是大希律執政到聖殿被毀之間(約主前40 年到主後70年,差不多100年),也就是耶穌的時期[7]。 

主耶穌的地位
拉比文學說明,人生當中有三大重要儀式是:(1) 婚禮;(2) 割禮;(3) 第二次葬禮(即撿骨禮)。拉比文獻 Semahot 12.9 聲明,第二次埋葬父親是每一個兒子的責任[8]。尤其是長子,這項責任是天經地義,是社會上的尊榮。

有了當時背景,我們便明白耶穌所講的說話,帶著何等的震撼。在聖經當中,只有一個人的地位,可以高過父母的權威,那就是耶和華神自己。耶穌的回答,意味著他擁有的不是普通拉比的地位,而是擁有神的地位。耶穌的挑戰就是英文所說: “Either Christ is Lord of all, or he is not Lord at all.” 「要麼基督是一切之主,不然他根本不是主。」

跟隨主的時間
第二,按第一世紀猶太人葬儀文獻和石骨盒的考古發現,我們可以推斷馬太福音經文中的門徒來見耶穌時,他的家父早已去世,因為人死後,屍身立刻會被埋葬,之後家人立刻開始為期37天的哀悼期,這位門徒不能在這段時間出來會見耶穌的。所以,這個無名的門徒來見耶穌時,已完成了37天的哀悼期。他要求主讓他「回去安葬我的父親」,必定指一年之後的撿骨禮。

門徒對主說:「主啊!請准我回去安葬我的父親吧」(太8:21)經文關鍵就在於副詞「先」(πρῶτον;proton),表明這位門徒與耶穌之間的張力,不只是誰為首的問題,而是時間的問題。門徒的家父已死已被埋葬,他也完成了37天的哀悼期,但是他要求主給他更多時間,希望完成一年後第二次葬禮後,才來跟隨主。[9] 然而,按馬太福音故事的脈絡,這時耶穌出來傳道已有一段時間,剩下不夠一年,耶穌便要去耶路撒冷受死。所以,這位門徒若不當機立斷,立即跟隨主,根本沒有剩餘時間和機會。[10] 

耶穌的意思是,你已經完成了第一次葬禮和哀悼期,在人間習俗上,仁至義盡。沒錯,葬禮是大事(big deal),但是跟隨耶穌是最大的事(biggest deal)。你若要跟從主,就要在今天的事,再延誤就會錯失機會。

再者,經文不但要以耶穌的彌賽亞權柄來理解,也要從末世角度來看。耶穌所宣講的神國,現時已迫在眉睫,快要來臨,再不能浪費時間,拖延與拒絕無異[11]。

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
最後,考古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這句話。當時墳墓是家族世世代代使用,墳墓裡面自然積著多個石骨盒,埋葬了其他已故的家人。


第一世紀石骨盒(ossuaries)

耶穌對門徒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他也在取笑當時複雜葬儀,這些人間的繁文縟節,其實沒有什麼大不了。照顧死人的事,就讓其他死人來做好了,你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現在要做的,就是不再延遲,來跟從主。跟從主,是今天的事![12]

備註:
  1. 另一個常見的解釋,就是將「死人埋葬死人」解成「(屬靈上的)死人埋葬(肉身上的)死人」Let the spiritually dead bury the physically dead。就是說,讓不信主的人(屬靈的死人),打埋安葬的事,跟隨主的人有更重要的事要作。
  2. Rahmani 1981: 175。
  3. Magness 2005: 123. Magness提到,只有上等或中上階層的人,才有能力擁有家庭的石墳,低下階層的人,通常只有簡單的墓地,這些簡陋的墓地絕少留下考古證據。
  4. Safrai 1976: 784
  5. 後期三世紀拉比文獻用希伯來文 likkut ‘asamot (意即「撿骨」[to gather bones])。這習俗有時稱為 ossilegium,有時只作「埋葬」。參 Rahmani 1981: 175; McCane 1990: 31, 34。有人認為經文沒有明文提到「第二次葬禮」、「撿骨」或特別字眼,所以不一定指第二次葬禮,也可能指第一次葬禮。我的回應是,首先我們了解了當時哀悼儀式和時間表,便知道經文所指的埋葬不可能指第一次葬禮,因為這位門徒根本不可能在家父死後至37天的哀悍期之間,出去見耶穌和大眾。第二,希伯來文 likkut ‘asamot 或拉丁文 ossilegium 等專用詞句是第一世紀後期才出現。如果經文中的埋葬是第一次埋葬的話,在當時的猶太人習俗之中,更加荒唐。第三,耶穌的回答「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8:22)必然指第二次葬禮。若主所指的是第一次埋葬,他為何不乾脆說,任由其他活著的家人埋葬他們的死人?第四,經文沒有使用後期的專用語來形容第二次埋葬,預設了讀者熟識第一世紀猶太人葬儀,正好表明這是歷史的耶穌所說的真實之話(McCane 1990: 42)。也就是說,如果經文使用了專用語的話,經文的說話便屬於後期。
  6. 這種使用石骨盒的第二次葬禮,只在耶路撒冷流行了短短100年時間。為什麼?一般的解釋,相信這是由於猶太人相信死人復活的神學信念,以致將死者的遺骨好好的收拾在個別的石骨盒內。但是,有兩方面推翻這假設,首先,有些出土的石骨盒是屬於撒都該人的,他們不同於法利賽人,不相信身體復活;第二,有些石骨盒收藏多個一幅遺骨。基於這兩方面的發現,石骨盒與死人復活的信念有關便被推翻。其實,石骨盒的興衰的原因,並不是神學性,而是經濟性。第一世紀在聖殿被毀前,石工業發展蓬勃,尤其在耶路撒冷。這是因為大希律王大規模修建聖殿的時候,即主前20-15年期間。據 Rahamri 所觀察,在這期間,耶路撒冷城和聖殿擴建,石工業突然興旺,有大量石工人出現。擴建聖殿產生許多較小的石塊,便引伸石骨盒的出現。再者,石骨盒上的裝飾,與希律時代的建築裝飾一致。這些觀察表示,石骨盒葬儀,與大希律時期耶路撒冷的石工業,有密切的經濟互惠關係。同時,石工業發達,也解釋了在耶路撒冷出土大量石器皿的現象。“Therefore, we cannot link the use of ossuaries with a belief in bodily resurrection. Some ossuaries even appear to have contained the bones of Sadducees, who by all accounts did not believe in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dead. For example, members of the family of Caiaphas, the Sadducean high priest who, according to gospel accounts, presided over Jesus’ trial, were apparently buried in ossuaries” (Fine 2001).
  7. 石骨盒在大希律開始出現,直到主後三世紀上半葉才消失(Rahmani 1981: 175)。
  8. McCane 1990: 36-37。Rabbi Eleazar bar Zadok said; Thus spoke father at the time of his death: “My son, bury me at first in a fosse (希 biq’ah,指讓屍體腐化用的暫時墳墓). In the course of time, collect my bones and put them in an ossuary; but do not gather them with your own hands.” And thus I did attend him: Johanan entered, collected the bones, and spread a sheet over them. I then came in, rent my clothes for them, and sprinkled dried herbs over them. Just as he attended his father, I attended him.
  9. McCane 1990: 38。
  10. 有人認為門徒來見耶穌的時候,是在父親死了和第一次埋葬之間。但當時的習俗,死人是即日被安葬的,所以這個可能性十分低。Wiersbe甚至說,門徒在問耶穌時,他的父親還在生,門徒的意思就是要等到他的父親去世被安葬之後,才跟隨耶穌,Wiersbe便將耶穌的話靈意化:“It is better to preach the Gospel and give life to the spiritually dead than to wait for your father to die and bury him.” (Bible Exposition Commentary 1:34)。從文獻和考古的背景來看,這種解讀是不需要的。
  11. Hengel, Martin. 1981. The Charismatic Leader and His Followers, tran. James Greig. New York, NY: Crossroad, p. 15.
參考資料
  • Fine, Steven. 2000. “A Note on Ossuary Burial and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Dead in First Century Jerusalem,” Journal of Jewish Studies 51 (2000), pp. 67–76.
  • Fine, Steven. 2001. “Why Bone Boxes?” 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 Sep/Oct.
  • Safrai, S. 1976. “Home and Family,” in S. Safrai and M. Stern, eds., The Jewish People in the First Century. 2 vols.; Amsterdam: Van Gorcum, 728-92.
  • Magness, Jodi. 2005. “Ossuaries and the Burials of Jesus and James.”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Vol. 124, No. 1 (Spring), pp. 121-154.
  • McCane, Bryan R. 1990. “Let the Dead Bury Their Own Dead”: Secondary Burial and Matt. 8:21-22. Harvard Theological Review 83:31-43.
  • McCane, Byron R. 2003. Roll Back the Stone: Death and Burial in the World of Jesus. Bloomsbury: T&T Clark.
  • Nagar, Yossi and Hagit Torgee. 2003.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Jewish Burial in the Hellenistic and Early Roman Period," Israel Exploration Journal 53 (2003): 164-71.
  • Rahmani, L. Y. 1981. “Ancient Jerusalem’s Funerary Customs and Tombs,” Biblical Archaeologist, Summer, pp. 171–177.

星期二, 2月 24, 2015

現代西方與古近東價值觀比對

筆者一直在整理聖經考古和背景資料,未有空寫文章。不過,今天在整理資料過程中,重讀以往編制的一些點點滴滴,不妨上載與人分享。

其中一個列表,是比對現代西方與古近東價值觀,資料編修自 John Pilch. 1991. Introducing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Old Testament. Mahweh, NJ: Paulist, p. 97,以及 John H. Walton and Andrew Hill. 2004. Old Testament Today: A Journey from Original Meaning to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p. 16.





雖然不算是聖經考古的資料,但是對聖經文化背景,應該相當有用。在此上載,希望幫助大家認識聖經背景。按此下載 pdf

星期二, 1月 27, 2015

木乃伊面具暗藏第一世紀馬可福音殘卷!?

*這短文寫於2015年一月,當時一些學者認為殘卷所屬時期是第一世紀,立刻成為新聞焦點。時至2020年六月,學界認為抄本所屬時期是公元後二世紀末至三世紀初;不是 Wallace 之前所說的公元後一世紀。
見:https://www.ees.ac.uk/news/poxy-lxxxiii-5345

————————————————
近日網路上大熱考古新聞,揚言發現一份第一世紀馬可福音的殘卷,見美國華盛頓時報Live Science852郵報)。根據一些學者所講,殘卷是暗藏在一個紙造的木乃伊面具之中,按照紙張的年份和殘卷上的字體等線索,估計這殘卷屬於主後八十年代。



暗藏馬可福音殘卷的
紙造木乃伊面具
(Credit: Craig Evans, Live Science)

為什麼這個發現有這麼大的震撼性?因為許多學者認為,馬可福音是四本福音書中最初寫成的,也成了其他福音書作者參考的文本之一。不少學者認為馬可福音成書時期是主後65-75年間,成書以後,被當時的人抄寫和傳開。至今,馬可福音最古老的抄本是Chester Beatty Gospel Codex,又稱P. Chester Beatty I 或P45。


P45 (Wikimedia commons)

P45出自埃及,年份約為主後250年。P45含有殘卷馬太福音20-21, 25-26章,馬可福音4-9, 11-12章,路加福音6-7, 9-14章;約翰福音4-5, 10-11章和使徒行傳4-17章。可見,如果這份暗藏於木乃伊面具的馬可福音殘卷是真實的話,最古老的馬可福音抄本便推前百多年的第一世紀,就是馬可福音成書的那一個世代。

馬可福音殘卷曝光經過
這份馬可福音殘卷最初曝光時是2011-12年間。當時兩位世界級的學者,分別是Daniel B. Wallace 與 Bart D. Ehrman,就「我們能夠相信新約聖經的經文?」這個辯題作了幾次公開辯論 (見筆者文章)。於2012年2月1 日的辯論會當中,Wallace提到有一份疑為第一世紀的新約抄本將會面世(見其後Wallace在自己blog上的補充(其他的報導和評論:ForbesChristian TodayJohn ByronLarry Hurtado 及拙文)。

過了一段時間,仍未有學術審核的文章出現,但是,最近這份殘卷又成了熱點。因為在2014年3月,新約聖經學者Craig Evans在加拿大的一個講座之中,再提及這份出自一個用紙造的木乃伊面具的馬可福音殘卷。

Evans在講座中解釋,木乃伊面具一般是用金片所造的,當然你要是有權有財的上等人,如法老等,你才能製造黃金的木乃伊面具。


圖坦卡蒙Tutankhamun(主前1334-1325年在位)
黃金寶石所造之木乃伊面具

但是,如果你只是較有錢的人,你可以用紙造木乃伊面具。因為當時紙張仍然相當昂貴,你不大可能有現成的新紙張,所以便會使用回收已用過的紙張來製造。這種紙造木乃伊面具成本也較普遍。

這樣,從當時的紙造木乃伊面具當中,可以抽取到一些已寫上文字的紙張。Evans說,現有百多個紙造木乃伊面具之中,除了發現多份希臘文本、商務買賣收據、個人書信等,也有兩份屬於主後第二世紀的聖經抄本,基督教講道文本等,而其中一份最重要的殘卷,就是屬於主後八十年的馬可福音殘卷。


Evans 講座中的剪圖

不少學者已對這個消息作初步評論。Hurtado認為 ,現時仍未經學界審核,Evans在2014年一個加拿大的護教學講座上對這個古卷作公開講論 ,不會給基督教加增任何「護教分數」(“apologetics points”)。

可是,Evans一向學術非常嚴謹,可能他都經過相當仔細的考核。不過,我未能同意一些網上言論,說這項研究漠視對考古文物的破壞。豈不知大部份的考古工作都必要對文物本身作出不能還原的破壞。考古學家去發掘一個土丘時,破壞是不能避免的。所以,考古學本身就是「受控制的破壞」(controlled destruction),關鍵在於,學者是否盡量控制發掘所帶來的破壞,以及在研究當中,作仔細的資料記錄。

今時今日是互聯網世紀,許多考古發現都先從網頁和未經審核的媒體發出,而且多是嘩眾取寵。這種情況固然是不幸,卻難以避免。到目前為止,未經同行的審核,宜慎重等待。聽說學術評論將會在2015年藉Brill出版,希望真會如此,好叫學界能夠公開客觀的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