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以賽亞」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以賽亞」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四, 3月 23, 2023

受苦僕人,代替者,以賽亞書53章

 受苦節臨近,又到反省耶穌被釘十架和復活的事跡。受苦節常用的聖經經文之一是以賽亞書 53 章(52:13-53:12),所謂受苦僕人之歌。以賽亞書的第二部分 (40-66) 是寫給流亡巴比倫的猶太人的。他們因罪而亡國被流放到異地。但是這首受苦僕人之歌提到,受苦僕人會代替罪和刑法,這樣人便可得著赦免和平安。

代替的概念也可在古近東的文獻找到,特別是新亞述文獻中提過代替國王的儀式(substitute king ritual)。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傳統之中,代替國王儀式會在新年的正月舉行。國王會先被剝奪了王冠和王服等,使他不再有王的形象,這樣他暫時不是國王,便成了代替者。祭司便會打代替者的臉頰,直到他流下眼淚。凶險自然被解除。之後,他便再穿上王服,帶上王冠,再成為國王。

其他近東文本談到一些凶兆會臨到在位的國王。王為免遭厄運,王會暫時退位,另立一位代替者暫時登基作王。這位代替國王會誦讀不祥之兆,使凶惡落在他身上。儀式結束時,代替國王會被處死,一切凶惡便被解除。最後,真正的國王重新登基。


代替者可稱為"替死鬼"(廣東話) ,代替國王儀式的目的是讓代替者承擔邪惡或詛咒,使國王平安,國家太平。在近東的神觀當中,許多時眾神和其行為是不可預測的,代替國王儀式便是讓眾神做他們想做的事。儀式不是為了愚弄眾神,而是為了給眾神一個的代替的犧牲品,讓他們的意圖得逞。最後的結果就是保障國王的本人。

這不是說以賽亞書 53 章是另一個代替國王儀式的經文。但從以上的背景可知,以賽亞書 53 章運用一些近東已熟知的主題,表達其神學信息。近東代替國王儀式與以賽亞書 53 章有異曲同工之妙。顯然,以賽亞書53章的受苦僕人並不是來承擔厄運或凶兆,而是人的罪及其後果。他也不是國王,沒有佳形美容的弱者。另外,經文說明,差遣受苦僕人來背負罪與罰的,不是人,也不是人為的宗教儀式,而是上帝自己。

古今中外,人都想尋找某方法來解除罪惡及其後果。以賽亞書53章的受苦僕人,是神的真正代罪羔羊。神以無罪的成為有罪,成就真正的赦免和平安。

耶穌基督就是神的羔羊,承擔我們的罪與罰,以慈愛和恩典,實現救贖。


近東代替國王的研究,可參考:Walton, John H. 2003. “The Imagery of the Substitute King Ritual in Isaiah’s Fourth Servant Song.”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122 (4): 734–43.

星期五, 2月 23, 2018

以賽亞泥印章?



希伯來大學考古學家瑪沙爾(Eliat Mazar)在最近的《聖經考古學評論》發表了一篇文章,詳述在耶路撒冷俄斐勒出土的一塊泥印章(seal impression)[1]。

俄斐勒(Ophel)原文有「突出」之意,特指耶路撒冷城牆東南,聖殿與大衛城之間突出的一角,有時譯作「山岡」。俄斐勒明顯是舊約耶路撒冷城的戰略位置,在不同時期被堅固和修建(代下 27:3; 33:14;尼 3:26-27; 11:21;王下 5:24;賽 32:14;彌 4:8)。泥印章是古代用作封上文件。留意以賽亞書 8:16 也有形容封上文件的動作:「你要捲起律法書,在我門徒中間封住訓誨。」



橄欖山東眺耶路撒冷,箭咀指俄斐勒位置
右面為聖殿山所在;左方為大衛城

在這個有 2,700 年歷史的泥印章上所刻銘的圖文共有上、中、下三部份。
上部已是殘缺,但仍可認出小鹿的後腿和尾巴[2]。中部刻有古希伯來名字 lyesha'yah[u],即「[屬於]以賽亞」([belonging]"to Isaiah")。下部份有古希伯來字母 nvy[?],左下方已殘缺,可能是空白,也有可能是另一字母的位置,例如:aleph。如是空白,nvy 可以是父親名字,這是按照多個其他泥印章銘文的格式而推斷出來的。如殘缺地方是一字母 aleph,便成 nvy' ,即是「先知」。

以賽亞泥印章
來源:Ouria Tadmor/Eilat Mazar

整個泥印章銘文,可作「屬於以賽亞 nvy[?][之子]」("Belonging to Isaiah [son of] nvy")或者「屬於以賽亞先知」("Belonging to Isaiah [the] prophet)。學者對殘缺部份作不同估計,未能確定。所以,這泥印章可稱為「以賽亞泥印章」("Isaiah bulla"),無論這是否舊約先知以賽亞本人。[2]

「以賽亞印章」是 2009 年耶路撒冷東南俄斐勒考古工程出土的 34 個泥印章之一,大部份銘文均是古希伯來名字。其中為人著目的泥印章,就是 2015 年 2 月發表的「希西家泥印章」("Hezekiah bulla") [3]。

銘文:屬於希西家,亞哈斯[之子],猶大王
לחזקיהו [בן] אחז מלך יהדה
Belonging to Hezekiah [son of] Ahaz king of Judah [3]

所有泥印章都出自俄斐勒屬鐵器時代的幾段土層,是第一聖殿時期的王室城樓建築的一部份,考古學者稱這城樓建築為「王室御廚樓」(Building of the Royal Bakers),因為在這裡出土了不少巨型陶缸(pithos)。有趣的是,「希西家泥印章」和「以賽亞泥印章」出土位置,彼此不夠 3 米 (10 英尺)的距離。

俄斐勒(Ophel)
第一聖殿時期的王室建築南面
所羅門城牆一部份,印章出土的地點 [4]


俄斐勒(Ophel)
第一聖殿時期的王室建築和城門北面 [4]


俄斐勒(Ophel)巨型陶缸(pithos),用作盛油和酒
「王室御廚樓」(Building of the Royal Bakers)一角

舊約聖經當中,以賽亞是猶大王宮成員之一,有如今天的總統內閣一員(王下 19-20;賽 37-39),與幾代君王,關係甚為緊密,尤其是希西家王(公元前 727–698 年作猶大王)。以賽亞書 1:1 「當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希西家作猶大王的時候,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得默示,論到猶大和耶路撒冷。」

如果這個泥印章真的屬於舊約先知以賽亞,它可能曾用來封上以賽亞書的經卷。無論如何,雖然先知以賽亞是王室成員之一,但他對君王與其施政,毫不客氣,代表耶和華說話;不像舊約中常見的假先知,為了糊口,便討好君王 (諷刺的是,以賽亞泥印章發現地點,正是在王室御廚樓附近!)。

考古學者對以賽亞泥印章銘文的解閱仍有待學術討論,但這個發現實在非常寶貴。

參考資料:
[1] Mazar, Eilat. “Is This the Prophet Isaiah’s Signature?” 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 44, no. 2 (2018): 64–73, 92.

[2] Tallay Ornan, “The Beloved Neehevet, and Other Does: Reflections on the Motif of Grazing or Browsing Wild Horned Animals,” in Israel Finkelstein, Christian Robin, and Thomas Römer, eds., Alphabets, Texts and Artifacts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Studies Presented to Benjamin Sass (Paris: Van Dieren, 2016), pp. 279–302.

[2] 其他推斷亦有可能,nvy 可指地名挪伯 (Nob),是舊約祭司居住的城鎮 (撒上 21:1; 22:11, 19; 尼 11:32; 賽 10:32)。但是沒有一個出土泥印章有「名字 + 地名」的格式。另一個引起廣泛討論的地方,乃是 nvy[?] 之前沒有冠詞 h,有學者認為冠詞 h 可以出現在第二行最後殘缺之端,也有人指出,希伯來聖經的先知(nvy')、文士(spr)或祭司的(khn)銜稱,冠詞是可有可無。中肯意見,參考 Christopher Rollston, "The Putative Bulla of Isaiah the Prophet: Not so Fast," Rollston Epigraphy, Feb 22, 2018.

[3] Impression of King Hezekiah’s Royal Seal Discovered in Ophel Excavations South of Temple Mount in Jerusalem.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Feb 12, 2015. Eliat Mazar. 2015. "A Seal Impression of King Hezekiah from the Ophel Excavations," in The Ophel Excavations to the South of the Temple Mount 2009-2013. Jerusalem: Shoham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2015, pp. 629-640. 俄斐勒出土的希伯來泥印章會在今年 2018 年出版。

[4] 見拙文:耶路撒冷所羅門城牆,發掘結果進一步發表,默想所羅門的人生。2011 年 9 月 2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