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約帕門」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約帕門」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二, 11月 19, 2013

駱駝穿過針眼,耶路撒冷的「針眼門」

前幾天跟一位從中國來的弟兄聊天,談話當中他提到他很喜歡聽一位中國老牧師講道,因為這位老牧者的講章使用許多生動的例子和比喻,深入淺出,教人很容易明白聖經的道理。這位弟兄提到一段熟識的經文馬太福音19:24,耶穌講到富翁進入天國是很難的事,這裡耶穌說:「24我又告訴你們,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上帝的國還容易呢!」(參馬可福音10:24-25; 路加福音18:24-25)

常見的解法

弟兄所尊敬的老牧師這樣解釋經文:從前古代的耶路撒冷城,日落西山之後,城門便會關上,人要進城,便要靠城門旁的側門出入,這側門細小,只有一個人的身位,而這道側門的名稱,就是「針眼門」。

可以想像,財主晚上來到城門,要進城的話,只能自己進去,不要說背後的駱駝不能進入「針眼門」,駱駝背上大大小小的財物,更沒有可能進城了。所以,要麼就放棄財物,身無一物的自己進城,要麼就留在城外,哀哭切齒。耶穌所講的,甚有道理。



巴勒斯坦地的駱駝

這種的解經講法也有第二個版本,就是說,這道側門大小有一隻駱駝的身位,財主自己進去當然沒有問題,但隨後的駱駝背著許多財物,要通過「針眼門」,就要先將駱駝上的財物捨下,才能進城。


第三個版本提出,駱駝要進較小的「針眼門」,必要先屈膝,放棄背上的包子,才能進入門口走進城裡去。屬靈教訓明顯非常,要進天國麼?財主必要謙卑下來,那麼因為財主都是貴顯之人,怎可能屈膝謙卑?財主進天國,何奇難!


無論哪一個版本,這類解法常常出現於教會講台,耶穌說財主進天國很不容易,難在財主不願放棄背著的明貴財物!比喻生動非常,叫我面前的小弟兄,十分佩服。



古代紡織用的針
Wikimedia Commons

但是仔細想想,無論是那一個版本,這種解法也產生實際的問題。沒錯,財主要脫下背著的財物才能通過「針眼門」,但是實際上要進「針眼門」並不困難,財主只要先脫下背包,將背包拖在後面便可,最終是不需要放棄心愛的財物,只不過用其他方法進城罷了。

即使你使用第二個版本也好,「針眼門」有駱駝的身位大,亦引起同一個實際問題,財主只要將駱駝背上的財物拿下,駱駝先進去,之後才把大大小小的財物分開拖進城去,最後無需放棄心愛的財寶,要進城可能有點麻煩,但不是沒可能,人能所能也。難道拉比耶穌,沒有考慮到比喻中這麼明顯的漏洞?


再者,門徒聽了耶穌的比喻之後,竟然看不見漏洞,還希奇得很,說:「這樣誰能得救呢?」(19:25),接著,耶穌又看著門徒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上帝凡事都能」(19:26)。明明進入「針眼門」只是方便與否,不是沒有可能,為什麼門徒與耶穌之間的對話,強調著可能性的意味?故此,老牧師說法雖然生動,卻與上下文發生矛盾。


幾份後期拜占庭時代的抄本,將「駱駝」(χάμηλος) 一字改成「繩索」或「船隻用的粗」(χάμιλος),兩字發音相近,此舉表示當時的文士希望增加經文的可能性,改成粗穿針眼。但是,「駱駝」是原本的用詞[1]。

針眼門
到底「針眼門」的解法出自何處?解經家追溯其源頭,得到不同答案,出自主後九到十五世紀之間。無論如何,這種解法歷史悠久,並非近代十九世紀才出現的現代產品[2]。

更重要的是,「駱駝進不了針眼門」的講法,假設了耶路撒冷城的城門有一道小側門,名為「針眼門」,或者古代城門的設計是有一道小側門的。這個假設沒有任何根據,考古學家在古城發掘時,的確發現古城門,城門有大也有小的,但問題是,沒有發現一些古代城門,設有另一道小側門,枉論耶路撒冷城門有「針眼門」。


但城門,青銅時代後期(Middle Bronze Age)
巴勒斯坦地最古舊的拱門城門之一
約主前1800年,用泥磚建造


奧土曼時代約帕門(Jaffa Gate)

古代的文獻之中,也沒有提過這種「針眼門」的建設。第一世紀猶太歷史家約瑟夫,詳細描述當時的耶路撒冷城牆和城門時,也沒有提過城門有一道細小的「針眼門」(《猶太戰爭》[Wars of the Jews] 第四章)。所以,「針眼門」的說法,根本沒有考古和背景的支持,
壞鬼釋經的一種。

耶穌為什麼在比喻當中,對比駱駝和針眼?答案很簡單,因為當時巴勒斯坦地最大的動物就是駱駝,而人肉眼看到最小的洞孔,就是家居所見的針眼,最大的動物怎能穿過最小的洞孔?耶穌的聽眾必能立刻聽出他的幽默。





主後600年成典的猶太人巴比倫他勒目(Babylonian Talmud)之中也有類似誇飾手法,拉比說:「你可知道,人不會在夢中遇見[不可能的事物],無論是金棗樹或大象穿過針眼」(b. Ber. 55b; b. Mes. 38b)[3]。 拉比的比喻用大象過針眼,說明這是人間上不可能的事,因為巴比倫和米索不大米亞,最大的動物是大象。

耶穌使用
誇飾法(hyperbole),將最大對比最小,滑稽地道出財主進天國是人間不可能發生的事,只有在神才有可能。

備註:

[1] Bruce Manning Metzger, United Bible Societies, A Textual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Second Edition a Companion Volume to the United Bible Societies’ Greek New Testament (4th Rev. Ed.) (London; New York: United Bible Societies, 1994), 40.

[2] R. T. France, The Gospel of Matthew,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MI: Wm. B. Eerdmans Publication Co., 2007), 738n35.

[3] Jacob Neusner, The Babylonian Talmud: A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vol. 1 (Peabody, MA: Hendrickson Publishers, 2011), 374. 耶穌在馬太福音23:24也作大小的對比:你們這瞎眼領路的,蠓蟲你們就濾出來,駱駝你們倒吞下去。

星期四, 8月 25, 2011

耶路撒冷舊城城門-金門 Golden Gate

城牆東面的金門(G),為現存的城門最古舊,也是最華美的城門:


金門興建的時間估計最早是主後7世紀,即早期伊斯蘭時代(638-1099)。金門設有兩扇門,後期的亞拉伯傳統,稱北(右)拱門為「悔改之門」(Gate of Repentance),南(左)拱門為「憐憫之門」(Gate of Mercy):


金門原是耶路撒冷城牆東門的基督徒名稱,這個名稱可能是從新約的「美門」而來(使徒行傳3:2, 10)。新約希臘文抄本的「美」字是oraia,到第4世紀,耶柔米將新約翻譯成拉丁文時,他選擇取其音,不取其意,使用了拉丁字aurea (意謂「金」),而不用pulcher (意即「美」)等字。所以,拉丁武加大譯本作「金門」。

這並不代表使徒行傳3章「生來瘸腿」的人乞討的「美門」就是今日「金門」的地方,當時的「美門」位於聖殿院宇之中,是聖殿的「婦女院」和「外邦人院」之間的門。約瑟夫此「美門」也讚不絕口,見Josephus,Jewish Wars,5.5.3 §201。參Jack Finegan, The Archa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9), pp. 129-130.


不少人誤以為,金門就是第一世紀城牆的東門,而耶穌也經金門進耶路撒冷,但是現在的金門是主後7世紀才興建的。其實在金門底下,另有一個城門的遺跡,在1969年被聖經考古學家James Fleming意外地發現,按Fleming的比對研究,估計金門底下的城門,屬於主前2世紀馬加比時期,或更早期(Fleming 1983a, 1983b)。


金門早在1541年已被封上,封門原因的說法不一,有說在11-13世紀時,亞拉伯人與十字軍之間當有軍事衝突,為了保安而將城門封上;有說因為蘇萊曼得知猶太人的傳統,說彌賽亞再來會由東門進城(如撒迦利亞書14:4-5; 約珥書3:2; 馬可福音11:11),所以把金門封上,禁止彌賽亞的再來,因為彌賽亞是祭司,不能近死人,故又在金門之外興建穆斯林墳場。土耳其當局於1891年曾清理和鞏固金門,今天金門的結構是穆斯林教徒祈禱和讀經的禮堂,只能從聖殿山進出。


參考資料
Fleming, James. 1983a. “The Undiscovered Gate Beneath Jerusalem’s Golden Gate.” 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 Jan/Feb.
Fleming, James. 1983b. “The Gate Below the Golden Gate,” 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 May/Jun.

耶路撒冷舊城城門-約帕門 Jaffa Gate

約帕門(7)位於城牆西面,故名思意,一直開向沿海的港口約帕:


亞拉伯人稱約帕門為Bab el-Khalil,即「朋友之門」,此名取自以賽亞書41:8所說,亞伯拉罕是神的「朋友」(相片來自 Wikimedia Commons):


約帕門和大衛塔之間是沒有城牆連接的,因為在1898年奧土曼蘇丹Abdul Hamid 二世允許德皇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 1859–1941)的車隊進城,所以便將這部份城牆清拆,又把之間的壕溝填平(相片來自 Wikimedia Commons;左邊是約帕門;右邊是大衛塔):


2010-2011年間,考古學家發掘約帕門內的街道,發現拜占庭時期的東西大街(Decumanus)的遺跡:


見筆者文章:約帕城門內發現拜占庭時期的東西大街

耶路撒冷舊城城門-錫安門 Zion Gate


錫安門(6)位於亞美尼亞區以南,城開向現在的錫安山:


錫安山上有最後晚餐樓房(Upper Room),紀念主耶穌與門徒吃最後晚餐的地方。錫安門的亞拉伯名稱是Bab Nabi Daud,意思是「先知大衛之門」,因為後期傳說將大衛之墓與錫安山拉上關係,大衛墓位於晚餐樓房之下。這兩個地點都沒有堅實的跟據,因為聖經的錫安山是今天的大衛城和聖殿山的東山,不知什麼原因,後期到了第一世紀,錫安山的位置被移到西山之上。


錫安門的牆上留下許多彈孔,是1948年獨立戰爭之中,以軍從這城門進軍猶太人區時,與約旦軍火併留下的痕跡,最後猶太人區仍失守,猶太人被迫疏散。約旦佔據舊城期間(1948-1967),錫安門被關閉:


進入城牆之後,錫安門的背部:


耶路撒冷舊城城門-糞廠門 Dung Gate

糞廠門(5)位於城牆東南面,接近猶太人區的西牆廣場:






亞拉伯人稱糞廠門為 Bab el-Magharbeh,意思是Gate of the Moors (Moors指來自北非的人),因為這裡在16世紀是北非來的穆斯林移民聚居之處。猶太人仍稱之為糞廠門,這名稱出自尼希米書2:13。


糞廠門內一景(相片來自 Wikimedia Commons):


約旦人於1953年將城門之下擴闊,以便汽車進出,因為在1948-67年間,約帕門都一直被封上。糞廠門本身更狹窄,原闊度可從門楣上遺留的窄拱門推斷出來(見Jerome Murphy-O'Connor. The Holy Land: An Oxford Archaeological Guide (pp. 8-9). Kindle Edition)


糞廠門的西面是中世紀城樓,城樓西面有一小城門,英文名稱是Tanners' Postern Gate,即製皮匠城門,當時城內的一帶是製皮的牛市場,製皮時定會臭氣薰天,故名為糞廠門。

耶路撒冷舊城城門-獅門/司提反門 Lion's/Stephen's Gate

現在耶路撒冷舊城的東牆上,只有獅門(4)是開放的:


獅門面向耶路撒冷城東邊的汲淪谷和橄欖山(相片來自 Wikimedia Commons):


獅門上的四隻獅子,其實是豹,左右各二:


豹是馬穆魯克(Mamluk) 蘇丹Baybars (1260-77)的徽號,所以蘇萊曼的建築師將這徽號放在城門上,慶祝奧土曼在1517年打敗馬穆魯克。


另有傳說蘇萊曼的前任蘇丹Selim一世(1512-20)晚上作夢,見獅子來吞噬他,因為Selim想將耶路撒冷移為平地,他應承建城牆保護古城便脫險。


獅門又稱為司提反門,因為這裡曾有一個城門,名為司提反門。但是,按拜占庭朝聖者的記錄,在第6世紀時,司提反門位於北面,即今日的大馬士甲門。後來,司提反門從北面的大馬士甲門轉移到東面的獅門。


為什麼?在1187年拉丁十字軍在耶路撒冷的統治告終,基督徒朝聖者不得使用北門進出,因為北面是舊城最弱之處,朝聖者被迫用東面的城門離城,到訪對面的橄欖山,之後藉糞門回城。這反映當時的導遊,考慮實際的情況,將景點遷到獅門。

耶路撒冷舊城城門-希律門 Herod's Gate

希律門(3),位於城牆東北面:


希律門(相片來自Wikimedia Commons):


希律門的亞拉伯名是Bab ez-Zahr,意即「花門」Flowered Gate,見城門上花環裝飾:


城門名叫希律,因為在後期16或17世紀的朝聖者誤以為城門內的一間馬穆魯克(Mamluk)房屋是希律安提帕(Herod Antipas)的宮殿。現在希律門的出入口,是1875年才開出的,原本是出入口在左邊(東),原是一道邊門。

星期三, 8月 24, 2011

耶路撒冷舊城城門-大馬士甲門 Damascus Gate

舊城七個城門之中,大馬士甲門(2)是最龐大的城門:




大馬士甲城門及亞拉伯人市場(相片來自 wikimedia commons):



大馬士甲門也是耶路撒冷一帶最具代表性的奧土曼建築。因為城門開往北面的示劍和大馬士甲,又稱示劍門(Shechem/Nablus Gate)。


大馬士甲門之下,是主後2世紀哈德良建設的北城門遺跡,城門獨自樹立,城門原有三道拱門。以下相片是東面的小拱門




大馬士甲城門是亞拉伯人市場,每逢週五亞拉伯人休息,這個城門便是亞拉伯人聚首之處,熱鬧非常。



大馬士甲門的3D影像


走出大馬士甲門,順著Nablus大街北上約200米(650尺),經過花園塚之後,右邊便是法國道明會(French Dominicans)的聖經及考古學院,於1890年建立,是聖地第一所聖經和考古研究院。在1900年院內興建了聖司提反教堂(相片來自 www.christusrex.org):

但教堂卻保留了第5世紀拜占庭的教堂遺址,和原本的馬賽克地板,這所教堂是由拜占庭皇后Eudocia興建的(馬賽克地板的相片來自www.christusrex.org):

這表明早期傳統當中,司提反是在大馬士甲門外殉道(使徒行傳7:58)


耶路撒冷舊城城門-新門 New Gate

舊城耶路撒冷現共有7個開放的城門:新門(1),大馬士甲門(2),希律門(3),獅門/司提反門(4),糞廠門(5),錫安門(6),約帕門(7)。金門(G)早在16世紀已被封上。


新門(1)是在1887年由奧土曼蘇丹Abdul Hamid二世開出,目的是方便城牆北新區居民進出舊城之用;其餘的6個城門都是蘇萊曼在16世紀時興建的(相片來自 wikip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