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近東」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近東」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四, 2月 14, 2013

以古埃及情歌讀雅歌

這星期是情人佳節,講講愛情最合宜。舊約聖經之中,刻劃愛情和性愛最淋漓盡致的,莫過於雅歌。雅歌其實是愛情詩歌選集,是「歌中之雅歌」(雅歌1:1),表達男女之間愛情的精髓。霍斯(Michael Fox)說:雅歌中的愛情是「沒有意識到墮落的愛情」("a love unconscious of any Fall") (Fox 1985: xxv)。

古埃及情歌

可與雅歌雙題並論的近東文學,便是古埃及的愛情詩歌,這些主要的古埃及愛情詩歌,出自不同古蒲草紙,主要文本包括:
  1. 蒲草紙哈里斯500 (Papyrus Harris 500),屬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時期 
  2. 開羅愛歌(Cairo Love Songs),屬古埃及第十九或廿王朝
  3. 都靈愛歌(Turin Love Song),屬古埃及第廿王朝
  4. 蒲草紙契斯特貝蒂 I (Papyrus Chester Beatty I),屬古埃及第廿王朝

這些文本所屬時期都是古埃及新王國的蘭塞時期,即十九至廿王朝(即主前1295-1069年)。霍斯把這些文本集合、編碼和翻譯(Fox 1985)。古埃及的情歌和雅歌所關注的課題,都是人間的性與愛,但是古埃及情歌文獻之所以重要,是因這是古近東留下來唯一的情歌(Fox 1985: xxii)。我嘗試將某些古埃及情歌,以中文意譯出來。 


蒲草紙哈里斯500,B14,女:

A 鴿子聲音叫著說:
「天已破曉,
你打算何時回家?」
B 鳥兒呀!靜默!
你們在取笑(?)我。
我在他(愛人)的臥室,尋到我愛人(兄),
我心極其快慰。
C 我倆彼此誓言:
「我永不離開你。
我手牽著你手,
我在漫步,
我你一起,
(於)每處愉快之境.」
D 他看我為女子中最美的,
也不傷我心。

開羅愛歌,21B,男:

A 假如我是洗衣工人,
(洗刷)我妹子的麻衣
即使只有一個月!
B 我必會得力,
抓著(她的)衣裳,
就是觸摸她身(的衣裳)。
C 因我洗去膏油,
就是她頭巾上的(膏油)
然後擦我身
就是用她身上脫下的衣裳(擦我身),
她...
D 哦,我必歡喜快樂,
體力充沛!

蒲草紙契斯特貝蒂 I,31,男:

A 我的妹子何等孤單,因沒有女子像她;
她比其他女子更美。
B 看啊!她像天狼星[1]上升,
正在好年頭之始:
發出星光,甚為寶貴,肌膚雪白,
她可愛雙眼凝視著。
C 她說話時,嘴唇甜美:
卻不多言。
頸項長長,雙乳雪白,
秀髮如真的青金石。
D 她的臂彎,比黃金更貴,
她指頭像蓮花,
臀豐滿,腰纖細,
美腿帶著她的豔麗。
她在美中步履姗姗,
她以懷抱俘虜我心,

這些古埃及情歌有幾點特色:

  1. 詩歌內容大體上是「俗氣」(secular),絕少提及神明和宗教等事;
  2. 詩歌刻劃男女之間傾慕之情,如詩如畫,甚至用詞和意景可以十分露骨;
  3. 詩歌會分男女聲,彼此對唱

以古埃及情歌解讀雅歌


讀完古埃及的情歌,再讀雅歌,便知道描述愛情的手法和意景,十分相似,例如:

雅歌 4:1 我的佳偶,你甚美麗!
你甚美麗!你的眼在帕子內好像鴿子眼。
你的頭髮如同山羊群臥在基列山旁...
4:5 你的兩乳好像百合花中吃草的一對小鹿,
就是母鹿雙生的。
4:6 我要往沒藥山和乳香岡去,
直等到天起涼風、日影飛去的時候回來。
4:7 我的佳偶,你全然美麗,毫無瑕疵!

再者,有時近東的背景,亦可以有助了解經文的細節。例如,雅歌1:9當中,男稱讚女說:「我的佳偶,我將你比法老車上套的駿馬。」駿馬,原文是雌馬或母馬,這節應翻譯成:「我的佳偶,我將你比作法老眾馬車之中的一匹雌馬

為什麼將愛人形容為戰場上法老眾馬車之中的雌馬?原來背後有個故事,話說在埃及的新王國時代
,位於現在敘利亞米坦尼帝國(Mitanni)勢力大,帶領迦南地的眾王反叛埃及。在主前1457年,圖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北伐迦南地攻打米吉多,率領迦南人背叛埃及的加底斯王子放出一隻雌馬,奔馳進入法老戰車中的雄馬之中(拉動戰車的當然是雄馬[2]),意圖使一眾雄馬追趕那隻雌馬,使戰車陣腳大亂。在千鈞一髮之際,埃及士兵亞曼立克(Amenemheb)下戰車拔劍將雌馬殺死,使軍馬不致亂成一團!(Pope 1970: 59)[3]


米吉多
(Wikimedia Commons)

(埃及南面的阿布辛貝神廟,
蘭塞二世在主前1274年攻打加底斯戰圖,
英勇法老,駕駛戰車,闖入敵方戰陣)

男說:愛人像雌馬,令男人神魂顛倒,顯出心中的愛人可有一笑傾城之威力!事實上,雅歌的重點之一,正是愛情的威力,到了8:7「因為愛情如死之堅強,嫉恨如陰間之殘忍,所發的電光,是火焰的電光,是耶和華的烈焰。愛情,眾水不能息滅,大水也不能淹沒,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財寶要換愛情,就全被藐視」。


世間上什麼可換取愛情?正因愛情有如此威力,雅歌當中常出現的短副歌,顯出作者的用意:「耶路撒冷的眾女子阿!我囑咐你們,不要驚動,不要叫醒我所親愛的,等他自己情願」(2:7; 3:5; 5:8; 8:4; Sparks 2008: 284-286)。不論短副歌的文學作用是什麼,主要含意都不太含糊,作者有如智者一樣,對愛情初哥或沒有經驗的以色列女子說話,叫她們知道愛情雖然美麗,吸引力大,但殺傷力也大,請小心處理(Longman 2001: 155-156),情願耐心凡等待,不要驚動它(Sparks 2008: 289)。


除了講「我愛你」之外,可以對愛人說:「我的佳偶,你好比法老戰車之間的雌馬」(雅歌1:9)!

備註:

[1] 天狼星,Sothis/Sirius,出現的時間正是尼羅河上漲,帶來大地生機之時。
[2] Yigael Yadin. 1963. The Art of Warfare in Bible LandsNew York, Toronto, London.
[3] 此事記錄於亞曼立克的墓穴之中,見James H. Breasted, Ancient Records of Egypt, Vol. II (Chicago, 1906), par. 589, p. 233:「加底斯王子在陣前派出一匹雌馬,使牠闖入軍隊之中。我下車追趕牠,用我的劍,剖開牠的肚腹;切斷了牠的尾巴,將它交在王面前;(眾軍為此)感恩神明!神明賜我快樂,快樂充滿我身,又有歡呼,神明賦予我四肢。」

參考資料

  • Fox, Michael V. 1985. The Song of Songs: Ancient Egyptian Love Songs. Madison, WI: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Longman, Tremper. 2001. Song of Songs. NICOT.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 Marvin H. Pope. 1970. "A Mare in Pharaoh's Chariotry,"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No. 200, Anniversary Issue in Honor of William F. Albright, Dec., pp. 56-61.
  • Sparks, Kenton L. 2008. “The Song of Songs: Wisdom for Young Jewish Women.”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70:277-299.

星期五, 2月 12, 2010

近東、中東、遠東 Near East, Middle East, Far East

當我們聽到「近東,中東,遠東」等字時,第一個問題就是「誰人眼中的東方?」


十九世紀未前在十九世紀未前,在西方國家的眼中,只得「東方」問題,從歐洲國家看,「東方」是由奧托曼帝國開始以東之地,當時歐洲的外交問題,只有所謂「東方問題」。




十九世紀未後
但是自1890年代開始,因為歐洲強國意識到在「東方」有兩個重要政治問題:
1. 1894-95年爆發中日甲午戰爭,引起西方大國關注亞洲政權問題
2. 同時亞美尼亞大屠殺 Armenian massacres (1894-1896; 1915-1917)加上 Cretan 和 Macedonian 問題帶來奧托曼帝國的衰微。

於是,「東方」意義開始改變,歐洲國家醒覺到「東方問題」有兩個:一「近」一「遠」。到了1896年,「近東」已成普遍字眼。
 






 

廿世紀初
於 1902年,一位認識中東一帶的英國考古學家兼探險者D. G. Hogarth,寫了一本劃時代的地理書,名為 “The Nearer East” 「較近之東」,他說:「較近之東Nearer East是一個時尚的字眼,就是我們的祖父們簡單叫『東方』一帶。」Hogarth 仔細劃出「近東」之地理範圍:阿爾巴尼亞 Albania,黑山 Montenegro,塞爾維亞南部 Southern Serbia 和保加利亞 Bulgaria,希臘 Greece,埃及 Egypt,奧斯曼帝國 Ottoman Empire 的亞洲土地,包含整個阿拉伯半島 Arabian Peninsula,和三分之二的伊朗 Iran,裡海 Caspian Sea 至印度洋中間之沙漠和山區。雖然並非每個學者都和議,但是大體上這一帶就是「近東」。

同年,美國海軍上將Captain Alfred Thayer Mahan(1840-1914)寫了一本名書叫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談論在17-18世紀美國和英國的戰爭中海軍的重要性,他看見德國和蘇共同盟會帶來危機。於1902年,他在National Review的一文 “波斯灣與國際關係” "The Persian Gulf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首次使用「中東」這個字,[1]認定英國必須注意「中東」,即在印度和波斯灣地區駐兵,「中東」一字便產生。




之後兩個月,10月14日,時代雜誌發表一系列以「中東問題」“The Middle Eastern Question”作標題的文章,其中一位作者Chirol使用:
1. 「遠東」指中國和東亞一帶
2. 「近東」指希臘和土耳其
3. 「中東」指印度、波斯、波斯灣、伊拉克、亞拉伯東岸、亞富汗和西藏一帶。

可見「近東,中東,遠東」都是歐洲(尤其英國)外交思想的投射。」[2]
無論如何,東方便成了三部份,近東的中心是土耳其,中東中心是印度,遠東中心是中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1912-13年爆發的Balkan Wars將土耳其人從歐洲的土地趕出,歐洲強國在所謂的近東和中東地帶建立殖民地:
1. 法國佔領敘利亞和黎巴嫩
2. 英國巴勒斯坦。在英國的思想當中,因為巴勒斯坦是接壤印度之地,所以中東就包括了巴勒斯坦。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特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中東的定義變得更寬鬆,包括了以往的中東和近東,泛指土耳其與伊朗之間地帶,包括埃及和沙地亞拉伯等回教國家。[3]



雖然如此,「近東」仍然被考古學和歷史學家所應用。一般而言,中東是用於研究現代時期的學科,如Middle Eastern Studies,近東是古代的研究之中,如「近東考古學」Near Eastern Archaeology。

----------
[1] Adelson, Roger. London and the Invention of the Middle East: Money, Power, and War, 1902-1922.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0-300-06094-7 p. 22-23.

[2] Roderic H. Davison. 1960. “Where Is the Middle East?” Foreign Affairs, Vol. 38, No. 4 (Jul., 1960), pp. 668.

[3] Davison 1960: 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