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特(Gath),在鐵器時期I (即主前12-10世紀),是非利士人的強大陣營,也是舊約中巨人歌利亞的家鄉(撒母耳記下17:4)。
迦特,原文意思是「酒醡」,因為這地名的意思太籠統,以往的聖經地理學家,一直難以認定迦特的遺址。曾有考古學家主張舊約的迦特就是Tell Sheikh el-Areini (距拉吉Lachish西北約8公里 [5英里],又稱Tel Erani)。但是,經過7季的發掘之後,考古學家仍未找到非利士人的文物(例如:非利士的單色或雙色陶瓷,即Philistine monochrome/bichrome ware),故此,Tel Erani是迦特的說法不能成立。結果,考古學家轉移目標,在位於迦南地沿海平示以東的古遺址Tell es-Safi進行發掘。
Tell es-Safi 土丘:
自1996年開始,在聖經考古學家 Aren M. Maeir (Bar-Ilan University)的帶領之下,Tell es-Safi 的發掘工作出土了不少重要的發現,進一步引證這是聖經中的非利士人城迦特 (例如:希臘文的「歌利亞」陶片、非利士人的廟宇、約主前830年亞蘭王哈薛攻佔迦特時掘的壕溝等)。
Tell es-Safi (迦特 Gath),距離低山地的亞西加 Azekah 只有約11公里(6.8里),是非利士五城 Pentapolis 之中最接近低山地:
約書亞記 13:3 說:「…從埃及前的西曷河往北、直到以革倫的境界、就算屬迦南人之地.有非利士人五個首領所管的迦薩人、亞實突人、亞實基倫人、迦特人、以革倫人之地…」
Tell es-Safi 平面圖(圖片來自Tell es-Safi 考古博客):
Area C6 發現主前9世紀的壕溝(圖片來自Tell es-Safi 考古博客):
Area C6發現的壕溝,在時間上正符合列王紀下12:17:「那時,亞蘭王哈薛上來,攻打迦特,攻取了,就定意上來攻打耶路撒冷」。
石香壇
今年的發掘季度(2011年7月3-29日)剛剛完成,Maeir發表報道,出土了一片刻有墨水的陶碎片,上有字母mem,但其內容仍有待專家解碼。
但是,今年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必定是這座兩角石香壇(圖片來自Tell es-Safi 考古博客):
聖經考古學家 Aren M. Maeir 與出土的香壇合照 (圖片來自Tell es-Safi 考古博客):
香壇發現的位置是Area D。Area D的考古工作在幾年前才開展,它位於Tell es-Safi土丘北面「下城」的地方。在Area D出土的文物,都是鐵器時期II (約主前1000-925;即大衛和所羅門的聯合王國時期。
以下是考古學家 Aren M. Maeir 為香壇的介紹:
這個香壇大約的尺寸:長一肘、寬一肘、高二肘。這是十分有趣的,因為這符合出埃及記 30:2 會幕香壇的尺寸:「這壇要四方的、長一肘、寬一肘、高二肘.壇的四角、要與壇接連一塊。 」(一肘=18寸=45公分)。參考出埃及記 27:1-2;列王紀上 1:50。所以,出埃及記的香壇,高約91公分(3尺),正是迦特兩角石壇的高度。迦特兩角石壇重要,因為香壇不是日常的用品(如煮食瓦埕、瓷器等),這也是在非利士地發現最早期的香壇。
更有趣的,這座香壇是兩角,不是四角。到底這是非利士人香壇的特色?或是非利士人的宗教用品,部份受到山地的以色列人宗教影響所致?還是香壇本身有四角,後來兩角被割去?這些問題可能沒有絕對的答案,或要等待專家進一步的化驗。現時,這香壇現被運到 Bar-Ilan 大學作研究。可能,學者可以用岩石學分析 Petrographic Analysis,考核這座香壇石料的出處,到底香壇是本地人製造,還是從另一個地方取來的?
迦特-非利士強盛之城
Tell es-Safi 曾在鐵器時期是非利士人的遺址,是無需懷疑的。幾年前,筆者自己到過這裡考察,走進一其中一個發掘平方之中,隨意的拾起一片小陶碎片,外表看來沒有什麼特別,但是加一點清水之後,陶碎片便呈現出花紋,原來是一片3000多年前的非利士雙色彩陶片!
筆者在 Tell es-Safi 拾到的非利士雙色彩陶片:
著名的非利士雙色彩陶瓷樣本:
更要留意的,就是Area D出土的鐵II文物(包括兩角香壇)不單表明Tell es-Safi是非利士人之地,Area D 是位於遺址的「下城」,顯明在這個時期(主前1000-925年)的迦特,已由上城發展到下城的地方,已進入強盛和擴充期。
所以,非利士人之地(特別迦特城)在大衛時期是強盛之邦,這也是撒母耳記上大衛故事的背景。在鐵器時期 I-II (主前 1200-925 年),掃羅和大衛作王時,以色列人最大的外敵就是非利士人,更準確地說,最大的威脅是非利士的迦特。
撒母耳記上17章的歌利亞是迦特人;另外,撒母耳記上21、27、28章,大衛逃避掃羅追殺時,迫不得已要投靠迦特王亞吉Achish。
Tell es-Safi 的考古發現,成了撒母耳記考古背景的重要資源。
Tell es-Safi (迦特)考古資料:
http://gath.wordpress.com
http://faculty.biu.ac.il/~maeira
星期三, 7月 27, 2011
星期二, 7月 26, 2011
二千年前的鈴聲
跟進一下昨天的報道,在耶路撒冷發現的小金鈴,Independent Media Review Analysis (IMRA)已上載了一段小金鈴的鈴聲。
一些網上的留言認為這件小文物其實不是鈴鐺,只是考古學家一相情願地,先假設聖經的經文,硬將它詮釋成鈴鐺,這段鈴聲澄清了這個問題。
假如將這段鈴聲重疊起來,便可以模擬(祭司?)袍上一連串鈴鐺發出的聲音,二千年前的聲音!
一些網上的留言認為這件小文物其實不是鈴鐺,只是考古學家一相情願地,先假設聖經的經文,硬將它詮釋成鈴鐺,這段鈴聲澄清了這個問題。
假如將這段鈴聲重疊起來,便可以模擬(祭司?)袍上一連串鈴鐺發出的聲音,二千年前的聲音!
星期一, 7月 25, 2011
考古學家在耶路撒冷發現罕見小金鈴
7月24日,考古學家Eli Shukron和工作人員在發掘耶路撒冷的羅馬時期排水道時,發現一個細小的金鈴。
不同的報道指出發現的地點,在羅賓遜拱門之下,第一世紀石板街道底的排水道。這條排水道沿著耶路撒冷的中谷,從第一世紀聖殿的西南角,由北伸展至南面的西羅亞池。相信每一個到過耶路撒冷考古公園的旅客,都會參觀過羅賓遜拱門一帶的遺跡。
最近,考古學家在街道底下的水道工作,金鈴也在這一段水道的積泥之中發現的:
羅賓遜拱門之下的石板街屬於第一世紀時期,街道上的大石蓋住了底下的排水道。最近,考古學家Eli Shukron和Ronny Reich集中發掘這條排水道。同時,在主後70年,羅馬軍毀滅耶路撒冷時,不少的猶太人躲藏在這排水道之內(見主後70年聖殿被毀的考古明證 2 - 聖殿與西羅亞池之間的地下水道)。
這個小金鈴手工精巧,頂部有一小圓環,應該是用來縫在衣衫上的,金鈴周圍有紋(相片由以色列文物局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 提供):
考古學家猜想,這個小金鈴是屬於祭司的袍子,正如出埃及記28章提到祭司袍的裝飾時說:「袍子周圍底邊上,要用藍色紫色朱紅色線作石榴,在袍子周圍的石榴中間,要有金鈴鐺(新譯本:金鈴)」(出埃及記28:33; 39:25)。
當然,這也不一定的,正如有些學者認為,祭司不會穿著聖袍走到街上的。或許這個小金鈴是屬於一些富家貴族;或者,這個小金鈴是原本屬於祭司的,但當羅馬軍毀滅聖殿山時,將一些東西傾倒在街上時,小金鈴偶爾跌下引水道;或者,當羅馬軍毀滅聖殿時,有些祭司帶著明貴的袍子,躲藏在水道之中,其中一個小金鈴脫下了。
雖然可能性太多,但是重要的是,這是非常旱有的發現,是第一次出土屬第二聖殿時期的鈴鐺。當聖經考古學家Shukron在發報時,搖動小金鈴,它仍發出微小的鈴聲。
二千多年之後,仍聽到金鈴之聲,實是珍貴。
不同的報道指出發現的地點,在羅賓遜拱門之下,第一世紀石板街道底的排水道。這條排水道沿著耶路撒冷的中谷,從第一世紀聖殿的西南角,由北伸展至南面的西羅亞池。相信每一個到過耶路撒冷考古公園的旅客,都會參觀過羅賓遜拱門一帶的遺跡。
最近,考古學家在街道底下的水道工作,金鈴也在這一段水道的積泥之中發現的:
羅賓遜拱門之下的石板街屬於第一世紀時期,街道上的大石蓋住了底下的排水道。最近,考古學家Eli Shukron和Ronny Reich集中發掘這條排水道。同時,在主後70年,羅馬軍毀滅耶路撒冷時,不少的猶太人躲藏在這排水道之內(見主後70年聖殿被毀的考古明證 2 - 聖殿與西羅亞池之間的地下水道)。
這個小金鈴手工精巧,頂部有一小圓環,應該是用來縫在衣衫上的,金鈴周圍有紋(相片由以色列文物局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 提供):
考古學家猜想,這個小金鈴是屬於祭司的袍子,正如出埃及記28章提到祭司袍的裝飾時說:「袍子周圍底邊上,要用藍色紫色朱紅色線作石榴,在袍子周圍的石榴中間,要有金鈴鐺(新譯本:金鈴)」(出埃及記28:33; 39:25)。
當然,這也不一定的,正如有些學者認為,祭司不會穿著聖袍走到街上的。或許這個小金鈴是屬於一些富家貴族;或者,這個小金鈴是原本屬於祭司的,但當羅馬軍毀滅聖殿山時,將一些東西傾倒在街上時,小金鈴偶爾跌下引水道;或者,當羅馬軍毀滅聖殿時,有些祭司帶著明貴的袍子,躲藏在水道之中,其中一個小金鈴脫下了。
雖然可能性太多,但是重要的是,這是非常旱有的發現,是第一次出土屬第二聖殿時期的鈴鐺。當聖經考古學家Shukron在發報時,搖動小金鈴,它仍發出微小的鈴聲。
二千多年之後,仍聽到金鈴之聲,實是珍貴。
星期三, 7月 13, 2011
星期二, 7月 12, 2011
聖地考古指南:抹大拉 Magdala
確定遺址
抹大拉是加利利海西岸的一個古漁港,位於提比哩亞市Tiberias以北約三里。
抹大拉本是亞蘭文,希伯來文名叫Migdol (音密都;意謂城塔)。在古藉當中,抹大拉又名Migdal Nunya (意謂「魚塔」Tower of Fish;見主後六世紀猶太人法典塔木德b. Pesah 46b)。約瑟夫提到抹大拉時,是用希臘文地名Taricheae/Tarecheae,意思是「醃鹽魚的地方」(Jewish Wars 2.21.8; 3.9.7–3.10.5)。
由此可見,抹大拉是盛產鹽魚之鄉,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Strabo (64/63 BC-24 BCE)也提過抹大拉:「在一個名叫Taricheae 的地方,那裡的湖供應上好的魚,用來醃鹽的;岸上長滿不同的果樹,有如蘋果樹」(Strabo, Geography, 16.2.45)。
考古發現
早在1970-73年之間,聖經考古學家在抹大拉進行了第一期考古發掘工作。出土的文物表示這是羅馬時期的遺址,發現了1一個細小沒有裝飾的「會堂」,約 26.8 x 23.8 尺大。但是,有些考古學家卻認為,這可能是「魚池」或「水池」(Shanks 2007),如今仍未定案。
由2007年開始,考古工作有進一步的發展。在遺址當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所主前70年之前建設的猶太人會堂,約120平方米,設置石長凳,供會眾坐下。會堂有馬賽克地板和彩色牆畫(color fresco)作裝飾。
抹大拉第一世紀會堂鳥瞰:
會堂當中,發現一塊方型石頭,其中一面刻上了三腳七燈臺,兩旁各有一個水瓦瓶(amphora)。這是至今最古舊的七燈臺石刻圖。
此外,遺址上一所第一世紀屋宇,出土另一幅馬賽克圖,描繪一艘第一世紀的漁船,圖中的船設有兩個風帆,船槳及舵。(這幅馬賽克的漁船,可以用來比對在1986年,在抹大拉以北約一里的湖邊,發現的第一世紀漁船):
按照抹大拉至今出土的資料,可見它在第一世紀是加利利海一個十分重要的漁港。除了會堂之外,考古學家也發現石碼頭和停船用的繫泊石。
抹大拉漁港平面圖,圖上方是加利利海:
因為加利利的天氣炎熱,很難保持魚肉新鮮,所以要將魚出口到更遠的市場,魚肉必須要用鹽醃。
抹大拉的意思是「魚塔」,似乎暗示一座木塔,可將魚風乾。抹大拉的希臘文名稱Taricheae,指一個醃鹽魚的地方。上以引用羅馬希臘地理學者Strabo的說話,表明抹大拉是著名盛產鹽魚的地方,享負盛名,遠至羅馬。
鹽的重要性
這裡可以一提鹽的重要性,它是古時最有效的防腐劑。便西拉智訓39:26說,生命最主要的需要,包括鹽。羅馬自然學家Pliny the Elder說:世間上沒有一物比鹽和太陽光更重要(Natural History 31.102)。
聖經資料
抹大拉是加利利海西岸的一個古漁港,位於提比哩亞市Tiberias以北約三里。
抹大拉本是亞蘭文,希伯來文名叫Migdol (音密都;意謂城塔)。在古藉當中,抹大拉又名Migdal Nunya (意謂「魚塔」Tower of Fish;見主後六世紀猶太人法典塔木德b. Pesah 46b)。約瑟夫提到抹大拉時,是用希臘文地名Taricheae/Tarecheae,意思是「醃鹽魚的地方」(Jewish Wars 2.21.8; 3.9.7–3.10.5)。
由此可見,抹大拉是盛產鹽魚之鄉,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Strabo (64/63 BC-24 BCE)也提過抹大拉:「在一個名叫Taricheae 的地方,那裡的湖供應上好的魚,用來醃鹽的;岸上長滿不同的果樹,有如蘋果樹」(Strabo, Geography, 16.2.45)。
考古發現
早在1970-73年之間,聖經考古學家在抹大拉進行了第一期考古發掘工作。出土的文物表示這是羅馬時期的遺址,發現了1一個細小沒有裝飾的「會堂」,約 26.8 x 23.8 尺大。但是,有些考古學家卻認為,這可能是「魚池」或「水池」(Shanks 2007),如今仍未定案。
由2007年開始,考古工作有進一步的發展。在遺址當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所主前70年之前建設的猶太人會堂,約120平方米,設置石長凳,供會眾坐下。會堂有馬賽克地板和彩色牆畫(color fresco)作裝飾。
抹大拉第一世紀會堂鳥瞰:
會堂當中,發現一塊方型石頭,其中一面刻上了三腳七燈臺,兩旁各有一個水瓦瓶(amphora)。這是至今最古舊的七燈臺石刻圖。
此外,遺址上一所第一世紀屋宇,出土另一幅馬賽克圖,描繪一艘第一世紀的漁船,圖中的船設有兩個風帆,船槳及舵。(這幅馬賽克的漁船,可以用來比對在1986年,在抹大拉以北約一里的湖邊,發現的第一世紀漁船):
按照抹大拉至今出土的資料,可見它在第一世紀是加利利海一個十分重要的漁港。除了會堂之外,考古學家也發現石碼頭和停船用的繫泊石。
抹大拉漁港平面圖,圖上方是加利利海:
1971-75年間在抹大拉古漁港湖邊,發現停船用的繫泊石,留意相片中間穿洞的大石,用來繫繩索:
抹大拉仍在進行發掘工作:
第一世紀漁業
這顯示在第一世紀,加利利海的魚業相當重要。在古時,肉是非常昂貴。所以,魚肉自然成為主要的肉類。漁夫這行業也是專業,魚業亦受到當局格外的管制。漁夫僅次於放債主。因為加利利的天氣炎熱,很難保持魚肉新鮮,所以要將魚出口到更遠的市場,魚肉必須要用鹽醃。
抹大拉的意思是「魚塔」,似乎暗示一座木塔,可將魚風乾。抹大拉的希臘文名稱Taricheae,指一個醃鹽魚的地方。上以引用羅馬希臘地理學者Strabo的說話,表明抹大拉是著名盛產鹽魚的地方,享負盛名,遠至羅馬。
鹽的重要性
這裡可以一提鹽的重要性,它是古時最有效的防腐劑。便西拉智訓39:26說,生命最主要的需要,包括鹽。羅馬自然學家Pliny the Elder說:世間上沒有一物比鹽和太陽光更重要(Natural History 31.102)。
聖經資料
新約福音書提到耶穌曾到過抹大拉一區,名叫「馬加丹」或「大瑪努他」:
- 馬太福音 15:39 耶穌叫眾人散去、就上船、來到馬加丹(Magadan)的境界。 (馬加丹是抹大拉另一個串法)。
- 馬可福音 8:10 隨即同門徒上船、來到大瑪努他(Dalmanutha)境內。 (大瑪努他的地名不詳,一般聖經學者估計大瑪努他就是抹大拉一帶)。
當然,抹大拉就是新約的抹大拉馬利亞的家鄉。按路加福音 8:1-3 記載,「曾有七個鬼從她身上趕出來」,之後她成了跟隨耶穌的一份子,與其他的婦女「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
不知何時開始,西方傳統將抹大拉馬利亞當作路加福音 7:36-50 中,用眼淚和頭髮擦耶穌之腳的「罪人」。這是絕對沒有聖經和經外文獻的支持的。原因可能是這段經文,正在路加福音 8 章之前,而抹大拉馬利亞又是路加提到的第一個女門徒罷。
到底抹大拉馬利亞的身世如何,聖經沒有仔細交代,但是從抹大拉的考古發現和其他文獻,可以推斷,她不一定是窮民之輩;來自抹大拉的馬利亞,或者是出自「中產階級」,所以,她不但可以跟隨耶穌,也有盈餘的財物供應耶穌和門徒。
參考資料
- Osiek, Carolyn. 2000. "Mary 3." Pp. 120-122 in Women in Scripture: A Dictionary of Named and Unnamed Women in the Hebrew Bible, the Apocryphal/Deuterocanonical Books, and the New Testament. Edited by Carol Meyers, Toni Craven and Ross S. Kraemer.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 Shanks, Hershel. 2007. “BAR Exclusive! Major New Excavation Planned for Mary Magdalene’s Hometown.” 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 Sep/Oct, 52-55.
- 抹大拉的重建工程:Magdala Center
- 抹大拉的最新考古發現:Magdala Project
- 圖片出自Magdala Project
- Haaretz 文章
發現希伯來文的「安息日邊界石」
今天2011年7月12日,耶路撒冷時報Jerusalem Post報導,在下加利利的Timrat他瑪村(Timrat的意思是「耶棗」dates),一位路人無意中發現一塊岩石上,有希伯來文刻文,寫著「安息」shabbat一字。
Timrat村一帶在主後一至七世紀,即羅馬和利拜占庭時期,是猶太人聚居之處。這塊岩石上刻上「安息」shabbat,用來限定猶太人在安息日可走路程。
發現的消息很快就傳到Kinneret College,加利利考古學的主管Mordechai Aviam,他說:「這是我們第一次發現希伯來文的安息日邊界石,雕刻的字母十分清楚,毫無疑問,這個字是『安息日』 。」
類似的安息日邊界石,也曾在西加利利的Usha村被發現,不過它是用希臘文寫的,這次巧合的發現,是第一塊希伯來文安息日石。
一些拉比文學規定安息日的路程不能超出2,000 步/肘,一肘等於22寸,即3,666尺,約0.7英里。這正是耶路撒冷和橄欖山之間的距離。當然,猶太人在不同時期,對「安息日的路程」可有不同見解,但是差距不大,大致上在0.5-0.75里之間。
使徒行傳1:12 說:「有一座山名叫橄欖山、離耶路撒冷不遠、約有安息日可走的路程.當下門徒從那裡回耶路撒冷去。 」
聖經考古發現與安息日傳統
安息日是舊約律法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環,聖經考古學上的發現,最早期有關安息日的經外文獻,可追溯到Yavneh-Yam陶片,又稱為Mesad Hashavyahu:
這陶片是在1960年,由考古學家J. Naveh於沿海Yavneh-Yam以南的一個小古兵寨之中發現。
Yavneh-Yam陶片的內容,是一個農夫或工人,寫信給一個當地的總督或將軍,投訴一個名叫Hashavyahu的官員,不法地扣留了他的一件外衣作當頭或抵押,這位農民請求上頭將他的外衣歸還給他[1]。
無論如何,陶片第5-7行說:「你的僕人如往常一樣,在安息日之前(before Shabbat),收成了,量了(收成),將(收成)儲存在糧倉......之後,朔比[2]的兒子Hoshayahu來,將你拿僕人的外衣拿去...」
安息日的規法到了第一世紀,已發展得相當成熟,見米書拿Mishnah,Shabbat 7:2,詳細列出安息日不可作的39項工作。
有關安息日邊界石的發現,見耶路撒冷時報Jerusalem Post報導
備註:
Timrat村一帶在主後一至七世紀,即羅馬和利拜占庭時期,是猶太人聚居之處。這塊岩石上刻上「安息」shabbat,用來限定猶太人在安息日可走路程。
發現的消息很快就傳到Kinneret College,加利利考古學的主管Mordechai Aviam,他說:「這是我們第一次發現希伯來文的安息日邊界石,雕刻的字母十分清楚,毫無疑問,這個字是『安息日』 。」
類似的安息日邊界石,也曾在西加利利的Usha村被發現,不過它是用希臘文寫的,這次巧合的發現,是第一塊希伯來文安息日石。
一些拉比文學規定安息日的路程不能超出2,000 步/肘,一肘等於22寸,即3,666尺,約0.7英里。這正是耶路撒冷和橄欖山之間的距離。當然,猶太人在不同時期,對「安息日的路程」可有不同見解,但是差距不大,大致上在0.5-0.75里之間。
使徒行傳1:12 說:「有一座山名叫橄欖山、離耶路撒冷不遠、約有安息日可走的路程.當下門徒從那裡回耶路撒冷去。 」
聖經考古發現與安息日傳統
安息日是舊約律法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環,聖經考古學上的發現,最早期有關安息日的經外文獻,可追溯到Yavneh-Yam陶片,又稱為Mesad Hashavyahu:
這陶片是在1960年,由考古學家J. Naveh於沿海Yavneh-Yam以南的一個小古兵寨之中發現。
Yavneh-Yam陶片的內容,是一個農夫或工人,寫信給一個當地的總督或將軍,投訴一個名叫Hashavyahu的官員,不法地扣留了他的一件外衣作當頭或抵押,這位農民請求上頭將他的外衣歸還給他[1]。
這塊古希伯來文陶片是寫於約主前625年,是用流利的猶大希伯來文寫的,見證了在被擄之前,約在猶大王約西亞的時候,平民百姓已認識和實利安息日的律法(這是否可歸功於約西亞的國宗教改革?)。
安息日的規法到了第一世紀,已發展得相當成熟,見米書拿Mishnah,Shabbat 7:2,詳細列出安息日不可作的39項工作。
有關安息日邊界石的發現,見耶路撒冷時報Jerusalem Post報導
備註:
[1] 有關窮人的外衣作抵押,出現於申命記24章,教訓以色列人在借貸和抵押的事上要恩待窮人。當一個以色列人給人借貸時,「12 他若是窮人、你不可留他的當頭過夜。13 日落的時候、總要把當頭還他、使他用那件衣服蓋著睡覺、他就為你祝福.這在耶和華你 神面前就是你的義了。14 困苦窮乏的雇工、無論是你的弟兄、或是在你城裡寄居的、你不可欺負他。」(申命記24章)。
[2] 朔比 Shobi/Sobay,和Hoshayahu一樣,都是典型的猶大名字。朔比這名字,亦出現於撒母耳記下17:27;以斯拉記2:42;尼希米記7:45)
參考資料:
Yavneh-Yam陶片:Ahituv, Shmuel. 2008. Echoes From the Past: Hebrew and Cognate Inscriptions From the Biblical Period. Jerusalem: Carta, p. 156-163。
星期六, 7月 09, 2011
看天空的飛鳥
大自然的奇妙叫人讚嘆不已。聖經作者或人物雖然活在二千多年前,卻是大自然的觀察家!他們不單留意到大自然生物、植物、生態奇妙和特性,例如:野地的花和天上飛鳥。不單如此,他們也從大自然的觀察,引伸出豐富的神學信息。
以色列這個小小的地方,其實也是世界觀鳥聖地之一。
白鸛鳥White Storks:
Black-winged Stilts:
以色列北面Hulah valley 是其中一個季候鳥停歇的地方,以下影片攝於2005年,估計有30,000多白鶴在此棲息:
以下的影片攝於2011年12月31日,成千上萬的hitchcock由東歐及西伯利亞,飛往非洲埃塞俄比亞,途中經過以色列休息一景:
以色列航空公司櫃檯對面,有一個地圖,簡單顯示季候鳥路線圖:
以色列是「中間之地」,是歐、亞、非三大洲之間的「地橋」,西面是廣大的地中海,東面是亞拉伯沙漠,兩者都是難以飛越。對於天上的飛鳥來說,以色列也是貫穿南北的「地橋」。
看飛鳥,想神學
耶利米指責猶大人不願回轉悔改,他說:連空中的鸛鳥也知道自己來去的季候;斑鳩、燕子和白鶴也謹守遷移的時令;我的子民卻不曉得耶和華的法則(耶利米書 8:7)。
著名英國神學家John Stott,原來也是觀鳥發燒友,他寫了一本小書《飛鳥-我們的教師》The Birds - Our Teachers,他在第一章說,飛鳥給我們的第一課,就是信靠神的供應。
正如耶穌叫門徒觀鳥一樣,導出不要憂慮,信靠神的功課。他說:26 你們看天空的飛鳥:牠們不撒種,不收割,也不收進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們;難道你們不比牠們更寶貴嗎?27 你們中間誰能用憂慮使自己的壽命延長一刻(肘)呢?(馬太福音6:26-27)
以色列觀鳥報告:birdingisrael
以色列這個小小的地方,其實也是世界觀鳥聖地之一。
白鸛鳥White Storks:
Black-winged Stilts:
以色列北面Hulah valley 是其中一個季候鳥停歇的地方,以下影片攝於2005年,估計有30,000多白鶴在此棲息:
以下的影片攝於2011年12月31日,成千上萬的hitchcock由東歐及西伯利亞,飛往非洲埃塞俄比亞,途中經過以色列休息一景:
以色列航空公司櫃檯對面,有一個地圖,簡單顯示季候鳥路線圖:
以色列是「中間之地」,是歐、亞、非三大洲之間的「地橋」,西面是廣大的地中海,東面是亞拉伯沙漠,兩者都是難以飛越。對於天上的飛鳥來說,以色列也是貫穿南北的「地橋」。
看飛鳥,想神學
耶利米指責猶大人不願回轉悔改,他說:連空中的鸛鳥也知道自己來去的季候;斑鳩、燕子和白鶴也謹守遷移的時令;我的子民卻不曉得耶和華的法則(耶利米書 8:7)。
著名英國神學家John Stott,原來也是觀鳥發燒友,他寫了一本小書《飛鳥-我們的教師》The Birds - Our Teachers,他在第一章說,飛鳥給我們的第一課,就是信靠神的供應。
正如耶穌叫門徒觀鳥一樣,導出不要憂慮,信靠神的功課。他說:26 你們看天空的飛鳥:牠們不撒種,不收割,也不收進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們;難道你們不比牠們更寶貴嗎?27 你們中間誰能用憂慮使自己的壽命延長一刻(肘)呢?(馬太福音6:26-27)
以色列觀鳥報告:birdingisrael
星期三, 7月 06, 2011
CNN 報導「尋找傳說中的大衛城」
CNN在7月6日發表一個只有四分鐘長的報導,名稱「尋找大衛城」Finding the City of David,標語說:「以色列的考古學家認為,他們已找到傳說中大衛城的遺跡。」這輯報導,有如大部份大眾傳媒的報導一樣,以嘩眾取寵的手法,強調某事的爭議性,作出含誤導性的報導,或者是將相關和無關的資料混為一談,又或者將本身極為複雜的課題過份簡化。
見CNN報導
下面是從亞西加Azekah遠眺基亞法的相片:
有關基亞法的考古資料,見筆者之前的兩篇文章:
基亞法 Qeiyafa 與公元前十世紀的爭議
基亞法陶片 Qeiyafa Ostracon
- 這輯報導是在埃及的開羅開始,大衛城或大衛王國在公元前十世紀存在與否,與埃及的開羅有何關係?
- 報導主要討論基亞法Khirbet Qeiyafa對公元前十世紀聖經考古爭議上的貢獻,基亞法是「猶大王國」的一個邊防城,在猶大國和非利士人之間的城寨,與耶路撒冷大衛城,根本拉不上關係。試問,基亞法的發現,與報導的標語所說,「尋找大衛城」,又有何關係。
- 所謂「傳說中的大衛城」也有誤導成份。大衛城就是錫安,就是耶路撒冷,即位於耶路撒冷東山上的一個城鎮。
- 影片中被訪問的Yosef Garfinkel是希伯來大學聖經考古學的教授,也同時是基亞法Qeiyafa發掘的主管。對於Qeiyafa的發現,他的主要論點,並非找到大衛城(!),而是基亞法的出土,是大衛王國在公元前十世紀存在的佐證。
見CNN報導
下面是基亞法鳥瞰圖:
下面是從亞西加Azekah遠眺基亞法的相片:
以下是從以拉谷觀看基亞法:
有關基亞法的考古資料,見筆者之前的兩篇文章:
基亞法 Qeiyafa 與公元前十世紀的爭議
基亞法陶片 Qeiyafa Ostracon
標籤:
公元前十世紀爭議,
基亞法,
基亞法陶片,
聖經考古新聞,
Qeiyafa,
Qeiyafa Ostracon,
Ten Century Debate
星期二, 7月 05, 2011
亞述王攻打希西家
上文略為提到《芝加哥亞述文字典》的面世,對聖經研究的貢獻。楔型文獻對聖經研讀的貢獻,其中一個更鮮明的例子,就是《西拿基立角柱》Sennacherib Prism,這個有六角柱上刻有亞述文,本身被埋在亞述尼尼微西拿基立王宮的地基之下,於1830年出土的,古文寫於約主前690年,現收藏於芝加哥近東博物館之中:
《西拿基立角柱》記述亞述王西拿基立西征的戰績,其中提到舊約亞述西拿基立在主前701年,攻打猶大國和希西家的事蹟。
從舊約看亞述王攻打希西家一戰
按舊約聖經所說,當拉吉淪陷之後,亞述王派大軍來到耶路撒冷的城外罵戰,在兵臨城下,岌岌可危之際,希西家進入聖殿,乞求耶和華施恩,以賽亞預言說:
32 所以耶和華論亞述王如此說、他必不得來到這城、也不在這裡射箭、不得拿盾牌到城前、也不築壘攻城。 33 他從那條路來、必從那條路回去、必不得來到這城.這是耶和華說的。 34 因我為自己的緣故、又為我僕人大衛的緣故、必保護拯救這城。(列王紀下 19:32-34)
之後,舊約只簡單地交代:「35 當夜耶和華的使者出去、在亞述營中殺了十八萬五千人.清早有人起來、一看、都是死屍了。36 亞述王西拿基立就拔營回去、住在尼尼微。」這樣簡單的述說結果,表明得救單出於耶和華的憐憫和介入(列王紀下19:35-36;以賽亞書37:36-37;歷代志下32:21)
從亞述文獻看亞述王攻打希西家一戰
《西拿基立角柱》珍貴之處,就是讓我們可以從亞述官方的角度,看同一件戰事。《西拿基立角柱》記載:
「...因為猶大王希西家,不服於我的軛,朕派大軍攻打,靠著軍力和我們勇力,連取屬他46個堅防的城邑...擄去200,156人,老嫩男女連同馬匹、驢驅、駱駝牛羊,數目無可估計;我又把希西家困於他的京城耶路撒冷之內,有如籠中鳥[1]...」
亞述王在寫作《西拿基立角柱》時,並沒有提到亞述王成功佔領耶路撒冷一事,另外,他在王宮的壁畫上,仔細地刻劃了他成功攻佔拉吉的戰況(拉吉壁畫現存於大英博物館):
下圖是亞述軍隊使用甩石機弦攻打拉吉戰況:
下圖亞述軍使用破牆戰車攻擊拉吉城牆:
下圖是亞述軍,用木棍插入拉吉猶大人首領胸口,向拉吉城中的人示眾:
右面的一位極可能是鎮守拉吉的大將軍,他的頭盔有特別的裝飾,形狀像長羽毛(Ussishkin 1982: 82):
但是,亞述攻打拉吉圖只間接地表示西拿基立從沒有踏足過耶路撒冷,有如耶和華藉以賽亞所說的一樣。
備註:
[1] 「籠中鳥」:亞述學者Tadmor指出,「籠中鳥」是亞述的政治用語,除了出現於《西拿基立角柱》之外,亦見於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Tiglath-pileser的《迦拉史記》Calah Annals之中,Tadmor說,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完全的封鎖,而這誇飾修辭法是一種「保全面子用語」(face-saving device),用來掩飾王在攻打敵方京城和懲治叛變君王上的失敗(Tadmor 1994:79)。有關提革拉毗列色Tiglath-pileser的舊約經文,見列王紀下15-16;以賽亞書7;8:1–10, 23; 10:9; 17:1-3; 亞摩斯書6:2; 歷代志上5:6, 26; 歷代志下28:16–21。
參考資料
《西拿基立角柱》記述亞述王西拿基立西征的戰績,其中提到舊約亞述西拿基立在主前701年,攻打猶大國和希西家的事蹟。
從舊約看亞述王攻打希西家一戰
按舊約聖經所說,當拉吉淪陷之後,亞述王派大軍來到耶路撒冷的城外罵戰,在兵臨城下,岌岌可危之際,希西家進入聖殿,乞求耶和華施恩,以賽亞預言說:
32 所以耶和華論亞述王如此說、他必不得來到這城、也不在這裡射箭、不得拿盾牌到城前、也不築壘攻城。 33 他從那條路來、必從那條路回去、必不得來到這城.這是耶和華說的。 34 因我為自己的緣故、又為我僕人大衛的緣故、必保護拯救這城。(列王紀下 19:32-34)
之後,舊約只簡單地交代:「35 當夜耶和華的使者出去、在亞述營中殺了十八萬五千人.清早有人起來、一看、都是死屍了。36 亞述王西拿基立就拔營回去、住在尼尼微。」這樣簡單的述說結果,表明得救單出於耶和華的憐憫和介入(列王紀下19:35-36;以賽亞書37:36-37;歷代志下32:21)
從亞述文獻看亞述王攻打希西家一戰
《西拿基立角柱》珍貴之處,就是讓我們可以從亞述官方的角度,看同一件戰事。《西拿基立角柱》記載:
「...因為猶大王希西家,不服於我的軛,朕派大軍攻打,靠著軍力和我們勇力,連取屬他46個堅防的城邑...擄去200,156人,老嫩男女連同馬匹、驢驅、駱駝牛羊,數目無可估計;我又把希西家困於他的京城耶路撒冷之內,有如籠中鳥[1]...」
亞述王在寫作《西拿基立角柱》時,並沒有提到亞述王成功佔領耶路撒冷一事,另外,他在王宮的壁畫上,仔細地刻劃了他成功攻佔拉吉的戰況(拉吉壁畫現存於大英博物館):
下圖是亞述軍隊使用甩石機弦攻打拉吉戰況:
下圖亞述軍使用破牆戰車攻擊拉吉城牆:
下圖是亞述軍,用木棍插入拉吉猶大人首領胸口,向拉吉城中的人示眾:
右面的一位極可能是鎮守拉吉的大將軍,他的頭盔有特別的裝飾,形狀像長羽毛(Ussishkin 1982: 82):
但是,亞述攻打拉吉圖只間接地表示西拿基立從沒有踏足過耶路撒冷,有如耶和華藉以賽亞所說的一樣。
備註:
[1] 「籠中鳥」:亞述學者Tadmor指出,「籠中鳥」是亞述的政治用語,除了出現於《西拿基立角柱》之外,亦見於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Tiglath-pileser的《迦拉史記》Calah Annals之中,Tadmor說,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完全的封鎖,而這誇飾修辭法是一種「保全面子用語」(face-saving device),用來掩飾王在攻打敵方京城和懲治叛變君王上的失敗(Tadmor 1994:79)。有關提革拉毗列色Tiglath-pileser的舊約經文,見列王紀下15-16;以賽亞書7;8:1–10, 23; 10:9; 17:1-3; 亞摩斯書6:2; 歷代志上5:6, 26; 歷代志下28:16–21。
參考資料
- Hallo, W. W. 1999. "Jerusalem under Hezekiah: An Assyriological Perspective." Pp. 36–50 in Jerusalem: Its Sanctity and Centrality to Judaism, Christianity, and Islam. Ed. by L. I. Levine. New York: Continuum.
- Tadmor, H. 1994. The Inscriptions of Tiglath-Pileser III King of Assyria. Jerusalem: The Israel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Ussishkin, David. 1982. The Conquest of Lachish by Sennacherib. Tel Aviv: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芝加哥亞述文字典 Chicago Assyrian Dictionary
由芝加哥大學近東研究所出版,《芝加哥亞述文字典》Chicago Assyrian Dictionary (CAD),共21冊,終於在今年2011年6月份正式完成面世。
CAD研究的工程龐大,早於1920年代早期便開始。就在已故著名的近東學者James Henry Breasted於1919年成立近東研究所Oriental Institute之後,便開展CAD翻譯工作,致力把所有楔型文字泥版cuneiform tablet的字詞,翻譯成英文,所以由開始到完成,歷時差不多100年時間。
CAD不單單將亞述文的單字逐一英譯,特別的地方在於,譯者更盡量舉出每個字的用法和上下文理,故此,CAD更是一部豐富的百科全書。正如芝加哥大學人文科學主任Martha T. Roth所說:每字每詞都成為(近東)文化的視窗。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亦有專題報導。
這部大典也可以在芝加哥大學近東研究所的網站下載。
亞述和其他楔型文獻(例如巴比倫文獻),對聖經研究的貢獻,不容忽視:
第一,一些罕見的舊約希伯來文可以藉著楔型文獻的字詞,得到亮光。
第二,楔型文獻提供寶貴的資料,讓聖經讀者更深入了解,聖經的世界和背景。
CAD研究的工程龐大,早於1920年代早期便開始。就在已故著名的近東學者James Henry Breasted於1919年成立近東研究所Oriental Institute之後,便開展CAD翻譯工作,致力把所有楔型文字泥版cuneiform tablet的字詞,翻譯成英文,所以由開始到完成,歷時差不多100年時間。
CAD不單單將亞述文的單字逐一英譯,特別的地方在於,譯者更盡量舉出每個字的用法和上下文理,故此,CAD更是一部豐富的百科全書。正如芝加哥大學人文科學主任Martha T. Roth所說:每字每詞都成為(近東)文化的視窗。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亦有專題報導。
這部大典也可以在芝加哥大學近東研究所的網站下載。
亞述和其他楔型文獻(例如巴比倫文獻),對聖經研究的貢獻,不容忽視:
第一,一些罕見的舊約希伯來文可以藉著楔型文獻的字詞,得到亮光。
第二,楔型文獻提供寶貴的資料,讓聖經讀者更深入了解,聖經的世界和背景。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