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Jerusalem」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Jerusalem」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六, 8月 01, 2020

聖地網上行 - 步主腳蹤 [第九集] 榮進耶路撒冷

*這是我教會城滙社區教會網上崇拜信息,雖然是講道,但信息內容是基於聖經考古和地理,希望對你有幫助。

0:00 由加利利南下
1:55 約旦河谷的碉堡
6:01 由耶利哥到耶路撒冷
7:06 好撒瑪利亞人博物館
7:30 上行之詩
8:32 橄欖山 - 伯大尼/伯特利/聖拉撒路教堂
11:13 拉撒路復活神蹟
12:56 伯法其/馬太福音21:1-3/伯法其教堂/約翰福音12:12-19
23:04 棕樹節主日/約翰福音11:45-53/請耶穌榮進






星期五, 2月 23, 2018

以賽亞泥印章?



希伯來大學考古學家瑪沙爾(Eliat Mazar)在最近的《聖經考古學評論》發表了一篇文章,詳述在耶路撒冷俄斐勒出土的一塊泥印章(seal impression)[1]。

俄斐勒(Ophel)原文有「突出」之意,特指耶路撒冷城牆東南,聖殿與大衛城之間突出的一角,有時譯作「山岡」。俄斐勒明顯是舊約耶路撒冷城的戰略位置,在不同時期被堅固和修建(代下 27:3; 33:14;尼 3:26-27; 11:21;王下 5:24;賽 32:14;彌 4:8)。泥印章是古代用作封上文件。留意以賽亞書 8:16 也有形容封上文件的動作:「你要捲起律法書,在我門徒中間封住訓誨。」



橄欖山東眺耶路撒冷,箭咀指俄斐勒位置
右面為聖殿山所在;左方為大衛城

在這個有 2,700 年歷史的泥印章上所刻銘的圖文共有上、中、下三部份。
上部已是殘缺,但仍可認出小鹿的後腿和尾巴[2]。中部刻有古希伯來名字 lyesha'yah[u],即「[屬於]以賽亞」([belonging]"to Isaiah")。下部份有古希伯來字母 nvy[?],左下方已殘缺,可能是空白,也有可能是另一字母的位置,例如:aleph。如是空白,nvy 可以是父親名字,這是按照多個其他泥印章銘文的格式而推斷出來的。如殘缺地方是一字母 aleph,便成 nvy' ,即是「先知」。

以賽亞泥印章
來源:Ouria Tadmor/Eilat Mazar

整個泥印章銘文,可作「屬於以賽亞 nvy[?][之子]」("Belonging to Isaiah [son of] nvy")或者「屬於以賽亞先知」("Belonging to Isaiah [the] prophet)。學者對殘缺部份作不同估計,未能確定。所以,這泥印章可稱為「以賽亞泥印章」("Isaiah bulla"),無論這是否舊約先知以賽亞本人。[2]

「以賽亞印章」是 2009 年耶路撒冷東南俄斐勒考古工程出土的 34 個泥印章之一,大部份銘文均是古希伯來名字。其中為人著目的泥印章,就是 2015 年 2 月發表的「希西家泥印章」("Hezekiah bulla") [3]。

銘文:屬於希西家,亞哈斯[之子],猶大王
לחזקיהו [בן] אחז מלך יהדה
Belonging to Hezekiah [son of] Ahaz king of Judah [3]

所有泥印章都出自俄斐勒屬鐵器時代的幾段土層,是第一聖殿時期的王室城樓建築的一部份,考古學者稱這城樓建築為「王室御廚樓」(Building of the Royal Bakers),因為在這裡出土了不少巨型陶缸(pithos)。有趣的是,「希西家泥印章」和「以賽亞泥印章」出土位置,彼此不夠 3 米 (10 英尺)的距離。

俄斐勒(Ophel)
第一聖殿時期的王室建築南面
所羅門城牆一部份,印章出土的地點 [4]


俄斐勒(Ophel)
第一聖殿時期的王室建築和城門北面 [4]


俄斐勒(Ophel)巨型陶缸(pithos),用作盛油和酒
「王室御廚樓」(Building of the Royal Bakers)一角

舊約聖經當中,以賽亞是猶大王宮成員之一,有如今天的總統內閣一員(王下 19-20;賽 37-39),與幾代君王,關係甚為緊密,尤其是希西家王(公元前 727–698 年作猶大王)。以賽亞書 1:1 「當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希西家作猶大王的時候,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得默示,論到猶大和耶路撒冷。」

如果這個泥印章真的屬於舊約先知以賽亞,它可能曾用來封上以賽亞書的經卷。無論如何,雖然先知以賽亞是王室成員之一,但他對君王與其施政,毫不客氣,代表耶和華說話;不像舊約中常見的假先知,為了糊口,便討好君王 (諷刺的是,以賽亞泥印章發現地點,正是在王室御廚樓附近!)。

考古學者對以賽亞泥印章銘文的解閱仍有待學術討論,但這個發現實在非常寶貴。

參考資料:
[1] Mazar, Eilat. “Is This the Prophet Isaiah’s Signature?” 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 44, no. 2 (2018): 64–73, 92.

[2] Tallay Ornan, “The Beloved Neehevet, and Other Does: Reflections on the Motif of Grazing or Browsing Wild Horned Animals,” in Israel Finkelstein, Christian Robin, and Thomas Römer, eds., Alphabets, Texts and Artifacts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Studies Presented to Benjamin Sass (Paris: Van Dieren, 2016), pp. 279–302.

[2] 其他推斷亦有可能,nvy 可指地名挪伯 (Nob),是舊約祭司居住的城鎮 (撒上 21:1; 22:11, 19; 尼 11:32; 賽 10:32)。但是沒有一個出土泥印章有「名字 + 地名」的格式。另一個引起廣泛討論的地方,乃是 nvy[?] 之前沒有冠詞 h,有學者認為冠詞 h 可以出現在第二行最後殘缺之端,也有人指出,希伯來聖經的先知(nvy')、文士(spr)或祭司的(khn)銜稱,冠詞是可有可無。中肯意見,參考 Christopher Rollston, "The Putative Bulla of Isaiah the Prophet: Not so Fast," Rollston Epigraphy, Feb 22, 2018.

[3] Impression of King Hezekiah’s Royal Seal Discovered in Ophel Excavations South of Temple Mount in Jerusalem.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Feb 12, 2015. Eliat Mazar. 2015. "A Seal Impression of King Hezekiah from the Ophel Excavations," in The Ophel Excavations to the South of the Temple Mount 2009-2013. Jerusalem: Shoham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2015, pp. 629-640. 俄斐勒出土的希伯來泥印章會在今年 2018 年出版。

[4] 見拙文:耶路撒冷所羅門城牆,發掘結果進一步發表,默想所羅門的人生。2011 年 9 月 26 日。

星期一, 10月 16, 2017

西牆隧道底部,發現第二世紀初羅馬劇院

今天(2017 年 10 月 16 日 )以色列文物局舉行發布會[1],西牆考古工程主任考古學家 Yuval Baruch 表示,考古人員首先在西牆底部挖去約 8 米的土層,揭示土層所蓋過的 8 層西牆大石層,卻在土層之下,驚喜發現一個石造的羅馬劇院。

威爾遜拱門下西牆底部考古工場一景

這個劇院位於威爾遜拱門(Wilson's Arch [2])下的西牆底部,屬於公元後第二世紀。

以色列博物館第二聖殿時期
耶路撒冷威爾遜拱門(Wilson's Arch)
來源:Wikipedia Commons

第一世紀的猶太歷史家約瑟夫曾提過在耶路撒冷有羅馬劇院,其他文獻亦記載第二聖殿於公元後 70 年被毀後,耶路撒冷漸漸成為羅馬殖民城市,到了第二世紀,羅馬王哈德良(Hadrian)全面將耶路撒冷羅馬化,將城改名為愛利亞卡比多連拉(Aelia Capitolina [3])。羅馬帝國把佔領的城市羅馬化的方法之一,便是藉著羅馬式的公共建築,例如:浴室、廁所、劇場和重新規劃城市的街道等 [4]。

但是過去 150 多年的探索和發掘之中,均未有實質考古證據,顯示耶路撒冷有羅馬公開建設的存在。

威爾遜拱門(Wilson's Arch)是由英國探索家Charles Wilson於1864 年首先發現,因此命名。威爾遜拱門寬 13 米(42 尺),長約 23 米(75 尺),實際上是一道從耶路撒冷城通往聖殿山的巨大石橋,石橋亦建有引水道,引水進入聖殿。西牆廣場內,仍可見到威爾遜拱門的底部。

西牆隧道威爾遜拱門(Wilson's Arch)底
位於西牆廣場會堂後方

公元後 70 年聖殿被毀之前,威爾遜拱門下,是靠著西牆鋪石長街的一段,街道兩旁均是商鋪,朝聖者可兌換錢幣,購買祭牲,繁鬧非常。

考古學者表示,發掘威爾遜拱門底層的原意,本是要肯定拱門的建設時間,但是,在考古的工程中,常有意料之外的發現。

這次在威爾遜拱門下發現的羅馬劇場,約有 200 個座位,與已知的羅馬劇院相比(如凱撒利亞、Bet She'an 和 Bet Gurvin),規模較小。拱門是劇場的蓋頂,考古學者認為這屬於羅馬小劇場(Odeon),主要用作較小型娛樂節目,如演奏音樂、誦詩、辯論或講學;或者可能是羅馬市議會場(Bouleuterian)

威爾遜拱門下西牆底部出土的
西牆石層與劇場

威爾遜拱門下西牆底部出土的劇場

考古學家認為戲場從未被正式啟用,因為樓梯和石牆有未完工跡象。真正原因,有待探討。但有學者提出,劇場半途而廢,可能與第二世紀 132-135 年爆發的巴葛巴起義(Bar Kokhba Revolt;第二次猶太人革命)有關。羅馬人忙於平息巴葛巴起義,在耶路撒冷羅馬化的工程受阻,而此劇場的建築最終停止。劇場底部亦發掘當時鋪石街道的排水道,應該與近年已開放的排水道連接,這排水道羅賓遜拱門直下流到南面大衛城西羅亞池( 見拙文<大衛城第一世紀街道上,發現耐人尋味的石建築物>)。

聖殿西牆大街流向南面大衛城西羅亞池的排水溝 (2012)

其實,約瑟夫都有記載 [5],大希律王早將羅馬娛樂文化(賽馬、田徑、摔跤、拳擊、競賽和體操等)帶進猶太地,甚至在耶路撒冷興建劇場和競技場,猶太人不能接受的。但是,這兩座建築物的地點,並沒有留下明顯遺跡,學者對其在耶路撒冷的位置持不同看法。不過,早期的羅馬劇場通常都用木材興建的,並且是臨時的,缺乏實物遺跡是意料之事 [6]。

以色列博物館第二聖殿時期
耶路撒冷模型全景,向北
箭咀指向羅馬劇場建議位置

以色列博物館
第二聖殿時期耶路撒冷模型
紅 - 威爾遜拱門(Wilson's Arch)
黃 - 羅馬劇場建議位置

以色列博物館
第二聖殿時期耶路撒冷模型
羅馬劇場

這次在耶路撒冷西牆發現劇場,確是驚喜。

備註:

[2] 威爾遜拱門(Wilson’s Arch)是由英國探索家Charles Wilson 於 1864 年首先發現,因而命名。威爾遜拱門寬13米(42尺),長約 23米(75尺),實際上是一道從耶路撒冷城通往聖殿山的巨大石橋,石橋亦建有引水道,引水進入聖殿。

[3] 愛利亞(Aelia)是哈德良的羅馬族名;卡比多連拉是羅馬眾神之王朱庇特(Jupiter Capitolinus)。哈德良為耶路撒冷封上的新名,全名應是 Colonia Aelia Capitolina,意思是羅馬殖民城愛利亞卡比多連拉。哈德良亦在耶路撒冷聖殿所在地方,建廟獻與朱庇特。

[4] 哈德良將希羅城市規劃,套在耶路撒冷,興建南北和東西大街,大致上將耶路撒冷一分成四,此舉大體上決定了後世耶路撒冷城四分的規劃;參拙文<約帕門(Jaffa Gate)發現拜占庭時期的東西大街

[5] 《猶太古史》Jewish Antiquities 15.268

[6] Patrich, Joseph. "Herod's Theatre in Jerusalem: A New Proposal." Israel Exploration Journal 52, no. 2 (2002): 231-39;另見 van Henten, Jan Willem. ‘Judean Antiquities 15, Whiston 8.1, Niese 267-276’. In Flavius Josephus Online, edited by Steve Mason, 15.268n14-16. 

星期二, 2月 23, 2010

所羅門城牆

考古資料
在星期一(2/22/2010),希伯來大學考古學家Eliat Mazar發表一個發掘報告:考古的遺址位於大衛城和聖殿山之間的俄斐勒Ophel的東面,正在汲淪溪之上,Mazar 剛剛完成了三個月的發掘(見下圖)。






這裡出土了一道城牆,城牆長度達70米(220英尺),高約6米 (20尺),比對一下城牆,城門的做法,和陶器,非常肯定屬於主前10世紀,即所羅門時期。除此之外,又發現四格城門,城門高6米(20尺),格式與同期的城門相似(米吉多、別是巴、亞實突),城門旁的望樓位於現在的路面之下,有說望樓的大小約24 x 18米(75 x 60尺) (見下圖一:Mazar 站在望樓角,旁邊是約8米長的城牆)。





下圖見,城牆和城樓的一部份:





陶器方面,出土典型的瓦瓶手柄,柄上有l’mlk御印(見下圖)。





嚴格來說,這不是最新的發現,因為早在1986-87年間,Mazar已在她祖父Benjamin Mazar的南聖殿山發掘工程之中,已發現了鐵器時期的城門,只是當時未被學者廣泛同意(參The New Encyclopedia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in the Holy Land 2:715)。


所以,這次發現是80年代的延伸,又與她在2006年出版的文章中的論點大同小異,新的進展是進一步肯定了城門和城牆是屬所羅門時期的。


Mazar 的電視台訪問(here),她說:這巨大的防護牆,證實在大衛和所羅門期間,已有國家和中央政權的存在,正如舊約聖經所說。按一方面,Mazar亦表示,在建築D的兩個地面之下,發掘出黑色的小瓦壺juglet,是被埋在地基底下,相信是當時的建設埋藏construction burial。同時,發掘深度達到床岩,表示沒有更早期的層面。

發掘平面圖,見下圖(原圖出自希伯來大學的facebook[here],附加英文翻譯出自bibleplaces[here]):





聖經聯繫
俄斐勒Ophel:希伯來文原意是山,小丘。俄斐勒在幾處舊約經文出現過(代下27:3; 33:14; 尼3:26-27; 11:21; 哈2:4;大衛下城之上一個特定位置)。


這可能就是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設的城牆之一部份,列王紀上3:1說:所羅門與埃及王法老結親,娶了法老的女兒,把她迎進大衛城,直等到他的王宮、耶和華的殿和耶路撒冷周圍的城牆都建造完了。


之後,約坦和瑪拿西在上加建:
歷代志下27:3:約坦建造了耶和華殿的上門;在俄斐勒的城牆上,他也有很多建設。
歷代志下33:14:此後,瑪拿西在大衛城外,從谷中的基訓西邊起直到魚門口,建了一道城牆,圍繞著俄斐勒,他把城牆建得很高;又在猶大各設防城裡,派駐軍長。


更多資訊
Mazar, Eilat. 2006 “The Solomonic Wall in Jerusalem.” Pp. 775-786 in “I Will Speak the Riddles of Ancient Times”: Archa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Studies in Honor of Amihai Mazar on the Occasion of His Sixtieth Birthday.  Ed. A. Maeir and P. de Miroschedji. Winona Lake: Eisenbrauns.
http://www.israelnationalnews.com/News/News.aspx/136130
希伯來大學Facebook相集 
bibleplaces.com blog

星期五, 2月 12, 2010

耶路撒冷地理

耶路撒冷,位於猶大中部山區的分水嶺山脊 watershed ridge 東旁,其東面是猶大曠野,西面是猶大山區。

今天的耶路撒冷建造在兩山之上,西山較廣寬,東山狹窄,兩山之間為中谷所隔,東面有汲淪溪,西與南面有欣嫩谷,兩谷在城東南方相接,所以耶路撒冷三面均有山谷作天然保障,要攻城,只能從北南下著手。

雖然西山比較廣寬,容易在上定居發展,但是初期的耶路撒冷,人是先在東山定居的,直到主前第八世紀,耶路撒冷才擴展到西山。為什麼?因為東山腳有基訓泉 Gihon Spring,是這一帶唯一的長年水泉。

地形
因著耶路撒冷的地形,有史以來,城市的東端都以汲淪溪為限,西端和南端以欣嫩谷為界。若要擴充,必要往北面。欣嫩谷源自分水嶺脊,即靠近現在法國區French Square,從那裡伸張到 Jaffa 城門,往南繞過錫安山,再向東伸展與汲淪谷會合,一直成為耶路撒冷的西和南的界限。1

中谷又叫 Tyropoeon (Central),只在約瑟夫的War 5.4.1提過一次,但這名稱是變體字,約瑟夫明顯將原本地名改為近音Tyropoeon (意即 cheesemakers),使外邦讀者較易明白。2中谷將城分為東西兩山,從今天的Morasha Quarter開始,經過大馬士甲門,從北至南沿著Haggai Street (el-Wad),往東至糞門,最後在西羅亞池附近與汲淪谷連接。


隨著年日,聖殿的西牆(即哭牆)和安東尼亞堡西面都是建在中谷之中。在耶路撒冷的早期,中谷成為大衛城的西限,限制城市往西發展,到了真正需要,就有必要建橋跨谷。有史以來,都有不同的橋連接東西兩山,最近代的一條就是Wilson拱門,實際建造時間不詳,可能是主後八世紀。

最北的一個連接汲淪溪的山谷是Beth Zetha Valley (又稱 St. Anne Valley),由現今的American Colony開始,在Rockefeller博物館附近經過城牆以下,切割穆斯林區,於聖殿山東北角的山腳會合汲淪谷,加上一個切割聖殿山東北角的小谷。由所羅門到King Agrippa興建第三牆為止, Beth Zetha Valley決定了聖殿山和聖城的北界。雖然只是小谷,但它收集雨水,是城中幾個大貯水池的所在地,包括羊池Sheep’s Pools (即畢士大池)和Pool of Israel(以色列池;亞拉伯文Birket Isra’in或Isra’il)。

舊城西面是橫越谷(Transversal Valley),是唯一東西方向的山谷,橫越所有其他山谷,所以得此名。由Citadel開始,橫過中谷至西牆廣場,連同短少的Citadel Valley,橫越谷成為上城的北界。在第二聖殿時期,第一城牆First Wall建在此谷之上,同時也可能是舊約猶大國末期的北牆界線。因為西面連絡分水嶺山脊,所以是城的弱點,正因如此,希律在此角落興建三大塔樓(Hippicus, Mariamme, Phasael),以作防衛。

剛才提到的山谷,現在都不一定能清楚觀察得到,因著長年累月的建設和拆毀,某些地方已被填平,但是在床岩上不同地點的量度,加上歷史文獻的線索,仍然可以準確知道山谷的輪廓。

知道耶路撒冷的地形,讓我們進一步明白這個城市的歷史。聖殿山和上城皆得到天然的軍事保護,但是西北山、安東尼亞堡和Beth Zetha ridge卻沒有天然保障,所以城的北面是最脆弱的地方。

因此,到了中世紀時(很難再精確鑑定時間),在這些脆弱的地方,建設了護城溝,部份依然存在。例如:在Tzahal Square和Rockfeller博物館之間。約瑟夫在War 5, 4, 2提到,第三城牆包圍了Bezetha,又說安東尼亞堡和安東尼亞山脊Antonia Ridge北段之間,有一護城溝相隔3,這壕溝實在從穆斯林區、Convent of Sisters of Zion與其西面的考古發掘中被證明出來。
 

---------------------------
1 直到1860年, Mishkenot Sha’ananim在欣嫩谷的西面發展,才突破這天然界限。Dan Bahat, The Atlas of Biblical Jerusalem, Jerusalem: Carta, 1994: 42。
2 原名無法考證;有說是尼2:15所說的谷gai,但仍未有定案(Dan Bahat, The Atlas of Biblical Jerusalem, Jerusalem: Carta, 1994: 44)。
3 雖然Bezetha所指的是整個現在舊城牆以北的地方,包括所有的山脊。所以,安東尼亞東面的谷,及這谷以東仍稱為Beth Zetha。Dan Bahat, The Atlas of Biblical Jerusalem, Jerusalem: Carta, 1994: 42。


寬牆 Broad Wall

寬牆(Broad Wall)是耶路撒冷猶太人區之中,一個不大顯眼的考古遺跡(圖 1)。





考古背景
1970 年代,當以色列人重建被戰火破壞的猶太人區時,考古學家 Nahman Avigad 在這裡出土了許多寶貴的考古發現。

寬牆寬 7 米,按估計身高 8 米;現在只剩城牆的基石,約 3 米高。

寬牆在考古的層面上,屬於主前8世紀末,即舊約猶大王希西家時代(王下18:13-19:37;代上32;賽 36-37),一般學者都認為這是希西家時興建的。

這道寬牆守衛著希西家時代耶路撒冷北面(見下圖 2),其位置與耶路撒冷地理有關,耶路撒冷的東、南和西面,均有天然的山谷所保護,東面是汲淪溪谷(Kidron Valley),南面和西面是欣嫩子谷(Hinnom Valley),所以北面是最脆弱的方位,敵軍會從北面進軍。所以,寬牆的位置合乎地理要求。





聖經背景
再參考當時的歷史背景,亞述王撒縵以色大軍攻打北國以色列(王下18:9),圍剿撒瑪利亞3年,京城終於 722 年淪陷,引致大批難民從北國逃難到南國猶大。


大批難民湧入耶路撒冷,很可能暫居當時大衛城牆外的地方,應是王下22:14所說的「耶路撒冷第二區」。這是希西家作王僅 6 年,不單背叛亞述,復興國家宗教,當前急務是要趕緊擴充城牆(代下32:5; 尼 3:8),修築引水道(即大衛城的希西家引水道),保護當時國民,預備亞述進一步的侵略。


歷代志下32章記,當希西家見西拿基立要來攻打耶路撒冷,就與國群臣商議對策,包括:
  1. 塞住城外的泉源和小河(32:3-4)
  2. 修築所有拆毀的城牆(32:5a)
  3. 在城外又築一城(32:5b),這個和合本的翻譯有差誤,原文是וְלַחוּצָה הַחוֹמָה אַחֶרֶת,「在(城)外(築)另一道牆」,耶路撒冷城牆原本只圍繞著東山上的大衛城,另一道城外的牆理應圍繞西山。這樣,寬牆是這道牆的一部份。
  4. 堅固大衛城的米羅(32:5c),米羅(Millo)的位置說法不一,考古發掘似乎顯示,米羅是大衛城東坡上的梯石結構的一部份(W. Harold Mare, "Millo (Place)", in The Anchor Yale Bible Dictionary,  Vol. 4,  ed. David Noel Freedman (New York: Doubleday, 1992,  835)。梯石結構在耶布斯人的時期已存在,大衛取得錫安之後,以色列人加建和維修,到了希西家時期,相信要再一度堅固起來。
  5. 製造了許多軍器、盾牌(32:5d)


但是,以賽亞卻譴責當時的猶大國(賽 22:9-11):

9 你們看見大衛的缺口很多,就儲存下池的水。 10 你們又數點耶路撒冷的房屋,把房屋拆掉,用來堅固城牆。11 你們又在兩道城牆之間造一個水池,用來盛載舊池的水,你們卻不仰望作這事的主,也不顧念遠古以來計劃這事的神。

在發掘之中,巧妙地發現部份寬牆之下,確有當時的房屋遺跡(見圖2左下方)。可體會當時趕緊建牆的工程,迫使一些居民搬離原來的家。

主前701年,8年之後,希世家作王第14年,亞述王西拿基立向南進軍,攻取猶大一切堅固城,連猶大最後防線拉吉也失守,希西家迫於無奈將王庫,甚至聖殿的金銀都刮下來,進貢亞述王,希望可留一線生機。但是亞述卻以大軍臨城,大大辱罵耶和華(賽 36:12; 王下18:19-20)。希西家上聖殿禱告,求耶和華救國(王下19:14-19)。

之後,以賽亞發預言,耶和華會親自保護耶路撒冷(王下19:32-36)。聖經的作者清楚的信息,就是保障耶路撒冷的,不是君王,不是軍隊,更不是寬闊的城牆!

要知道寬牆的堅實,比較一下主前九世紀米吉多(Megiddo)的實心城牆,只有 6 米寬,1 公里長,(C. H. J. de Geus. 2003. Towns in Ancient Israel and in the Southern Levant, p. 20.) 


希西家在兵臨城下之際得解救,是因為他倚靠上帝,復興國家。得拯救,只在乎耶和華。

在寬牆的旁邊,詩篇 127 的說話再活現眼前:

1 如果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徒然勞苦;如果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徒然警醒。 2 你們清早起來,很晚才歇息,吃勞碌得來的飯,都是徒然;因為主必使他所愛的安睡。

有關寬牆的舊約經文:
代下 32:5 希西家發憤圖強,重建所有拆毀了的城牆,牆上築起瞭望樓,又建造一道外牆(在城外建另一道牆[2]),並且鞏固大衛城內的米羅,又製造了很多兵器和盾牌。

王下 22:14於是希勒家祭司、亞希甘、亞革博、沙番、亞撒雅去見女先知戶勒大(Huldah)…她住在耶路撒冷第二區(in Jerusalem in the Second Quarter);他們就把事情都告訴了她。

尼 3:8 再接著的一段由金匠哈海雅的兒子烏薛修築。接著這一段的是由作香料的哈拿尼雅修築。他們修葺耶路撒冷的城牆,直到寬牆(Broad Wall)。

賽 22:9-11 你們看見大衛的缺口很多,就儲存下池的水。 10 你們又數點耶路撒冷的房屋,把房屋拆掉,用來堅固城牆。11 你們又在兩道城牆之間造一個水池,用來盛載舊池的水,你們卻不仰望作這事的主,也不顧念遠古以來計劃這事的神。

賽 36:12 但將軍說:我主差派我來,只是對你和你的主說這些話嗎?不也是對那些坐在城牆上,要和你們一同吃自己的糞、喝自己的尿的人說嗎?

王下 18:19-20 拉伯沙基對他們說:你們要對希西家說:'亞述大王這樣說:你所倚賴的這種防禦算是甚麼呢? 20 你說有作戰的智謀和能力,只是嘴上空言,現在你倚賴誰才背叛我呢?

王下 19:32-36 因此,耶和華論到亞述王這樣說:他不會來到這城,不會在那裡射箭,也不會拿著盾牌向城進攻,不會築起土堆圍攻它。 33 他必循他來的路回去,他必不能來到這城,這是耶和華的宣告。 34 為了我和我僕人大衛的緣故,我必保護這城,拯救這城。35 那天晚上,耶和華的使者出去,在亞述軍營殺了十八萬五千人。早上,他們起來的時候,看哪,到處都是死屍。 36 於是亞述王西拿基立拔營離開,回去住在尼尼微。

星期三, 2月 10, 2010

約帕門(Jaffa Gate)發現拜占庭時期的東西大街

到過耶路撒冷的人,一定知道舊城的西門 Jaffa Gate (約帕門),是其中一個進出舊城的大門。

去年年底開始,一連兩年(2010-2011),約帕門之內的路面會進行重建,考古學家在此進行發掘,現在約有兩個多月時間。


學者今天(2/11/2010)證實,所發現的鋪石街道,是拜占庭時期的東西大街(Decumanus),與 1970 年代在猶太人區所發現,同時期的南北大街(Cardo)成直角。石塊類型亦與南北大街相似(見右圖)

這條東西大街的發現,進一步確認米底巴馬賽克地圖(Medeba Mosaic Map)的細節,在這個古地圖上不但有南北大街,地圖的下方(即城西)也有東西大街(見下圖)。

這個發現讓人體會到,耶路撒冷不但是考古的寶藏,現代的街道之下處處皆含古蹟,也顯出耶路撒冷豐富的文化歷史。


自第二次猶太人革命失敗之後(主後 132-135 年),羅馬王哈德良(Hadrian)將耶路撒冷改頭換面,本身富有東方色彩的耶路撒冷,驟然變成一個西方希羅色彩的城市 Aelia Capitolina,街道設計跟據希羅城市的方格模式。到了拜占庭時期(主後 324-538 年),城市的西方味道更顯露無遺,正如米底巴地圖所顯示的。

*米底巴馬賽克地圖(見下圖)是現存最古舊的聖地地圖,它是猶士丁尼王(Justinian; 主後 527-565 年)執政時在米底巴興建的拜占庭教堂的石地板。除了著名的米底巴馬賽克地圖之外,在這個地方亦發現了另外五間拜占庭教堂的遺址,都有馬賽克的裝飾,所以,米底巴又被稱為「馬賽克城」。米底巴位於現在約旦王國首都安曼(Amman)以南32公里。

**見地圖的下方紅線的東西石板大街。地圖中間貫穿左右的就是南北大街(Cardo),左方(北面)是現今大馬士甲門(Damascus G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