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iel B. Wallace |
Bart D. Ehrman |
有關新約聖經可靠性的辯論,這不是第一次發生。事實上,由Bart Ehrman開始主張新約經文是完全不可靠開始,不少有資格的福音派學者已在學術期刊和書籍當中挑戰Ehrman的論點,指出Ehrman的論調實是言過其實。這包括由Daniel Wallace作主編的《重審新約文本的損壞:抄本、教父、旁經文獻的證據》(Revisiting the Corruption of the New Testament: Manuscript, Patristic, and Apocryphal Evidence)。
Ehrman的論點
Bart Ehrman主要的論點,是新約聖經的經文,已經被早期的「正統派」信徒徹底修造,以致如今的新約經文面目全飛。例如,Ehrman聲稱,基督本身就不是神的兒子,其神性只是「正統派」信徒捏造出來的概念,更將這概念引進入新約的經文當中。
Ehrman的《誤引耶穌:刪改聖經的人士與原因》(Misquoting Jesus: The Story of Who Changed the Bible and Why)可算是他論點的精華:
Misquoting Jesus 頭 4 章的內容是介紹經文鑑別學(Textual Criticism)這門學問,第5-7章才是他的論調,Ehrman 主要透過 4 段新約經文,證明在新約經文抄寫的過程中,抄寫經文的文士刻意地刪改經文,使之傳播他們對耶穌的「正統」神學概念。
1 - 馬可福音1:41
這段經文說:「耶穌動了慈心,就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罷。 」「動了慈心」的希臘文原文:splanchnistheis;有小數抄本作「動了怒」,原文是 orgistheis。Ehrman 主張後者才是原文,初期文士刪改這個動詞,因為在他們「正統」的看法之中,耶穌是一個慈愛的主,文士刻意的「淡化」soften 原文的意思,來合乎他們本身「正統」的思想。
毫無疑問,許多經文鑑別學者,都感到困難決定這個抄本上的分歧。但事實上,不少沒有抄本分歧的經文,都說明耶穌是會發怒的(就是在同一本馬可福音之中,也可以找到,見 3:5;10:14 等)。如果真的好像 Ehrman 所說,初期基督教文士有系統地刪改原文,使之合乎當時既定的基督論的話,我們有如何解釋在同一本馬可福音當中,耶穌發怒的經文,又未被經文士「淡化」?
Ehrman用這個例子來支持他的論點,不但毫無說服力,更顯出他本帶著既定和預設的陰謀論,實在是言過其實。
2 - 馬太福音24:36
論到末日的來到,耶穌在馬太福音24:36說:「但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獨父知道。」不少抄本是沒有「子也不知道」這一句,所以,Ehrman認為這個抄本的分歧,是出自一些初期基督徒文士,他們感到「子也不知道」威脅了耶穌的神性,所以刻意地將這句說話刪減,保持耶穌神性的全知,因為作為神的兒子,耶穌怎可能「不知」一些事情?
「子也不知道」的確引起不少的神學爭議。不過,要如Ehrman所聲稱,文士用陰謀來掩飾耶穌的「不知」,以保障他的神性,這是沒有堅實理據的。因為在對觀福音書中,同一段的經文也出現於馬可福音13:32,這段經文卻沒有抄本的問題,表示雖然初期教會在神學上掙扎這基督全知的問題,但是在傳遞抄寫的過程當中,文士相當尊重新約的原文。
其實,新約也有其他經文表示基督並非全知,最明顯例子莫過於是記載孩童耶穌的路加福音2:52:「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另外,參腓立比書2:5-11)。最理想的神學解釋,就是保持著基督神人二性中兩個神學概念:(1) 活在世上的神子,在道成肉身之中自我的限制,所以在某些事情上有所不知;(2) 但同時,他仍然有完全的神性。
Ehrman 的主張實是言過其實,只會威脅缺乏裝備的基督徒。
3 - 約翰壹書5:8
這段經文說:「作見證的原來有三、就是聖靈、水、與血這三樣也都歸於一。」有些後期的拉丁文武加大譯本(Vulgate)抄本在「聖靈」之前,加上:「在天上作見證的有:父、道和聖靈,這三歸於一。8 在地上作見證的有三,就是」
這分歧的句子,被稱為 Comma Johanneum,被17世紀的《英皇欽定本》(King James Version)接受了,但是這句子缺乏任何的抄本根據的,因為這句只出現於9個後期的抄本,其中只有5個抄本把這句子放進經文之中,其他的抄本都將句子抄在旁邊的備註欄中。再者,這些後期的抄本,最早期的屬於主後10世紀,所以可靠性十分弱。
這個分歧的句子,很大可能在主後4世紀時,源於當時的拉丁文講道,將原文靈意化解釋,之後流傳入拉丁文的武加大譯本,成為三一教義的根據之一。
Ehrman舉此經文為論點,因為他主張這段經文證明了教會的文士,為了「正統」的神學不惜改寫原文,來堅固三一教義。這個講法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陰謀論。但是,仔細的評審一下其他經文,便知道三一教義從不倚賴這麼後期才出現的 Comma Johanneum作為聖經基礎。
三位一體的聖經根據,出自許多其他新約經文,包括許多說明神的獨一性、父子靈皆有完全神性的經文等,最清楚的一段便是馬太福音28:19-「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名的原文是單數(name),而不是眾數(names),表示父子聖靈為一。
此外,這句子在中世紀才出現,初期教會文士根本就不知道其存在,在主後451年的迦克墩會議(Council of Chalcedon)之中,當時沒有這段分句,初期教會仍重申三一教義和確立基督神人二性。
4 - 馬可福音的結尾
馬可福音的結尾(16:9-20)是Ehrman的最後一個例子,他聲稱,之後加上去的馬可福音結尾,證明後來的文士,捏造耶穌復活的記載。
馬可福音16:8的最後一句只有兩個希臘文字:ephobounto gar,順字序直譯為「他們害怕因為」,所以中譯「因為他們害怕」。到了第2世紀,一些文士可能感到這樣的結束太「突然」,所以便加上復活的記載。
學者對馬可福音16:8「突然」的結語持作不同見解。有學者認為馬可選擇不記述耶穌的復活,是刻意留下「開放的結尾」(open-end),要讀者自己作結論:耶穌的墳墓是空的,到底耶穌是否復活了?這樣「突然」的結束,並不造成任何問題,正如馬可福音的開始同樣是「突然」。一篇文學作品如何結束,這是文學品味的問題,純屬主觀。再者,以連接詞gar作結一段的結束,也有先例。例如:七十士譯本的創世記18:15和45:3。亦有學者認為,原本的結尾已經遺失了,不能恢復過來,臆測也無補於事。
不論怎樣,Ehrman認為這是初期文士的陰謀,明明耶穌沒有復活,卻為既定的「正統」捏造復活的故事。可是,這種陰謀論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我們必要指出一點,無論馬可福音怎樣結尾,16:1-8對於耶穌復活這事並不含糊,經文清楚指出,耶穌的墳墓是空的,主也要比門徒先往加利利去。
另外,耶穌復活的記述不是單靠馬可福音後期加上的經文。支持復活的早期性的經文數目許多,除了其他福音書之外,亦包括使徒行傳所紀錄的講道和保羅早期的書信等,亦可包含經外初期教父的寫作等。尤其在哥林多前書15:3,保羅說他所接受和傳下有關耶穌復活的人證,比任何一本福音書更早,連不信的學者都認為這段經文是初期教會的信經之一。
Ehrman 的論調只考慮馬可福音的結尾,而抹煞了其他更早期史料,實在是以偏概全,誇大其詞。
小結
以上是 Ehrman 所舉的例證,也是他最強的論點。這樣看來,更顯得 Ehrman 的論點是不攻自破。
經文鑑別學是一門專科,在此不能詳述。可是肯定的是,所有的抄本的分歧都與聖經基本教義無關,並且我們有99% 的可靠性,能知道聖經的原文。
今年10月1日的辯論會,希望能使大眾更全面認識這個問題。
2 則留言:
I strongly believe a basic foundation in hermenuetics/exegesis is crucial in the discipleship process, especially when today there are so many attacks from these type of scholars. We can't expect everyone to be experts in textual criticism. But often a simple course in hermeneutics allows a young believer to think properly.
I've personally sat in the classes of 賴約翰 and he is very good. Some of his books are pretty hardcore. But he has a short book that is very good for a beginner and for a Chinese setting.
John Piper said something (I don't remember exactly) that God designed/ordained the education system/schooling, so that we can learn how to read the Bible logically and use our brains to think critically. I totally agree.
請讀﹕
「巴特埃爾曼的福音(詳批《製造耶穌》或《錯引耶穌》)」(http://www.chineseapologetics.net/answer-critics/S_Ehrman-Wallace.htm)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