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9月 18, 2012

主後四世紀科普特文斷片,說耶穌有妻子

今天(星期二,九月十八日),哈佛神學院教授Karen King於羅馬的科普特研究國際學會公開一項發現,這項發現是一份蒲草紙斷片(papyrus fragment),斷片上的墨水已漸退,紙上前後都寫上文字,大小4x8厘米,如同一張卡片。

據悉,基於斷片擁有人的要求,斷片出處和擁有人姓名暫未公開。但報道說,這名古董收藏家是在1997年從一位德國收藏家收買了一批蒲草紙,這批古草紙上有一張德文便條,引用一位柏林已故古埃及學家的說話,說這是唯一聲稱耶穌有妻子的文件。


這份斷片未於今天公諸於世前,King只將斷片交給一少撮蒲草紙學和科普特學的專家作初步鑑定,專家均認同斷片不是偽造。



(Karen King, Front;出自哈佛神學院網頁)

斷片是用科普特文(Coptic)[1]寫成的,正面暫時中文翻譯:

1 "不是[給]我。我的母親賜我生[命]"
2 "眾門徒對耶穌說"
3 "否認。馬利亞是值得它的"
4 "耶穌對他們說:'我的妻子...'"
5 "她必能成為我的門徒"
6 "讓惡人漲起來"
7 "至於我,我會與她同住,以致..."
8 "一個形象"

留意第四行說:「耶穌對他們說:『我的妻子...』」。這位「耶穌」應是主耶穌,因為第四行中間的「耶穌」使用了神名簡寫(nomen sacrum) IC (即Jesus Christ),IC上有橫線,假設第五行順著上文,提到的是同一位女人:「她必能成為我的門徒。」





斷片背面墨水已退色,可見約六行文字,但只可讀出一些單字。


(Karen King, back;出自哈佛神學院網頁)

暫時中文翻譯:

1 ] 我母[親
2 ] 三 [
3 ] ... [
4 ] 出那... [
5 ] (文字不明)
6 ] (文字不明)
7 (文字不明)

這份小文件可能會再掀起多年前因達文西密碼所引發之爭議-「耶穌是否曾結婚?」,但是在許多報張的訪問之中,King不斷強調,這斷片不應用來証明耶穌曾結婚,也不會證明Dan Brown是對的!



Karen King 在哈佛神學院訪問短片

King的學術文章("Jesus said to them, 'My wife...'" A New Coptic Gospel Papyrus)初稿已上網,文章稱這斷片為《耶穌
妻福音》(Gospel of Jesus' Wife),簡稱GosJesWife。照科普特古文字學(Coptic Palaeography)的鑑定,斷片屬於主後第四世紀下半葉(King 2012: 8),與正典福音書的成書時間,足有三百多年之多,故這份文件對歷史的耶穌,沒有參考價值。故此,這片主後四世紀的斷片有沒有提出證據,表示耶穌結過婚?沒有!

此外,文件出處不明,學者一向對沒有出處的文物,都抱懷疑的態度,這是應該的。出處不明的文本直接影響學者判斷文本真偽,要進一步研究這斷片,文物出處是必須先搞清楚的。所以,亦有知名學者質疑斷片的真實性,與King同時出席會議的
拿戈瑪第經集(Nag Hammadi library)專家Louis Painchaud [2],在Facebook的拿戈瑪第經集組群,立刻提出質詢,理由有二:(1) 有些學者指出,斷片上文字並非當代典型的科普特文;(2) 斷片切割很工整,會不會意味著這是偽造出來的。事實上,空白的莎草紙很容易得到,ebay也可買到。


(空白的莎草紙,ebay有售)

即使斷片是真實主後四世紀文物,文本的體裁又是什麼?歷史記述?啟示文學?不同的體裁可對「妻子」有相當不同的詮釋。無論如何,作為一份古文獻(連同其他後期湧現的新約次經和偽經),亦有其研究價值,起碼有助重構主後二至四世紀的初期基督教旁支的思想(如諾斯底主義),或這時期的基督教神學生態,因為在主後二至四世紀之間,一度為耶穌有否結婚和其他性倫理的問題,引發過不同辯論和聯想。

King已將她對文件的分析寫成正式的學術文章,遞稿至哈佛神學期刊,將於明年一月刊登(Harvard Theological Review 106:1, January 2013),其他學者可作同行評審。這一步是正確學術步驟,加上在學術會議發表之前,King一直審慎地徵詢其他同行專家意見(例如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的科普特學家Ariel Shisha-Halevy等),發表的場合不是公開的新聞記者招待會,而是在學術會議之中。這些都值得稱許,並非一些常見於考古學界的嘩眾取寵手法。



當然不少報道卻會使用嘩眾取寵的手法,為了吸引讀者,不查明真相,斷章取義地報道,蘋果日報的報道便是明顯例子。有關這斷片的新聞報道,見紐約時報


作一個小結,斷片真假還未澄清,就算被證實是真的,斷片中文字的詮釋,也需要多方學者的研究。期待細閱King的文章,和其他學者的評審。

備註:
[1] 科普特文(Coptic)是後期使用希臘字母寫的埃及文。
[2] Louis Painchaud是法國學者,幾年前在《猶大福音》的爭議上,他同樣提出質疑,從文本中指出《猶大福音》中的猶大根本不是正派人物,而是反派。

參考資料:

King, Karen L. 2012. "Jesus said to them, 'My wife...'" A New Coptic Gospel Papyrus, with contributions by AnneMarie Luijendijk. Forthcoming Harvard Theological Review 106:1, January 2013. Available at new.hds.harvard.edu/files/King_JesusSaidToThem_draft_0917.pdf

星期五, 9月 07, 2012

我是羊的門


以色列仍有不少貝都因人(Bedouin)[1]以畜牧為生,他們會在以色列,西岸和約旦的曠野放羊。牧羊人要在野地看守羊群,便就地取材,用野地石頭搭建羊圈,保障羊群不會走失,或受野獸襲擊。羊圈留有狹窄的出入口,牧羊人守著門,沒有牧羊人的准許,不得進出。


便雅憫曠野 (2009)

SourceFlix製造過不少有意義的聖地短片,他們最近上載了一段新短片「門」(Gate),短片讓我們更清楚耶穌的信息,也讓我們今天知道,主是好牧人的意思。SourceFlix "Gate"

 
The Gate from SourceFlix.com on Vimeo.

耶穌在約翰福音第十章,就是用了這意景,比喻他是好牧人。
1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人進羊圈,不從門進去,倒從別處爬進去,那人就是賊,就是強盜。
2 從門進去的,纔是羊的牧人。
3 看門的就給他開門.羊也聽他的聲音.他按著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領出來。
4 既放出自己的羊來,就在前頭走,羊也跟著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
5 羊不跟著生人,因為不認得他的聲音.必要逃跑。
6 耶穌將這比喻告訴他們.但他們不明白所說的是甚麼意思。
7 所以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我就是羊的門
8 凡在我以先來的,都是賊,是強盜.羊卻不聽他們。
9 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並且出入得草喫。
10 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我來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11 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

上個月去了以色列,我們開車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正好遇見牧羊人帶領著一大群羊,在羊群前頭走:




耶穌亦形容牧羊人說:「4既放出自己的羊來,就在前頭走,羊也跟著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約翰福音10章)

備註:
[1] 中文「貝都因人」是英文音譯Bedouin。這字源於亞拉伯文Badawi,原意是「半乾旱沙漠」(semi-arid desert;故有別於sahara,即very-arid desert「非常乾旱沙漠」),所以,「貝都因人」泛指「居於沙漠的人」。

耶路撒冷聖殿山東南,發現第一聖殿時期的大型水庫

以色列文物局於今天星期四報導,考古學家在聖殿山西南面的羅賓遜拱門街道之下,發現大型水庫。

考古工程原本集中於發掘一條屬於第二聖殿時期的排水道,這排水道由羅賓遜拱門街道之下,伸展至大衛城南面的西羅亞池,源著耶路撒冷東山和西山之間的中谷和約瑟夫稱的Tyropoeon山谷Tyropoeon是希臘文,有學者認為其意是「奶酪製造者之谷」(Valley of the Cheese-makers),另一說其意指約珥書的「斷定谷」或「判定谷」(3:14)。




按考古學家Eli Shukron所說,考古人員在發掘清除這條排水道的時候,在排水道床岩上發現一小決口,決口通往這個大型儲水池。水庫容量約有250立平米,屬第一聖殿時期,到目前為止,這水庫是耶路撒冷發現的水庫當中最大的一個,必然是一個公用的水庫。




第一聖殿時期的大型水庫
相片來源:以色列文物局
Vladimir Naykhin, IAA

大型水庫表面抹上多層防水石灰(waterproof plaster),推斷屬第一聖殿時期。

自然與公園管理局的首席考古學家和古代水系統專家Tvika Tsuk博士所說:「剛曝光的大型水庫,與附近其餘兩個儲水池,無論在格式上,或水池表面的淺黃色防水石灰,均與其他第一聖殿時期的水庫相似,類似的水池曾在伯示麥出土。此外,石灰上亦找到工人塗抹石灰時留下的手印,類似的現象亦見於別是巴、亞拉得和伯示麥的水庫。」

Tsuk補充:「這個靠近聖殿山的大型水庫所儲備的水,應是用作聖殿山平日之運作,也為朝聖者上聖殿時需要潔淨和飲用之用。」

水庫的發現,將最近在這區的考古發現串連成一幅更大圖畫,發現的水庫位於聖殿山西南面的羅賓遜拱門之下,表明在第一聖殿時期,聖殿山以西一帶,在大希律擴建聖殿之前,曾有相當稠密的建設。到了希律大規模將聖殿山向南和向西擴建,建立公共設施和街道時,便將舊有的建設拆卸,以致現在所遺留的,是一連串鑿在石山上的設施,其中之一就是現在的大型水庫。

考古學家Eli Shukron實地介紹水庫

註釋:
第一聖殿時期,指主前1000-586年之間。大衛統一十二支派作以色列和猶大王時,大約主前1000年,也就是鐵器時期II,大衛定都於耶路撒冷,即大衛城。之後,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繼位,在耶路撒冷建造聖殿。然後王國南北分裂,北國以色列在亞述的攻打之下於主前722年亡國。南國猶大於主前586年亡國,猶大人被擄於巴比倫。

第二聖殿時期,由主前539年-主後70年間。在波斯的統治之下,猶大人於539年回歸重建家園,於516年再建聖殿,這個第二聖殿直到主後70年被羅馬軍拆毀。在這個時期,猶太人的民族和神學思想經歷許多變遷。政治方面猶太被不同的帝國所統治,波斯帝國亡後,主前333年,希臘亞歷山大統治整個近東世界,帶來西方希臘文化(Hellenism),亞歷山大於323年死。先由埃及之托勒密(Ptolemaics)統治巴勒斯坦地,後塞留古(Seleucids)統治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等地。

哈斯莫尼家族(Hasmonean)或馬加比(Maccabees)革命爆發(主前167年)。塞留古王Antiochus IV Epiphanes洗劫耶路撒冷和聖殿。哈斯莫尼重奪耶路撒冷,重獻聖殿(主前164年)。猶太人獨立約一百年,即哈斯莫尼王朝 (主前141-63),直到主前63年,羅馬將軍龐貝攻取耶路撒冷。主前40年,大希律成為羅馬任命的猶大王,大大擴建聖殿。主前4年希律逝世之後,其三子瓜分巴勒斯坦地,亞基老接管猶大和撒馬利亞地,直到主後6年被羅馬廢。羅馬直接派總督本丟(prefect)統治猶大地。第一次猶太人革命終於主後66-70年爆發,羅馬軍於主後70年毀耶路撒冷聖殿,結束所謂「第二聖殿時期」。

星期一, 9月 03, 2012

約旦河:邊界與過度

旅客來到約旦河,一般都因約旦河之小而感意外,實際上,約旦只是一條小河。


加利利湖以南小約旦Yardenit約旦河
(Photo Courtesy of Henry Chan 2012)

約旦河的河水,依靠五條主要支流所成:巴泳意(Bareighit)、哈斯巴尼亞(Hasbani)、但(Dan)、和巴尼亞斯(Banias)四條支流在加利利湖以北合流成上約旦河(Upper Jordan),也就是現今湖拉谷(Huleh Valley)。約旦河流入加利利湖,再由湖的南流出,經過小約旦(Yardenit),於湖出口以南約10公里,第五條支流耶末河(Yarmuk)與下約旦河會合。
  1. 巴泳意河(Nahr Bareighit)是較少人知的約旦河源之一,又名以倫河(Nahal Iyon),源自黎巴嫩境內的比加谷(Beka Valley),向南流入湖拉谷;
  2. 哈斯巴尼亞河(Hasbani River),又稱森內爾河(Senir Stream),每年流量157 mcm,與巴泳意河一樣,源自比加谷(Beka Valley);
  3. 但河(Dan River)每年流量258 mcm,來自也是源自黑門山(屬於1967年前以色列國境之內);
  4. 巴尼亞斯河(Banias River)流量157 mcm,源自哥蘭高地的黑門山脈(1967年之前屬於敘利亞);
  5. 耶末河(Yarmuk River)支流每年400-500 mcm,源於敘利亞境內的浩蘭高原(Hauran),流經哥蘭高地以南的敘利亞-約旦邊境,經過Hamat Gader,在加利利湖以南約10公里與約旦河會合。



巴泳意河(Nahr Bareighit)


哈斯巴尼亞河
(Wikimedia Commons)


但河 (Dan River)
(Mark Chan 2009)


巴尼亞斯河瀑布(Banias River Fall)
(Mark Chan 2009)


耶末河 (Yarmuk River)
(Wikimedia Commons)

聚集了各支流的河水後,約旦河繼續由北至南,流經約旦河谷,河道予迴曲折。約旦河源自水平線上2200米黑門山,一直到達水平線以下400米的死海,全長只有228公里。可能因為約旦河的天然河道,由上源到下游高低差異如此大,有一個流行講法便演變出來,說約旦yarden字源自希伯來文yrd,意「下降」(descender);另一說法認為約旦一詞,由「河」和「但」(dan)組合而成,指「但之河」(stream of Dan)。[1]


整個約旦河系細少,河水只流經約18,300 平方公里的土地,每年排水量約1,500 百萬立方米(million cubic metres; mcm per annum)。如要了解約旦河水量之細少,只要比較一下世界其他河流,萊茵河(Rhine)的排水量比約旦河多50倍,尼羅河多65倍,密西西比河水多出400倍。這些數據更顯出,約旦河實在是微不足道的河流。[2]


約旦河(連同加利利湖)提供以色列地37%之食水。地下水是以色列最主要的水源,佔可用水之58%,其餘5%可用水要從不同小溪谷聚集儲備。


約旦河之細少,表明迦南地與近東兩極大地的生存空間不同,米索不達米亞與埃及皆是河岸文明(riverine civilization)。但是,要生存於迦南地,天然水源完全來自九月尾十月開始至四月間的雨水,雨水並不連綿降下,每年降雨量不一,可說是聽天由命,要看上帝的安排,正如申命記11章所說:「10你要進去得為業的那地,本不像你出來的埃及地,你在那裡撒種,用腳澆灌,像澆灌菜園一樣。11你們要過去得為業的那地,乃是有山、有谷、雨水滋潤之地。」


聖經中的約旦河-乃縵的故事

約旦河是微不足道的河流,迦南地沒有出名的大河,也是列王紀下5章的背景。這個熟悉的聖經故事當中,亞蘭王大元帥乃縵患了大痲瘋,作為大將,痲瘋不治,必定痛苦不堪,無地自容。他家一個被擄而來的以色列婢女,為主人出主意,叫他求助於以色列的一個先知,名以利沙。

大將乃縵從亞蘭國京城大馬士甲起行,帶著兵馬和厚禮到訪以利沙,心裡想這位大先知必作大法,親手醫治。出乎意料之外,以利沙只差小僕會面,說:「你去在約旦河中沐浴七次,你的身體就會復原,得著潔淨」(5:10)。沐浴七次事少,要在以色列的小河約旦河沐浴就事大,眾所週知,約旦河沒有什麼了不起。乃縵怒氣沖沖說:「大馬士革的亞罷拿河和法珥法河,不是比以色列一切河流更好嗎?我不是可以在那裡沐浴,得著潔淨嗎?」於是他掉過頭來,氣忿忿地走了(5:12)。


十九世紀末的聖地探索家Vincent說: 亞罷拿河從黑門山流出之後,便分成許多支流,流進大馬士甲城和附近一帶。差不多每所房屋之內,都有水泉,站在城中的每處,都能聽見川流不息的河水,流通整個大馬士甲(Vincent, J., Lee, J., & Bain, R. E. M. 1894. Earthly Footsteps of The Man of Galilee and the Journeys of His Apostles. N. D. Thompson Publishing Co.: New York, NY;St. Louis, MO, p. 283)。



亞罷拿河流經大馬士甲
(Wikimedia Commons 2009)


亞罷拿河流經大馬士甲花園(攝於十九世紀末)
(Vincent et al. 1894)

「埃及是尼羅河的禮物,大馬士甲是亞罷拿河的禮物」。這句話非常合理。(Vincent et al. 1894: 283)。

幸好乃縵得到僕人勸告,仍下約旦河,「浸了七趟,正如神人所吩咐的。他的肌肉就復原,好像小孩子的肌肉,他就得了潔淨」(5:14),乃縵最後認信:「如今我知道、除了以色列之外、普天下沒有神」(5:15)。可見,約旦河的確不及世上其他大河,但是神所揀選的,不是世上最上等的東西,往往是世間卑微之事,最終是人是否信服,聽從他的話。

聖經中的約旦河-邊界和過度

約旦河自然成為迦南地的西邊界,約旦河東一帶就是迦南應許之地以外地方,聖經的籠統名稱是「約旦河外」(Beyond the Jordan)。

雅各過了異鄉的生活多年,終於回歸迦南地,祈禱神救他脫離以掃之手,說:「9耶和華,我祖亞伯拉罕的 神,我父以撒的 神啊,你曾經對我說過:『回到你自己的故鄉,到你的親族那裡去,我必厚待你。』10你向你僕人所施的一切慈愛和信實,我實在不配得。從前我只拿著我的手杖過這約旦河;現在我卻擁有這兩隊人馬了。」(創世記32:9-10)


以色列人入主迦南之前,摩西是在「約但河東(外)的曠野」,即摩押平原,向以色列人講道(申命記1:1)。越過約旦河,由東到西便進入迦南(民數記22:1;約書亞記2:1)。舊約之中,關於約旦河的最重要事跡,當然就是約書亞帶領以色列民,走乾地過約旦河,好像列祖過紅海,走乾地離開埃及一樣。


約旦河代表著邊界之外,也象徵著生命的過度,從外面走進迦南地,有如離開以往的生活,進入新的一章。以色列人過了約旦河,踏進迦南地,寬別過往四十年的曠野生活。過了約旦河,以色列人在吉甲安營,以色列民新一代行了割禮之後,耶和華對約書亞說:「我今日將埃及的羞辱從你們身上滾去了。」因此那地方名叫吉甲,直到今日。(吉甲就是滾的意思) (約書亞記5:9)。那時是正月十四日晚上,他們在耶利哥的平原守逾越節。逾越節後次日,他們吃了那地的出產之後,第二天開始,嗎哪就停止降下 (約書亞記5:10-12)。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一樣,真真正正要依靠神,信靠耶和華,在應許之地生活。


因為約旦河象徵著生命的過度,出死入生,除舊迎新的過度,在約旦河洗禮也是含著這種意義。施洗約翰傳悔改之道,也選擇約旦河為洗禮的地方(馬可福音1:5)。


約旦河小,其屬天意義卻重大。

備註:

[1] 關於約旦河名詞的字源,說法不一,參Henry O. Thompson, "Jordan River", in The Anchor Yale Bible Dictionary, Vol. 3, ed. David Noel Freedman, 954 (New York: Doubleday, 1992).

[2] 數據出自Nadav Morag. Water, Geopolitics and State Building: The Case of Israel. Middle Eastern Studies, Vol. 37, No. 3 (Jul., 2001), pp. 179-198, pp. 180-181。關於約旦河排水量、水流和其他水利問題,參Libiszewski 的論文,其中的討論十分週詳: Stephan Libiszewski, Water Disputes in the Jordan Basin Region and their Role in the Resolution of the Arab-Israel Conflict, ENCOP Occasional Paper, No.13 (Zurich and Berne: Centre for Security Policy and Conflict Research Zurich/ Swiss Peace Foundation, Berne, August 1995), ch.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