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8月 25, 2011

耶路撒冷舊城城門-錫安門 Zion Gate


錫安門(6)位於亞美尼亞區以南,城開向現在的錫安山:


錫安山上有最後晚餐樓房(Upper Room),紀念主耶穌與門徒吃最後晚餐的地方。錫安門的亞拉伯名稱是Bab Nabi Daud,意思是「先知大衛之門」,因為後期傳說將大衛之墓與錫安山拉上關係,大衛墓位於晚餐樓房之下。這兩個地點都沒有堅實的跟據,因為聖經的錫安山是今天的大衛城和聖殿山的東山,不知什麼原因,後期到了第一世紀,錫安山的位置被移到西山之上。


錫安門的牆上留下許多彈孔,是1948年獨立戰爭之中,以軍從這城門進軍猶太人區時,與約旦軍火併留下的痕跡,最後猶太人區仍失守,猶太人被迫疏散。約旦佔據舊城期間(1948-1967),錫安門被關閉:


進入城牆之後,錫安門的背部:


2 則留言:

匿名 說...

主內的陳牧師:

這星期嘗試並排四卷福音書研讀預言彼得三次不認主,發覺有幾個記載上差異之處,並想向您請教:
[1]只獨有馬可記載上出現雞叫兩遍以先,彼得三次不認主,其餘三卷是雞叫以先,其後嘗試再看一看釋經書,主要見解認為是雞叫第二遍的時段,而馬可透過彼得得著更清晰和深刻的資料來源,您的看法如何?
[2]但當再一步比較,馬太與馬可記載耶穌預言彼得三次不認主,時間和地點指明是晚餐唱詩後,步往敢欖山(Mount Olive),然而路加與約翰卻記載到是最後晚餐之內耶穌所說的預言,這一明顯在時間和地點上的差異,有當怎樣調和?是否四位作者出現兩個口頭的資料來源?按己見,彼得、馬太與約翰皆是在場的人,皆屬可靠的人證,為何四福音在此處之差異,使受難時序上出現了出入?何以當時在世的第一代使徒,本應能彼此提出較一致的版本,因在場的十一個使徒,皆是第一代主的見証人,卻容讓這差異出現?
故此,面對四福音記載的差異,應以怎樣的進路作了疏理?不知您看法如何?
[3]最後在耶路撒冷舊城內的upper room的據點,憑甚麼考古的資料可推斷這便是昔日最後晚餐之處?還是這只是相傳下來的看法?

主恩常在!

阿敦謹上

Mark Chan 說...

阿敦你好, 對不起, 沒有留意你的留言, 遲了回覆.
[1]馬可的雞叫兩遍, 與其他不同, 我想不是什麼問題, 也不是矛盾, 只要其他福音書不是說, 雞只會叫一遍或兩遍便可. 再者, 福音合參之下, 不同作者記述細節亦有選擇性, 有些事提到, 有些不提, 這不是問題, 因為任何寫作也有一定的選擇性. 有學者認為「雞叫兩遍之前」是時間慣用語, 指「大清早」, 是泛指一段清早的時間, 有點像今天我們說, 「日出時候」到達山頂,不是指清早5:02的準確報時. 畢竟, 我們不能相信當天凌晨或大清早, 耶路撒冷的公雞只叫兩次. 平日清早之後, 很多公雞都會叫.

無論怎樣, 馬可加多一次雞叫, 會是敘記手法,使情節更緊湊, 更戲劇化(這也是馬可緊湊手法). 而其他福音書的記載則平鋪直敘.

[2] 如以上說, 我認為福音書作者所關注的, 不是寫出一個包括所有大小事件的時間表, 這可以現代人所關心的, 按著時序, 一分一秒地寫出一切細節. 畢竟, 「好」的作品必有選擇性, 不是什麼都記. 各福音書作者都有個別的寫作目的, 這些不目的不會彼此矛盾, 只是神學重點不同. 所以, 現代讀者盡可將四福音合參, 寫出一個仔細的時間表, 但是這都不是各福音書作者的原來寫作目的.

[3] 耶路撒冷的上樓房upper room是沒有堅實的考古根據, 只是十分後期之傳說.

希望愚見有點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