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3月 27, 2010

聖墓堂/花園塚 Holy Sepulchre/Garden Tomb - 匠人所棄的石頭

討論了不少有關耶穌死而復活的墓穴之聖經考古資料,現在是時候作一些解經的連繫。因為聖經考古最終的目的,是希望藉著考古的資料,豐富我們對聖經背景的認識。

從聖經考古方面看,耶穌的墓穴是在聖墓堂的位置,考古研究指出在第一世紀這裡本是一個採石場,最上好的melek 岩石到了第一世紀已被採盡,所剩的石頭可算是被「匠人所棄的石頭」。

這句說話出自詩篇118:12,詩人所用的比喻是每個以色列人所熟識的,因為在迦南地中央山地大多是石灰岩,有不少採石場,詩人在詩篇之中感謝神的拯救,他曾經歷煉,被厭棄,但是神的救恩,好像把他從死救出一樣,故此,雖然他仿如匠人所厭棄的石頭,毫無價值,如死一般,但是神將他紐轉過來,本來無用的石頭,已成了最有用的石頭,就是房角的頭塊石頭。

新約作者應用這段經文在耶穌的身上,其意思當然是因為耶穌如詩人的經歷,確實從死裡復活。

但是,聖經考古發掘進一步指出,耶穌死而復活的地方,就是一個被厭棄的石地,所以他在城外的受羞辱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人眼中是毫無價值的。但是,在上帝的眼中,他不是毫無價值的,神使他從死裡復活,完全的逆轉,成為一個新建房屋的最重要的石,這間新造的房屋就是耶穌的身體,即是教會。

所以,新約作者引用詩篇118:22 時,不是純粹當有神學意義,經文所描述的,與實際的場景配合。

使徒行傳4章記載,彼得在耶路撒冷講道,當時的聽眾有些是祭司長老,他們就是濫用權位,將耶穌釘死,彼得講道時,距離主死而復活的事只有一兩個月之久,在耶路撒冷城,每個人都知曉這事,不少人亦親耳聽過,親眼目睹門徒的改變和見證,最重要的,就是人人都知道耶穌的墓穴在那裡。 耶穌好像被匠人遺棄的一樣,各各他是被厭棄的石場,但是上帝將耶穌和這個地方變成最有價值的救恩。

星期五, 3月 26, 2010

聖墓堂/花園塚 Holy Sepulchre/Garden Tomb -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 Avigad, Nahman. 1980. Discovering Jerusalem.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 Bahat, Dan. “Does the Holy Sepulchre Church Mark the Burial of Jesus?” 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 May/Jun 1986.
  • Bahat, Dan. 1982. Carta Atlas of Jerusalem. Jersalem: Carta. P. 21 for 2TP Jerusalem – 3 walls
  • Bahat, Dan. 1994. Atlas of Biblical Jerusalem. Jerusalem: Carta.
  • Barkay, Gabriel, Kloner, Amos. 1986. “Jerusalem Tombs from the Days of the First Temple.” 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 Mar/Apr, 22-29, 36-37, 39.
  • Barkay, Gabriel. 1986. “The Garden Tomb: Was Jesus Buried Here?.” 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 Mar/Apr, 40-53, 56-57.
  • Broshi, Magen. 1977. “Evidence of Earliest Christian Pilgrimage to the Holy Land Comes to Light in Holy Sepulchre Church.”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 Dec, 42-44.
  • Brown, Raymond E. 1994. The Death of the Messiah - from Gethsemane to Grave: A Commentary on the Passion Narratives in the Four Gospels. 2 vols. New York: Doubleday.
  • Charlesworth, James H. 2006. “Jesus Research and Archaeology: A New Perspective.” In Jesus and Archaeology, edited by James H. Charlesworth, pages 11-63.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 Corbo, Virgilio C. 1981-1982. Il Santo Sepolcro di Gerusalemme : aspetti archeologici dalle origini al periodo crociato. 3 volumes. Jerusalem : Franciscan Print Press.
  • Frantzman, Seth J. and Ruth Kark. 2008. “General Gordon, the Palestine Exploration Fund and the Origins of ‘Gordon’s Calvary’ in the Holy Land.” Palestine Exploration Quarterly, 140, 2, 119–136.
  • Gibson, Shimon and J. E. Taylor. 1994. “The Jerusalem Ship Drawing,” in Gibson and J. E. Taylor, Beneath the 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 Jerusalem. London: Palestine Exploration Fund, pp. 25-48.
  • Gibson, Shimon. 2009. The Final days of Jesus: 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New York. HarperCollins.
  • Hunt, E. D. 1984. Holy Land Pilgrimage in the Later Roman Empire AD 312-460. Oxford: Clarendon.
  • Keener, Craig S. 2003. Gospel of John: A Commentary. 2 volumes. Peabody, MA: Hendrickson.
  • Kochav, S. 1995. “The Search for a Protestant Holy Sepulchre: The Garden Tomb in Nineteenth-Century Jerusalem.” Journal of Ecclesiastical History 46 (2): 278-301.
  • NEAEHL: Stern, Ephraim (ed.). 1993. The New Encyclopedia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in the Holy Land. 5 Volumes. Jerusalem: Carta.
  • Parrot 1957. Golgotha and the 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 London: SCM.
  • Taylor, J. E. 1998. “Golgotha: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Evidence for the Sites of Jesus’ Crucifixion and Burial.” New Testament Studies 44:180-203.
  • Zelinger, Yehiel. 2006. “Jerusalem, the Garden Tomb: Final Report.” Hadashot Arkheologiyot, Journal 118. Israel Antiquity Authorities.
其他資料
  • Coüasnon, Charles. 1974. The 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 in Jerusale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Ross, J.-P. B. 1976. “The Evolution of a Church—Jerusalem’s Holy Sepulchre.” 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 2:3, Sep.

聖墓堂/花園塚 Holy Sepulchre/Garden Tomb - 結論

基於以上的各種考慮:墓穴格式、出土文物、地理位置和教會傳統等,應該可以蓋棺論定,花園塚不可能是耶穌埋葬和復活的地方。相反,聖墓堂的考古根據更多,仍然是最可靠的地點。

事實上,對於花園塚的質疑,不應是一棟新事,早在1907年,考古學者Robert A. S. Macalister已對在Palestine Exploration Quarterly (p. 232)之中提出疑問,Macalister說,當時的旅客談話時,往往都說:

「我未來到耶路撒冷之前,一直相信聖墓堂就是真正的地點;但是當我去了之後,只見所有荒誕的儀式(即東正教和天主教),又見穆斯林軍人守衛著這個地方,以防基督徒爭執。後來,我來到這個寧靜的花園,我便察覺到,聖墓堂是錯誤的,『哥頓墓』才是真的地方。」

Macalister說得對,這是証明花園墓唯一有力的論點,明顯地,這種論點是不能成立的。

事實上,哥頓將軍本身就不是考古學家,他之所以對聖墓堂的傳統提出反調,也受到當時的批判的洪流所影響,特別是聖經研究方面,質疑所有既定的結論(參Kochav 1995; Parrot 1957)。當然,批判本身並不一定是一樁壞事,但是如果細讀一下
哥頓將軍提出花園塚理論的經過時,必會進一步質疑他的提倡。

從哥頓將軍看到一個貌如骷髏的山崗,便咬定這就是耶穌墓穴開始,已顯明他缺乏考古的思維和方法。不單如此,哥頓將軍還加上自己的想像力,在他的筆記之中,甚至幻想耶路撒冷的地型,就像人的骨架,頭顱位於北面的花園塚,骨盆在Dome of the Rock的地方,腿部是大衛城,腳踏在西羅亞池。這樣,花園塚怎能不是髑髏地?!(見Barkay 1986; Frantzman and Ruth Kark 2008) 






這個構圖在1885年哥頓將軍在蘇丹首都喀土木Khartoum戰場上犧牲後才出版,花園塚之所以被接納,不是因其學術性,而是哥頓的英勇壯烈受後人(特別是英國人)所敬佩。因為哥頓將軍與花園塚的密切關係,故有人稱之為「哥頓墓」Gordon Tomb。

哥頓墓的故事,正好作為我們的反面教材,在聖經考古的研究當中,務必要小心求證,單憑感覺(例如:花園塚的氣氛寧靜,所以感覺上是耶穌的墓穴),不是我們應持的態度,正如Macalister所提醒我們的。考古的解釋,不應超過資料所能提供的,也不能嘩眾取寵。

耶路撒冷考古專家Dan Bahat的結論說得非常忠肯:


「我們未必可以絕對肯定,聖墓堂就是耶穌之墓,但是我們可以確定,沒有其他地點比它更有憑據,我們真的沒有任何原因,拒絕這地點的真實性。」(Bahat 1986)


新約釋經權威Craig S. Keener在他的兩冊巨著Gospel of John: A Commentary:不論聖墓堂的墓穴就是那一個,這個地帶肯定是對的,並且墓穴屬於正確的時期(Keener 2003, 2: 1166)。

聖墓堂/花園塚 Holy Sepulchre/Garden Tomb - 初期教會朝聖繪圖?

1970年在聖墓堂的考古過程之中,在亞美尼亞的St. Vartan堂牆上發現一個「初期教徒朝聖刻圖」。所有學者都認為,船的圖案和之下的拉丁刻文出自同一位作者,需要一同的詮釋。
這船可能是大羅馬商船(navis oneraria? Gibson 2009),降下的船杆,似乎表示船已停泊在碼頭(Charlesworth 2006),或是因風浪而被毀壞(Broshi 1977)。拉丁刻文是DOMINE IVIMUS,按朝聖的解釋,讀作:「主啊,我們來了(到達了)!」可能表示作者是來自羅馬,或操拉丁文的地方(NEAEHL 2:780)。

解釋方面,學者未有一致的共識。

Broshi (1977)根據船型、刻文和考古環境等各方面,認為這船是初期教會時期典型的船隻,刻文內容似乎暗示,這刻文是主後326年之後才被寫上的,因為由第一世紀到主後326年之間,基督教是羅馬帝國的非法宗教,不大可能有朝聖的信徒膽敢刻上朝聖的字眼。再者,教父優西比烏也說,在君士坦丁之前,這地方是建了異教的廟宇。直至主後326年,君士坦丁將異教神廟,改成聖墓堂。此外,考古證據顯視,到了主後335年之後,這裡被泥土封上,不能內進。所以,這個石刻應屬於主後326-335年間所作成的。

Gibson (2009)認為,這刻圖是出自第二世紀建築工人的手筆,他們是建築羅馬維納斯神廟的工人,可能是凱撒利亞的水手,來到耶路撒冷,刻文的意思,就是他們對主人說:主人,我們來了(正如你所吩咐的)。

雖然對刻圖的詮釋難有絕對定案,但我認為Charlesworth (2006)的說法可靠性十分高。第一,Domine的用法較有可能是指「主」耶穌的意思;第二,船亦帶有基督教的意味,可能來自羅馬的基督徒朝聖者。

因為聖墓堂這個地方,從一世紀開始,都帶有宗教性,朝聖的解釋最符合考古環境archaeological context。這句說話,與朝聖之詩,詩篇122:1相似:「我們到耶和華的殿那裡去」 “Let us go (or, we are going to the house of the Lord”。Charlesworth對刻文的詮釋:「主啊,我們已(終於)到達[這裡,就是你為我們死而復活的地方」(2006: 37)。



無論如何,這個初期教會時期的繪圖,使聖墓堂的歷史更加引人入勝。

聖墓堂/花園塚 Holy Sepulchre/Garden Tomb - 初期教會傳統

先前提到,聖墓的位置到了主後325/326年,才被初期教會認定,之間相差300年之久。在這期間,耶穌墓穴一帶不單被城市發展所遮蔽,又被包括在城牆之內,到了主後132-135年,羅馬王哈德良Hadrian甚至將耶路撒冷改建為Aelia Capitolina時,在聖墓堂的位置上建蓋了維納斯神廟(Temple of Venus/Aphrodite)和羅馬廣場(見以下的地圖)。
南面直到橫越谷Transversal Valley的斜坡又被厚厚的碎石堆積,這個地方的地型已被改頭換面,本身的聖墓又被遮蓋,到底初期教會如何保存著聖墓位置的傳統?

以色列考古學家Shimon Gibson,他不是基督徒,卻支持初期教會口傳傳統oral tradition的確實性,認為沒有理據去懷疑耶穌的忠心門徒,不能保留聖墓的位置。他提出兩方面的理據(Gibson 2009: ch. 8)。

首先,約在主後190年(這時已經是羅馬Aelia Capitolina的時候),教父Melito of Sardis說,當他在耶路撒冷時,有人指示他,耶穌被釘死的地點就在城中街道中間(Taylor 1998: 189)。Melito所見的,似乎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路標,有可能就是現在聖墓堂當中,突出的各各他岩石。聖經說,在各各他(意思是髑髏地),除了耶穌,同時也有兩個強盜被釘。按著Gibson研究聖墓堂的各各他岩石,其面積不可能容納三個十字架(這當然是假設這塊岩石的面貌一直沒有改變),他認為這塊岩石是這地方的標記,可能其貌似髑髏,亦有可能這是一個死刑的地方,所以被稱為髑髏地(要留意的是,聖經說這個地方「名叫各各他,就是『髑髏地』的意思」,聖經沒有說過,這是一座山,不沒有說這個地方外貌似髑髏。如果說一個山崗外貌似髑髏,所以這是耶穌釘十架之地點,這是將讀者的意思讀進去經文裡面)。無論如何,這塊突出的岩石,可能就是聖墓所在的一個天然路標。所以,初期教會一直保存著聖墓的位置,並不是非議所思的。

所以,到了主後325年,在尼西亞議會上提出建設聖墓堂的建議,主教Macarius便能立刻指出墓穴的位置,作為目擊者的優西比烏Eusebius,說墓穴的發現是「出於所有意料之外」(因為它在城牆之內?),而君士坦丁則說:這個發現是「超越所有的驚喜」。這可能有點跨大,但是這些資料表示,聖墓的位置不單存留在初期教會的記億當中。 (Hunt 1984: 8)。

優西比烏Eusebius (263-339)是初期教會的凱撒利亞的主教Bishop of Caesarea,他討論到各各他的地點時說:在羅馬王哈德良時的耶路撒冷,稱為Aelia Capitolina,主被釘死的地方,位於錫安山北部的旁邊 (Eusebius, Onomasticon 74.19-21)。錫安山北面的旁邊,正是聖墓堂的位置。

第二,Gibson認為,初期教會之所以能指出聖墓的位置,是因為當時耶路撒冷的墓穴,都有門面façade,即便簡單的墓穴,門口亦必有記認,說明墓穴屬於那人或那家族。在耶路撒冷的東北發現一個同時期的墓穴,墓門的雕工仔細,但奇怪的是,裡頭一點都未開始,可能墓主未能完成工作?或是因著主後70年耶路撒冷被毀而被迫停工?。但是,這個半途而廢的墓穴,似乎表明墓穴建築的次序,是由墓門開始的。堂皇華麗的墓門,也是當時耶路撒冷人的身份象徵(見太23:27-29)。

如此,我們可以明白,為什麼新約福音書的作者,談到耶穌埋葬的地方時,都說明那是屬於亞利馬太的約瑟的新墳墓裡 (太27:57; 可15:43; 路23:50; 約19:38)。約瑟既是民間的富翁,他的新墳墓必有華麗的墓門,要記著這個墓穴的位置,絕對有可能。

考慮以上初期教會的傳統,聖墓堂為耶穌墓穴的傳統,就更加有力,相反,花園塚無論在考古、地理和傳統上,理據顯得更薄弱。

星期三, 3月 24, 2010

聖墓堂/花園塚 Holy Sepulchre/Garden Tomb - 地理位置

花園塚的擁護者,常會因著希13:12提出答辯,因為這段經文明說:「所以耶穌也是這樣在城門外受苦,為的是要藉著自己的血使人民成聖。」花園塚位於城牆以外,而聖墓園是在舊城城牆以內,所以前者吻合聖經。

但是,這種的辯解是出於考古思維的缺乏。現在所見的舊城的城牆,總長4.3公里(2.7里)是於1537-1541年間,由土耳其奧托曼蘇丹蘇利曼Ottoman Sultan Suliman the Magnificent (1520-66)下令所建造。假設現代的城牆就是耶穌時的城牆界,就是本末倒置。


下圖是考古學者研究所得的共識,第一世紀的城牆範圍比現在的更廣:
按地圖所示,第一世紀的耶路撒冷城牆,共分三個時期建造:
第一城牆是主前第二世紀末到主前一世紀初完成的,包括現在的聖殿山、上城(西山)和下城(東山)。這時是馬加比時代(主前167-63)。


第二城牆是主前一世紀中葉完成的,由城的西北角往北伸展,繞過希西家池Pool of Hezekia,即約瑟夫(War 5:468)所指的Amygdalon池(意即城樓 towers),有一說這池在城牆之內(見圖;Bahat 1990: 35),另一說池在城牆之外,後者可能性較大。 無論如何,圍牆再向東走,包圍聖墓堂南面的Muristan (波斯文,意謂「醫院」),直達約Suq Khan Ez-Zeit街,再向北延伸至現今的大馬士甲門,然後往東南,直到安東尼亞堡Antonia Fortress。


第三城牆是主後41-44年間,是希律亞基帕王Herod Agrippa在任年間(41-44)開始加建的,按約瑟夫所說(War 5:147),第三城牆由Hippicus城樓開始,一直向北到達Psephinus城樓,之後向東伸展,經過Helene’s Monument,Tombs of the Kings,Corner Tower和Fuller’s Monument,直至汲淪谷。然後城牆往南走,直到聖殿山。約瑟夫說,在第三城牆上共設90個護城樓之多(War 5:158),由希律亞基帕王開始,但直到第一次猶太人革命才完成(主後66-70) (Ant 19:326-327; War 2:219),參NEAEHL 2:744。


現在要問的問題,就是到底在耶穌受死到埋葬時,耶路撒冷的城牆的範圍?照上述的城牆考古結論,當時的城牆是第二城牆的界限。明顯地,聖墓堂的位置是在當時的城牆之外,符合約19:20 所說,當耶穌在各各他被釘死時,「有許多猶太人念了這牌子上所寫的,因為耶穌釘十字架的地方離城不遠,而且那牌子是用希伯來文、拉丁文和希臘文寫的。 」


花園塚的地理位置 
當然,在第一世紀,花園塚也是位於第二城牆之外,但是,我已經在第一篇網誌解釋,花園塚作為各各他的說法,到了1886年才被提出,所以,有史以來,教會傳統都以聖墓堂為耶穌墓穴。

此外,值得我們留意的,就是有關花園塚地理的問題,哥頓將軍之所以提出花園塚,是因為這個山崗貌如髑髏。

但是,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許多人沒有發出的,這個山崗在十九世紀時,貌如髑髏,是否就代表在第一世紀它也是貌如髑髏?正如,現在的城牆界,不代表古時也有同一個城牆界!但是,新約受苦敘說(Passion Narrative)的權威Raymond Brown,在他的巨著The Death of the Messiah中說,花園塚髑髏的外型,是第一世紀之後形成的(Brown 1994: 938-39)!!
 
更有趣的一點,就是到了主後44-46年,希律安提帕建了第三城牆,使聖墓堂包括在城內。到了主後326年,君士坦丁到耶路撒冷建教堂紀念各各他和墓穴時,為什麼還選擇這個明明在城內地點?明顯地,他也考慮到早期的傳統,雖然當時這地點位於城牆之內,但初期教會的傳統顯然有著壓倒性的權威。這樣看來,聖墓堂為各各他的可靠性更高。


花園門的所在
剛才,提到聖墓堂的一帶本是採石場,當上好的石都被採掘之後,在第一世紀便成了園子。約瑟夫形容繞經這一帶的城牆時,提到一個城門名叫「花園門」,他說:「第二城牆由第一城牆的Gennath (即花園)門開始,它只包含城北的一角,並遠達至安東尼亞城樓。」(War 5.146)


1970年,在重建舊城時,考古學家Nahman Avigad在猶太人區發掘,除了發現舊約以色列時期的寬牆和一些城牆的遺跡之外(見下圖的1, 2, 3),更發現在馬加比時期,依據這舊牆加建的城牆(下圖4, 5, 6, 7)。Avigad認為圖中6與7之間的城門口就是「花園門」(Avigad 1980)。


結合Avigad的發現,Gibson 2009的地圖更清楚表示這一帶的地理:

另一方面,我們知道城門的名稱,是依據城門以外的地方來取名的(例如:錫安門Zion Gate之所以有這名稱,因為這門之外就是錫安山)。故此,「花園門」表示這門以外的園子,符合Corbo在聖墓堂的考古發現的可耕作用的泥土。


剛才提到Amygdalon池或(城樓池),與這花園門和城門外的園子,在地理上十分吻合,因為水池的位置,容易將水直引下,沿著橫越谷Transversal Valley灌溉田園(Gibson 2009: 119)。


同時,沿著第一城牆的北面應有一路,由花園門開始,沿著橫越谷谷邊往西行,經過左面的希律皇宮,直接通往公路,直向以馬午斯和更遠的約帕港Jaffa。這條進城的西路,可能就是古利奈人西門進城時用的路(太27:32; 可15:21; 路23:26)。


耶穌被釘十架的地方,也是在公路的旁邊,符合約19:20的描述:「有許多猶太人念了這牌子上所寫的,因為耶穌釘十字架的地方離城不遠,而且那牌子是用希伯來文、拉丁文和希臘文寫的。」


聖墓堂的位置,同時也符合希13:12:「所以耶穌也是這樣在城門外受苦,為的是要藉著自己的血使人民成聖。」經文中的城門,可能就是花園門。

星期二, 3月 23, 2010

聖墓堂/花園塚 Holy Sepulchre/Garden Tomb - 聖墓堂的考古發現

聖墓堂的考古發現,進一步支持這地方是耶穌墓穴。於1961年,聖墓堂進行維修,提供了考古發掘的機會,工作人員在教堂不同的地方挖坑,發現教堂和附近一帶,由主前第八世紀一直到主後第一世紀,一直是一個大型採石礦場。

下圖為聖墓堂底下地圖,顯視採石區和採石留下的痕跡:


以下各相片,都是出自聖墓堂發掘時,發現採石留下的痕跡:






不但聖墓堂的位置原來是採石場,早在1960-70年代,Kathleen Kenyon在附近的一帶(基督徒區的Muristan和救贖主教堂Church of Redeemer旁的Ute Lux)發現採石的痕跡。


石場的石質也是上好的石灰岩,稱之為meleke (希伯來文意思:君王)。根據Corbo神父的考古研究,這個採石場一直被使用到主前一世紀為止。那時,採石場被填滿,上面蓋上一層摻雜碎石的細褐色的土壤,採石場成為了花園或果園,種植穀類、無花果樹、橄欖樹等。這方面的證據來自Corbo所發現的一層可耕作用的泥土,這個本來是採石場的果園,亦同時成為墓地。Corbo發現只少第一世紀的墓穴。


Corbo的考古發現,正好符合約19:41 的細節:
「在耶穌釘十字架的地方、有一個園子.園子裡有一座新墳墓、是從來沒有葬過人的。 」

星期一, 3月 22, 2010

聖墓堂/花園塚 Holy Sepulchre/Garden Tomb - 花園塚的考古發現

在花園塚的出土之中,亦發現鐵器時代的文物,下圖是1904年花園塚主管Karl Beckholt對文物的相片記錄,這相片到了20年之後,才被耶路撒冷的學考James Edward Hanauer發表出來。


可惜,在1904年的出土之中,只剩下這張相片,照Hanauer所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土耳其德軍已將文物帶走了。


Hanauer形容這些物件是中世紀朝聖者閒聊時的手工藝品。但是,他當時未有足夠的比對文物。現今在比對之下,圖片中間的「動物」和右下角的「陶座」,與鐵器時代II (即主前7-8世紀)在耶路撒冷和猶大地出土的雕像相似。右方三角型的物件,可能屬於中世紀,而左面的長型小瓦瓶,是主前一世紀末期的。下圖為耶路撒冷出土的鐵器時代雕像:


除此之外,於1973年的發掘中,Barkay在花園塚附近的貯藏室發現一些後鐵器時代 (主前7世紀)的油燈。

雖然燈嘴已被破損,但是油燈的款式,長而突出的燈嘴,與及高身底座,明顯屬後鐵器時代 (主前7世紀)。這些油燈,極有可能出自花園塚的墓穴,作喪葬獻品之用。之後到了拜占庭時期,墓穴被人清潔和再使用時,油燈被移到貯藏室。這些油燈亦有可能是在十九世紀末時考古發掘時被出土,之後一直放在貯藏間之中。


花園塚和附近的出土文物,不但缺乏第一世紀的文物特徵,出土文物往往屬於鐵器時代,即第一聖殿時期。於2005年8月,在花園墓一帶又進行了另一次的試驗性的發掘,出土文物一概是鐵器時期(見Zelinger 2006)。同時,花園塚和聖司提反的墓穴都是掘在同一個石崖上,事實上,花園塚的墓穴是屬於聖司提反墓園之內。這些墓穴屬於第一聖殿時期耶路撒冷北面墓穴的一部份,即主前8-7世紀。其後,花園塚在是拜占庭和中世時期被再用,不是耶穌的時代。所以,花園塚的可靠性更微(Barkay 1986)。

下文繼續討論聖墓堂出土的發現。

聖墓堂/花園塚 Holy Sepulchre/Garden Tomb - 墓穴格式

人類的建築,古往今來,在不同的時期,都有其特色,所以,許多時候,按照建築的格式,考古學家便可以認定某一建築物是屬於那一個時期。這樣的考古思維,不但可以應用在房屋、城牆、山寨和殿宇,也可以應用在墓穴的格式之上。

第一聖殿時期墓穴
首先,我們從第一聖殿時期開始,這個時期,又稱為鐵器時代(主前1000年至586年),也是舊約聯合王國和南北兩國時期。

古時的墓穴,通常都是由石山掘出來的,第一聖殿時期典型的墓穴,可見以下的構圖:
從前面的小門進入之後,先有一個內室(左面),用來預備屍體安葬,或作死者家 屬的哭室weeping chamber。屍體預備好後,會被安放在右旁的另一個側內室。安放屍體的地方,是牆邊掘成的石凳stone bench,這個構圖的墓穴,可以同時埋葬三具屍體。石 凳上常有馬蹄型頭枕horse-shoe shaped headrest,安設屍體的頭部。


約1-2年後,屍身會腐化,家屬便回到墓穴,推行拾骨禮,在此時期,石凳之下會掘出一個骨庫bone repository,先人的骨頭,會一併地收集在骨庫之內。

這種葬儀,充分表明當時家屬的集體性,人死了之後,會「歸回列祖」,也是一些舊約聖經的背景:

王下 22:20 因此,看哪,我要使你歸到你的祖先那裡,你必平平安安地葬在你的墳墓裡;你不會看見我要降在這地的一切災禍。(代上 34:28)

在1973年,考古學家Gabriel Barkay和Amos Kloner有機會到花園塚旁邊的法國考古學院École Biblique et Archéologique Française之聖司提反修道院St. Étienne monastery,發掘當中的墓穴。發掘的結果顯示出當中墓穴格式,全屬第一聖殿期。

其實早在1925年,Louis-Hugues Vincent已出版了這一帶墓穴的平面圖,聖司提反修道院的大墓穴,與花園塚只有2米之距離。所以,單從墓穴的建築格式,可以結論花園塚不可能是第一世紀的墓穴。





花園塚是右上方的兩室格式的墓穴,而聖司提反修道院大型墓穴正在中間,兩者位置不但相近,格式一樣,同屬第一聖殿的墓穴。

第二聖殿時期墓穴
第二聖殿時期是大約主前516年至主後70年之間,由猶太人從巴比倫回歸,重建耶路撒冷聖殿,到第二聖殿和耶路撒冷被羅馬軍攻毀。

在這時期的墓穴,雖然仍是從石鑿出來,但是格式顯然不同。見以下的構圖:



從上方小門進入一個內室,內室四圍有石凳,來預備屍體安葬,或作家屬的哭室。屍體預備好後,會被安放在旁邊的長石槽(希伯來語叫kokh [單數],或kokhim [眾數]),所以這類第二聖殿時期的墓穴,又稱為kokhim墓穴。這個構圖的墓穴,可以同時安葬四具屍體。

約1-2年後,屍身會腐化,家屬便回到墓穴,推行拾骨禮,但是有別於第一聖殿的葬儀,先人的骨頭不會被一併集體地收集在骨庫內。在此時期,可能因著希臘文代的影響,個人主義較明顯,先人的骨頭會個別地收拾放在石骨盆ossuary,然後放在墓穴的一角。








再比較一下花園塚的格式,現在就更明顯看出花園塚的格式不是第二聖殿時期的,不是第一世紀耶穌時用的墓穴,也不可能是新的。與福音書的記載顯然有出入:太27:59約瑟領了耶穌的身體,用乾淨的細麻布裹好, 60 放在自己的新墳墓裡,就是在磐石裡鑿出來的。他輥了一塊大石頭來擋住墓門,然後才離開。(參約19:41)

現在聖墓堂紀念主埋葬和復活的小教堂edicule,經過歷史之中三番四次的毀損和改建,墓穴的原貌已經消聲匿跡。




雖然如此,但是聖墓堂的附近,卻可以找到第二聖殿的墓穴,表明這一帶的確是第一世紀墳墓所在地。在聖墓小教堂edicule的背後(即西面)約60尺(18米)的敘利亞小教堂之內,可以找到兩個第一世紀墓穴的長石槽 


教會傳統將之命名為亞利馬太人約瑟和尼哥德慕之墓 (約19:38-39)。






所以,從墓穴的格式來看,表明聖墓堂的可能性更高,而花園塚的可能性更微。

星期六, 3月 20, 2010

聖墓堂/花園塚 Holy Sepulchre/Garden Tomb

受苦節和復活節快到了,這個在基督教信仰之中最重要的節期,引伸出一些重要的聖經考古問題。許多人到耶路撒冷朝聖或旅行,聽到有兩個不同的地方,紀念耶穌的墓穴,都會感到大惑不解。

第一個紀念主埋葬和復活的地方,就是在舊城內的聖墓堂 Holy Sepulchre。另一個是舊城外的花園墓/花園塚 Garden Tomb。兩個地方的感覺和氣氛差異甚大,聖墓堂帶著濃厚的東正教和天主教的氣氛,花園塚是休靜的花園,在繁鬧的耶路撒冷舊城中,自成一角。

花園塚的歷史 

花園塚之所以成為紀念主被埋葬和復活之地,只是近代的事情。於1883年,那時英國將軍查理士哥頓Charles Gordon駐守耶路撒冷,他常常探望美國殖民區的創建人Horatio and Anna Spafford,他們的家位於舊城的北牆之上,從那裡往北觀望,可以看到北面的石崖。當時哥頓看到好像頭顱的形狀,便認定其為聖經所說的「各各他」(亞蘭文的意思是「髑髏地」;太27:33;可15:22;路23:33;約19:17;拉丁文就是「加略山」Calvary)。

到了1892年,一群英國的基督徒正式講買這地方,成立了花園塚協會。時至今日,不少的人(包括基督徒)都認為這個地方是耶穌被埋葬和復活之處。花園塚協會將這個地方換然一新,使它成為一個美麗的花園,比較園壁之外人來車往、熙熙攘攘的舊城,特別顯出清靜的氣氛,適合默想和崇拜。







聖墓堂的歷史
聖墓堂位於現在耶路撒冷舊城的基督徒區,內裡暗淡而莊嚴的環境,充滿著濃厚的東正教色彩。這座教堂現由不同的東正教和天主教宗派所管理,宗派在不同的時段和禮堂舉行彌撒或儀式,宗派之間存著不少的分歧,甚至彼此爭執,每當在同一時段在不同的禮堂有儀式時,彼此的聲音彼此相爭。

聖墓堂不單歷史悠久,現在所見的教堂,大都是十字軍時代的建築和古蹟。它也是最引人入勝的古蹟。教堂的一些部份,有1600年之久的歷史,有說聖墓堂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建築物之一,這並不誇張。

這座教堂本是由君士坦丁於公元後326年興建,於335 完工獻堂。它原先由三個相連的結構組成:大殿Martyrium,露天堂Triportico圍繞突出的岩石,傳統認為是各各他,之後是露天復活堂Anastasis ,內裡是一墓穴,早期的傳統認定此處為耶穌被埋葬和復活的墓穴。到了第四世紀末,復活禮堂Anastasis被蓋上了圓頂。


在聖墓堂的歷史當中,分別於614年被燒毀,後於628年被重建。之後在 1009年又被大火破壞,後於 1048年再被重建。重建後,教堂成為單一的大型結構,於1149年7月15日,在十字軍東征時期獻堂。今天可見的外部結構,都屬於十字軍或以後時期,但較早期的部份可見於內部的牆壁、拱門、地板等。圓形大廳和北牆的一部份,以及不對公眾開放的部分地基,可追溯到原本君士坦丁的時期。

教堂的原本入口位於東端的Martyrium,開向當時的南北大街Cardo。當十字軍重建教堂時,東面的正門被移到南面加建的兩個並排大門。現在南面的右門已被封閉,為什麼?因為到了1187年,在薩拉丁的統治之下,穆斯林教徒重新控制耶路撒冷,他們將右面的大門封閉,時至今日,左門便成了教堂的進出口。






那裡才是主被埋葬和復活之處?
無論如何,怎能有兩個地方,紀念主耶穌的死而復活?一般人發出這個問題時,導遊或牧者都只能結論說:「兩個地方都有其根據,可是,信仰不在乎那一個地方。」這種無稜兩可的結論,是因為缺乏考古的資料所致。其實,有了考古的資料,要決定那一個地方的可靠性plausibility較高,不是艱難的事。

筆者會在下文根據以下各方面,以考古的角度,解答這個問題:
1.    墓穴格式
2.    出土文物
3.    地理位置

4.    初期教會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