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8月 28, 2012

以色列實地考察後隨想

剛剛從以色列回來,這次帶領一小隊弟兄姊妹到以色列考察,跟以往的經歷一樣,得著很多。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要去以色列?當中要花的時間和精力不少,去以色列有什麼好處?可以安坐在家中,安然的讀聖經便可,為何要辛辛苦苦的跑到聖地,行程異常緊密,汗流浹背的趕去不同的地點聽講解,在實地翻翻聖經才可以明白聖經嗎?

我的看法是,如果你是認真讀聖經的人,去以色列實地考察一下是必要的。當然,聖經的基本內容很易掌握,未踏足過聖地也可以明白其中信息。但是你只要問一問到過聖地的人,他們都會一致回答,親眼看過,實際走過聖地之後,現在讀起聖經來,更津津樂道。以前對聖經的了解好像黑白的平面一樣,到過聖地一趟,現在眼前的聖經驟然變成彩色和立體。

當然,單單到聖地是不足夠的,還要加上實地和具內容的講解。聽過一位曾到過聖地的朋友回來分享,他只指指相片說:「這裡是耶穌到過的地方,那塊石頭是耶穌觸摸過的。。。」我聽了分享之後,感覺是浪費了大好時機,大慨他跟了當地的「神棍」導遊罷,怪不得許多人都認為去以色列是浪費時間和金錢的了(當然,我也認識一些好導遊)。

帶領過多次聖地行,我總認為自己帶一小隊團員是最有效的。第一,時間和行程的編排,可有相當彈性;第二,到了不同的景點,講解上可以集中於歷史、考古、地理、背景等之間的關係。讓團友對聖經更有得著,完結旅程之後,仍可以回味無窮,以後對聖經的了解更深。

說回去聖地的必須,神在聖經的啟示是發生在真正的時空之內的,所以,現代讀經者因為缺乏了聖經的背景和地理,較難了解當中的信息。站在橄欖山眺望古城耶路撒冷時,便更容易掌握福音書的許多情節,例如:耶穌為耶路撒冷而哭泣,耶穌榮進耶路撒冷的情景等。橄欖山是耶路撒冷的出入口,明白這一地理關係,更能掌握耶穌在客西馬尼園所受的試探。


橄欖山眺望耶路撒冷一景
(2012年8月)



橄欖山眺望耶路撒冷一景
(2012年8月)


站在大衛城上,才可親身體會詩篇125 :「1 倚靠耶和華的人好像錫安山,永不動搖。2眾山怎樣圍繞耶路撒冷,耶和華也照樣圍繞他的百姓,從今時直到永遠。」

到了加利利湖,了解加利利是當時國際通道的中心,便知道耶穌選擇迦百農作為傳道基地的實際原因,也更體會到大使命的本質。

踏足過位於猶大山地西面的以拉谷,明白這個山谷距離耶路撒冷和希伯崙只有一天步行的路程,而以拉谷的位置正於猶大山地和非利士地之間的緩衝區,兩方兵家必爭之谷,便更深體會大衛和哥利亞一戰的重要性(撒母耳記上17章)。



於Arbel Cliff上眺望加利利海西北湖岸
(2012年8月)

故此,所有聖經的導本,不單加上歷史背景,也加插地圖,讓讀者留心經文中的地方。

聖經信仰與時空
聖經信仰獨特之處,就是其信息和內容都建基在一些於真實時空發生的事件之上。經文記載的事件,大多數都預設了相當的歷史和背景,考古學就是打開這些背景的主要鑰匙。

舊約學者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的說法非常獨到,他說:「在舊約當中,從沒有「無時間的空間」,也沒有「無空間的時間」,只有「蘊藏故事的地方」(storied place),也就是說,一個地方之所以含意義,是因為發生在那裡的歷史。」(Walter Brueggemann. 2002. Land, Revised Edition. Overtures to Biblical Theology. Minneapolis, MN: Augsburg Fortress, 198)。

布魯格曼補充,有些故事之所以具有神聖權威,全因它們是腳踏實地的事跡。這意味著,聖經信仰不能僅被看為是一個對實地漠不關心的歷史運動,可以發生任何一個場境之中。不,聖經信仰和其意義,是無可否認地確立在這塊小小的以色列地上。

即使新約有明顯的「屬靈化」(spiritualizing)傾向,也逃脫不了這個以實地為本的源頭。一直以來基督教傳統亦將故事定位在伯利恆、拿撒勒、耶路撒冷和加利利等實地當中(Brueggemann 2002: 198)。

這樣看來,「地」在釋經上佔十分重要的地位。說到聖經信仰與地之間的密切關係,並非一些虛無縹緲的空談。正因聖經信仰是實地的信仰,與實際時空悉悉相關,信仰才可以回應現代人「無地/無家」(landless/homeless)的困境。如布魯格曼所說:「地若不是聖經信仰的唯一中心主題,也是其中心主題之一」(Brueggemann 2002: 3)

凡找緊此地的人,最終會失去土地,正如舊約以色列人被擄喪失家園的經歷;但是凡冒險在今世寄居作客旅的人,最終會得著新天地的應許。這也是耶穌的典範,他被釘在十字架上,無地也無家,但卻在第三天死裡復活,得到真正的地和家。

耶穌在登山寶訓之中,提到天國子民的特質,也說「5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馬太福音5章)。 正如希伯來書11章所言:「13 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14 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15 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16 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稱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