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希西家」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希西家」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五, 2月 23, 2018

以賽亞泥印章?



希伯來大學考古學家瑪沙爾(Eliat Mazar)在最近的《聖經考古學評論》發表了一篇文章,詳述在耶路撒冷俄斐勒出土的一塊泥印章(seal impression)[1]。

俄斐勒(Ophel)原文有「突出」之意,特指耶路撒冷城牆東南,聖殿與大衛城之間突出的一角,有時譯作「山岡」。俄斐勒明顯是舊約耶路撒冷城的戰略位置,在不同時期被堅固和修建(代下 27:3; 33:14;尼 3:26-27; 11:21;王下 5:24;賽 32:14;彌 4:8)。泥印章是古代用作封上文件。留意以賽亞書 8:16 也有形容封上文件的動作:「你要捲起律法書,在我門徒中間封住訓誨。」



橄欖山東眺耶路撒冷,箭咀指俄斐勒位置
右面為聖殿山所在;左方為大衛城

在這個有 2,700 年歷史的泥印章上所刻銘的圖文共有上、中、下三部份。
上部已是殘缺,但仍可認出小鹿的後腿和尾巴[2]。中部刻有古希伯來名字 lyesha'yah[u],即「[屬於]以賽亞」([belonging]"to Isaiah")。下部份有古希伯來字母 nvy[?],左下方已殘缺,可能是空白,也有可能是另一字母的位置,例如:aleph。如是空白,nvy 可以是父親名字,這是按照多個其他泥印章銘文的格式而推斷出來的。如殘缺地方是一字母 aleph,便成 nvy' ,即是「先知」。

以賽亞泥印章
來源:Ouria Tadmor/Eilat Mazar

整個泥印章銘文,可作「屬於以賽亞 nvy[?][之子]」("Belonging to Isaiah [son of] nvy")或者「屬於以賽亞先知」("Belonging to Isaiah [the] prophet)。學者對殘缺部份作不同估計,未能確定。所以,這泥印章可稱為「以賽亞泥印章」("Isaiah bulla"),無論這是否舊約先知以賽亞本人。[2]

「以賽亞印章」是 2009 年耶路撒冷東南俄斐勒考古工程出土的 34 個泥印章之一,大部份銘文均是古希伯來名字。其中為人著目的泥印章,就是 2015 年 2 月發表的「希西家泥印章」("Hezekiah bulla") [3]。

銘文:屬於希西家,亞哈斯[之子],猶大王
לחזקיהו [בן] אחז מלך יהדה
Belonging to Hezekiah [son of] Ahaz king of Judah [3]

所有泥印章都出自俄斐勒屬鐵器時代的幾段土層,是第一聖殿時期的王室城樓建築的一部份,考古學者稱這城樓建築為「王室御廚樓」(Building of the Royal Bakers),因為在這裡出土了不少巨型陶缸(pithos)。有趣的是,「希西家泥印章」和「以賽亞泥印章」出土位置,彼此不夠 3 米 (10 英尺)的距離。

俄斐勒(Ophel)
第一聖殿時期的王室建築南面
所羅門城牆一部份,印章出土的地點 [4]


俄斐勒(Ophel)
第一聖殿時期的王室建築和城門北面 [4]


俄斐勒(Ophel)巨型陶缸(pithos),用作盛油和酒
「王室御廚樓」(Building of the Royal Bakers)一角

舊約聖經當中,以賽亞是猶大王宮成員之一,有如今天的總統內閣一員(王下 19-20;賽 37-39),與幾代君王,關係甚為緊密,尤其是希西家王(公元前 727–698 年作猶大王)。以賽亞書 1:1 「當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希西家作猶大王的時候,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得默示,論到猶大和耶路撒冷。」

如果這個泥印章真的屬於舊約先知以賽亞,它可能曾用來封上以賽亞書的經卷。無論如何,雖然先知以賽亞是王室成員之一,但他對君王與其施政,毫不客氣,代表耶和華說話;不像舊約中常見的假先知,為了糊口,便討好君王 (諷刺的是,以賽亞泥印章發現地點,正是在王室御廚樓附近!)。

考古學者對以賽亞泥印章銘文的解閱仍有待學術討論,但這個發現實在非常寶貴。

參考資料:
[1] Mazar, Eilat. “Is This the Prophet Isaiah’s Signature?” 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 44, no. 2 (2018): 64–73, 92.

[2] Tallay Ornan, “The Beloved Neehevet, and Other Does: Reflections on the Motif of Grazing or Browsing Wild Horned Animals,” in Israel Finkelstein, Christian Robin, and Thomas Römer, eds., Alphabets, Texts and Artifacts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Studies Presented to Benjamin Sass (Paris: Van Dieren, 2016), pp. 279–302.

[2] 其他推斷亦有可能,nvy 可指地名挪伯 (Nob),是舊約祭司居住的城鎮 (撒上 21:1; 22:11, 19; 尼 11:32; 賽 10:32)。但是沒有一個出土泥印章有「名字 + 地名」的格式。另一個引起廣泛討論的地方,乃是 nvy[?] 之前沒有冠詞 h,有學者認為冠詞 h 可以出現在第二行最後殘缺之端,也有人指出,希伯來聖經的先知(nvy')、文士(spr)或祭司的(khn)銜稱,冠詞是可有可無。中肯意見,參考 Christopher Rollston, "The Putative Bulla of Isaiah the Prophet: Not so Fast," Rollston Epigraphy, Feb 22, 2018.

[3] Impression of King Hezekiah’s Royal Seal Discovered in Ophel Excavations South of Temple Mount in Jerusalem.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Feb 12, 2015. Eliat Mazar. 2015. "A Seal Impression of King Hezekiah from the Ophel Excavations," in The Ophel Excavations to the South of the Temple Mount 2009-2013. Jerusalem: Shoham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2015, pp. 629-640. 俄斐勒出土的希伯來泥印章會在今年 2018 年出版。

[4] 見拙文:耶路撒冷所羅門城牆,發掘結果進一步發表,默想所羅門的人生。2011 年 9 月 26 日。

星期二, 7月 05, 2011

亞述王攻打希西家

上文略為提到《芝加哥亞述文字典》的面世,對聖經研究的貢獻。楔型文獻對聖經研讀的貢獻,其中一個更鮮明的例子,就是《西拿基立角柱》Sennacherib Prism,這個有六角柱上刻有亞述文,本身被埋在亞述尼尼微西拿基立王宮的地基之下,於1830年出土的,古文寫於約主前690年,現收藏於芝加哥近東博物館之中:




《西拿基立角柱》記述亞述王西拿基立西征的戰績,其中提到舊約亞述西拿基立在主前701年,攻打猶大國和希西家的事蹟。


從舊約看亞述王攻打希西家一戰
按舊約聖經所說,當拉吉淪陷之後,亞述王派大軍來到耶路撒冷的城外罵戰,在兵臨城下,岌岌可危之際,希西家進入聖殿,乞求耶和華施恩,以賽亞預言說:


32 所以耶和華論亞述王如此說、他必不得來到這城、也不在這裡射箭、不得拿盾牌到城前、也不築壘攻城。 33 他從那條路來、必從那條路回去、必不得來到這城.這是耶和華說的。 34 因我為自己的緣故、又為我僕人大衛的緣故、必保護拯救這城。(列王紀下 19:32-34)


之後,舊約只簡單地交代:「35 當夜耶和華的使者出去、在亞述營中殺了十八萬五千人.清早有人起來、一看、都是死屍了。36 亞述王西拿基立就拔營回去、住在尼尼微。」這樣簡單的述說結果,表明得救單出於耶和華的憐憫和介入(列王紀下19:35-36;以賽亞書37:36-37;歷代志下32:21)


從亞述文獻看亞述王攻打希西家一戰
《西拿基立角柱》珍貴之處,就是讓我們可以從亞述官方的角度,看同一件戰事。《西拿基立角柱》記載:


「...因為猶大王希西家,不服於我的軛,朕派大軍攻打,靠著軍力和我們勇力,連取屬他46個堅防的城邑...擄去200,156人,老嫩男女連同馬匹、驢驅、駱駝牛羊,數目無可估計;我又把希西家困於他的京城耶路撒冷之內,有如籠中鳥[1]...」


亞述王在寫作《西拿基立角柱》時,並沒有提到亞述王成功佔領耶路撒冷一事,另外,他在王宮的壁畫上,仔細地刻劃了他成功攻佔拉吉的戰況(拉吉壁畫現存於大英博物館)


下圖是亞述軍隊使用甩石機弦攻打拉吉戰況:




下圖亞述軍使用破牆戰車攻擊拉吉城牆:


下圖是亞述軍,用木棍插入拉吉猶大人首領胸口,向拉吉城中的人示眾


右面的一位極可能是鎮守拉吉的大將軍,他的頭盔有特別的裝飾,形狀像長羽毛(Ussishkin 1982: 82):




但是,亞述攻打拉吉圖只間接地表示西拿基立從沒有踏足過耶路撒冷,有如耶和華藉以賽亞所說的一樣。


備註:
[1] 「籠中鳥」:亞述學者Tadmor指出,「籠中鳥」是亞述的政治用語,除了出現於《西拿基立角柱》之外,亦見於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Tiglath-pileser的《迦拉史記》Calah Annals之中,Tadmor說,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完全的封鎖,而這誇飾修辭法是一種「保全面子用語」(face-saving device),用來掩飾王在攻打敵方京城和懲治叛變君王上的失敗(Tadmor 1994:79)。有關提革拉毗列色Tiglath-pileser的舊約經文,見列王紀下15-16;以賽亞書7;8:1–10, 23; 10:9; 17:1-3; 亞摩斯書6:2; 歷代志上5:6, 26; 歷代志下28:16–21。


參考資料
  • Hallo, W. W. 1999. "Jerusalem under Hezekiah: An Assyriological Perspective." Pp. 36–50 in Jerusalem: Its Sanctity and Centrality to Judaism, Christianity, and Islam. Ed. by L. I. Levine. New York: Continuum.
  • Tadmor, H. 1994. The Inscriptions of Tiglath-Pileser III King of Assyria. Jerusalem: The Israel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Ussishkin, David. 1982. The Conquest of Lachish by Sennacherib. Tel Aviv: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