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資料
米沙石碑 Mesha Stele (或摩押石碑Moabite Stone),是摩押文的石刻碑文,材料是黑玄武岩,44”x27”,上有34行摩押文字。現存於法國羅浮宮博物館。
石碑紀念主前9世紀,摩押王米沙打敗以色列國,取回自己摩押國土而獨立的事跡。舊約列王紀下3:4記述,亞哈王死後,摩押王米沙叛變。雖然米沙石碑所記的戰爭,並非是列王紀下3章的那一場,但是石碑上提到聖經中的人與事:亞哈的父親暗利,其中所指的暗利之子應該是亞哈,暗利王朝,以色列,大衛王朝,與一些聖經的地方(底本、米底巴等)。
米沙石碑是於1868年,在約旦的Dhiban (即舊約的底本,位於亞嫩河以北3里)被發現。但是被發現之後,即被英法兩國所關注,當地的居民以為將石碑粉碎成幾塊可以賣得更多錢,所以便將之打碎。幸好在被破碎之前,複製了一份油印紙,法國的外交官和業餘考古學家Charles Clermont-Ganneau花了不少時間,才可以追回一些碎片,根據油印紙,重整部份的石碑上的文字。
米沙石碑的貢獻
米沙石碑,對以下的課題有很大的貢獻:
1. 聖經以外有關摩押和以色列的歷史背景,特別是米沙王(王下3:4)、暗利(王上16)、大衛和以色列存在的佐證,這佐證尤其有力,因為這是外邦人所寫的。這一方面,米沙石碑與但城石碑異曲同工,都是外邦所留低的刻文,見證著以色列國的存在。
2. 聖經歷史地理方面,摩押的地理,特別是米底巴平原的策略性。
3. 米沙王的戰爭和建設,顯明近東君王的職責和位份:興建工程,維持公義。
4. 神與地的神學。米沙聲稱,摩押人被以色列人統治,是因為過往摩押神基摩氏發怒,使他們被別國欺壓,重得國土和獨立,是神的祝福,這些意念與希伯來人的相似,約旦河兩岸分享著同一神學信念。
5. 戰爭與神的關係,米沙的爭戰順從基摩氏神的吩咐。這也是希伯來人的慨念。
6. 石碑的摩押文屬於主前9世紀,與舊約希伯來文相近,包括: verb “to be” HWY/HYY、敘文過去式(narrative preterite, wayyiqtol)和其他字眼(如「造」‘SY、「金」ZHB、關係代名詞 ‘aser等)。比較兩岸的語言,希伯來文更像約旦河東的語文,從方言地理dialect geography的角度來看,指示出以色列人是源自約旦河東地帶,否定了懷疑聖經的理論,說以色列人來自海岸平原一帶的人。至於希伯來文帶有腓尼基文Phoenician的色彩,是以色列人入進迦南之後,在腓尼基語言和文化影響之下才出現。這樣,摩押石碑能夠回答那些質疑以色列人從約旦河東入主迦南的記載,見Rainey 2007
7. 這些約旦河東的語言特色,不單出現於希伯來文和摩押文,也出現於亞蘭文(包括但城石碑的亞蘭文)
參考資料
Lemaire, André. 1994. ““House of David” Restored in Moabite Inscription.” 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 May/Jun.
Horn, Siegfried H. “Why the Moabite Stone Was Blown to Pieces.” 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 May/Jun 1986, 50-59, 61.
Rainey, Anson F. 2007. “Redefining Hebrew – a Transjordanian Language,” Maarav 14.2: 67-81.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