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月 12, 2010

耶路撒冷地理

耶路撒冷,位於猶大中部山區的分水嶺山脊 watershed ridge 東旁,其東面是猶大曠野,西面是猶大山區。

今天的耶路撒冷建造在兩山之上,西山較廣寬,東山狹窄,兩山之間為中谷所隔,東面有汲淪溪,西與南面有欣嫩谷,兩谷在城東南方相接,所以耶路撒冷三面均有山谷作天然保障,要攻城,只能從北南下著手。

雖然西山比較廣寬,容易在上定居發展,但是初期的耶路撒冷,人是先在東山定居的,直到主前第八世紀,耶路撒冷才擴展到西山。為什麼?因為東山腳有基訓泉 Gihon Spring,是這一帶唯一的長年水泉。

地形
因著耶路撒冷的地形,有史以來,城市的東端都以汲淪溪為限,西端和南端以欣嫩谷為界。若要擴充,必要往北面。欣嫩谷源自分水嶺脊,即靠近現在法國區French Square,從那裡伸張到 Jaffa 城門,往南繞過錫安山,再向東伸展與汲淪谷會合,一直成為耶路撒冷的西和南的界限。1

中谷又叫 Tyropoeon (Central),只在約瑟夫的War 5.4.1提過一次,但這名稱是變體字,約瑟夫明顯將原本地名改為近音Tyropoeon (意即 cheesemakers),使外邦讀者較易明白。2中谷將城分為東西兩山,從今天的Morasha Quarter開始,經過大馬士甲門,從北至南沿著Haggai Street (el-Wad),往東至糞門,最後在西羅亞池附近與汲淪谷連接。


隨著年日,聖殿的西牆(即哭牆)和安東尼亞堡西面都是建在中谷之中。在耶路撒冷的早期,中谷成為大衛城的西限,限制城市往西發展,到了真正需要,就有必要建橋跨谷。有史以來,都有不同的橋連接東西兩山,最近代的一條就是Wilson拱門,實際建造時間不詳,可能是主後八世紀。

最北的一個連接汲淪溪的山谷是Beth Zetha Valley (又稱 St. Anne Valley),由現今的American Colony開始,在Rockefeller博物館附近經過城牆以下,切割穆斯林區,於聖殿山東北角的山腳會合汲淪谷,加上一個切割聖殿山東北角的小谷。由所羅門到King Agrippa興建第三牆為止, Beth Zetha Valley決定了聖殿山和聖城的北界。雖然只是小谷,但它收集雨水,是城中幾個大貯水池的所在地,包括羊池Sheep’s Pools (即畢士大池)和Pool of Israel(以色列池;亞拉伯文Birket Isra’in或Isra’il)。

舊城西面是橫越谷(Transversal Valley),是唯一東西方向的山谷,橫越所有其他山谷,所以得此名。由Citadel開始,橫過中谷至西牆廣場,連同短少的Citadel Valley,橫越谷成為上城的北界。在第二聖殿時期,第一城牆First Wall建在此谷之上,同時也可能是舊約猶大國末期的北牆界線。因為西面連絡分水嶺山脊,所以是城的弱點,正因如此,希律在此角落興建三大塔樓(Hippicus, Mariamme, Phasael),以作防衛。

剛才提到的山谷,現在都不一定能清楚觀察得到,因著長年累月的建設和拆毀,某些地方已被填平,但是在床岩上不同地點的量度,加上歷史文獻的線索,仍然可以準確知道山谷的輪廓。

知道耶路撒冷的地形,讓我們進一步明白這個城市的歷史。聖殿山和上城皆得到天然的軍事保護,但是西北山、安東尼亞堡和Beth Zetha ridge卻沒有天然保障,所以城的北面是最脆弱的地方。

因此,到了中世紀時(很難再精確鑑定時間),在這些脆弱的地方,建設了護城溝,部份依然存在。例如:在Tzahal Square和Rockfeller博物館之間。約瑟夫在War 5, 4, 2提到,第三城牆包圍了Bezetha,又說安東尼亞堡和安東尼亞山脊Antonia Ridge北段之間,有一護城溝相隔3,這壕溝實在從穆斯林區、Convent of Sisters of Zion與其西面的考古發掘中被證明出來。
 

---------------------------
1 直到1860年, Mishkenot Sha’ananim在欣嫩谷的西面發展,才突破這天然界限。Dan Bahat, The Atlas of Biblical Jerusalem, Jerusalem: Carta, 1994: 42。
2 原名無法考證;有說是尼2:15所說的谷gai,但仍未有定案(Dan Bahat, The Atlas of Biblical Jerusalem, Jerusalem: Carta, 1994: 44)。
3 雖然Bezetha所指的是整個現在舊城牆以北的地方,包括所有的山脊。所以,安東尼亞東面的谷,及這谷以東仍稱為Beth Zetha。Dan Bahat, The Atlas of Biblical Jerusalem, Jerusalem: Carta, 1994: 4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