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薩金字塔(Giza Pyramid),位於埃及開羅郊外的吉薩高原上,屬於吉薩大墓地的一部份。這個考古遺址,包括三個金字塔建築,又稱大金字塔(Great Pyramids)、龐大的獅身人面像,好幾個古墓地,工人村落等。它位於約9公里(5英里),距離老城區約25公里(15英里),位於開羅市中心尼羅河,吉薩內陸進入沙漠。
吉薩金字塔分別由三個金字塔組成:吉薩大金字塔,又稱為胡夫金字塔(Khufu/Cheops; 主前 2551-2528),較小的哈夫拉金字塔(Khafre/Chephren; 主前 2520-2494),中型門卡烏拉金字塔(Menkaure/Mycerinos; 主前 2490-2472)。
古埃及學者一般認為,金字塔的起源,是來自早期古埃及的皇墓格式,古埃及前王朝時期(predynastic; 約主前3000年前)的皇墓,只是簡單地用土堆覆蓋墳墓,後來,到了第一王朝(主前2900年),埃及王的墳墓蓋上泥磚,埋在沙漠之中,墳墓亦劃分成不同的內室,皇墓亦蓋上庭院,有如皇宮一樣。
到了古埃及王左塞爾統治時(Djoser; 主前2630-2611),大型的金字塔開始出現,稱為喬塞爾階梯金字塔(Step Pyramid of Djoser),開始金字塔時代,第四至第六王朝,也被稱為舊王國(Old Kingdom; 主前2575-2150)。
在古城孟菲斯(Memphis)西面,有20多個主要的金字塔,集合在吉薩附近一帶的古城,好像護牆一樣。
吉薩金字塔東面坐立著大獅身人面像(Great Sphinx),埃及古學者一般認為獅身人面像的頭部是哈夫拉(Khafre)。隨了這些主要古蹟之外,就是幾個小型的「皇后」金字塔,路徑等。
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後出埃及,大約是主前1500-1300年之間,面當他們在埃及的時候,相信會聞說金字塔的偉大,甚至親眼看過。有趣的是,當以色列離開埃及時,到了紅海海邊,前無去路,後有追兵,他們對摩西說:「難道在埃及沒有墳地,你把我們帶來死在曠野麼?你為甚麼這樣待我們,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呢?」(出埃及記14:16)。他們對摩西的埋怨是出於對上帝的無知,但他們對埃及的認識卻正確,自古以來,埃及都以其大型的墳墓而聞名於世!
星期日, 7月 14, 2013
每週一照片 - 吉薩金字塔
標籤:
大獅身人面像,
出埃及,
出埃及記14:16,
古埃及,
吉薩,
吉薩金字塔,
每週一照片,
金字塔,
舊王國,
Egypt,
Exodus,
Exodus 14:16,
Giza Pyramid,
Great Spinx,
pyramid
星期日, 3月 04, 2012
聖經地圖-埃及, 西乃, 迦南地
再來另一個聖經地圖-埃及、西乃半島和迦南地,一目了然:
地圖左上方顯示埃及尼羅河東三角洲的歌珊地,就是雅各家流落在埃及之地(創世記45:10)。
十災之後,耶和華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法老容百姓去的時候,非利士地的道路雖近,上帝卻不領他們從那裏走;因為上帝說:「恐怕百姓遇見打仗後悔,就回埃及去。」(出埃及記13:17)
以色列人沒有走最短的路往迦南地(非利士地),他們先往東南走,之後,到了以倘,神卻吩咐「以色列人轉回,安營在比哈希錄前...靠近海邊安營」(出埃及記14:2)。這節經文的地理十分重要,因為以色列人轉回,所以,之後過紅海的位置便在較北的地方,而並不是今天的紅海的蘇伊士灣。
之後,在法老軍隊追上安營在「紅海」邊的以色列人,在前無去路,後有追兵之際,神將「紅海」的水分開,使百姓走乾地。
所謂「紅海」,並不是我們現今所指的紅海,希伯來原文是「草海」(yam sup),「紅海」的翻譯由主前三世紀的七十士譯本開始,當時的譯者大慨認為yam sup所指的就是現在紅海西北角的蘇伊士灣(Gulf of Suez),便翻作希臘文eruthra (紅),其後的拉丁文武大加Vulgate譯本作mari Rubro。大部份的現代英文譯本隨著此譯法(如KJV, AV, RSV, NRSV, NASB, NIV, ESV),較少按希伯來原文翻譯(如JB, NJPS)。中文聖經當然一貫用「紅海」。
其實yam sup (草海)是籠統的地理名詞,可指蘇伊士灣、亞喀巴灣(Gulf of Aqaba),也可以指尼羅河三角洲以東的湖泊,例如巴拉湖(Ballah/el-Ballah Lake)或苦湖(Bitter Lake),這些湖泊在十九世紀興建「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時,已被排乾了。
到底以色列人走過的「紅海」或「草海」在那裡?Hoffmeier按當時古埃及新王國的背景和埃及文獻分析出埃及記14章的地理,認為「紅海」應該是巴拉湖[1]。
按此下載 powerpoint 投影片(內附地名中英對照)
備註:
[1] 詳見James K. Hoffmeier, Ancient Israel in Sinai: The Evidence for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Wilderness Tradition, chapter 5, esp. p. 108.
地圖左上方顯示埃及尼羅河東三角洲的歌珊地,就是雅各家流落在埃及之地(創世記45:10)。
十災之後,耶和華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法老容百姓去的時候,非利士地的道路雖近,上帝卻不領他們從那裏走;因為上帝說:「恐怕百姓遇見打仗後悔,就回埃及去。」(出埃及記13:17)
以色列人沒有走最短的路往迦南地(非利士地),他們先往東南走,之後,到了以倘,神卻吩咐「以色列人轉回,安營在比哈希錄前...靠近海邊安營」(出埃及記14:2)。這節經文的地理十分重要,因為以色列人轉回,所以,之後過紅海的位置便在較北的地方,而並不是今天的紅海的蘇伊士灣。
之後,在法老軍隊追上安營在「紅海」邊的以色列人,在前無去路,後有追兵之際,神將「紅海」的水分開,使百姓走乾地。
所謂「紅海」,並不是我們現今所指的紅海,希伯來原文是「草海」(yam sup),「紅海」的翻譯由主前三世紀的七十士譯本開始,當時的譯者大慨認為yam sup所指的就是現在紅海西北角的蘇伊士灣(Gulf of Suez),便翻作希臘文eruthra (紅),其後的拉丁文武大加Vulgate譯本作mari Rubro。大部份的現代英文譯本隨著此譯法(如KJV, AV, RSV, NRSV, NASB, NIV, ESV),較少按希伯來原文翻譯(如JB, NJPS)。中文聖經當然一貫用「紅海」。
其實yam sup (草海)是籠統的地理名詞,可指蘇伊士灣、亞喀巴灣(Gulf of Aqaba),也可以指尼羅河三角洲以東的湖泊,例如巴拉湖(Ballah/el-Ballah Lake)或苦湖(Bitter Lake),這些湖泊在十九世紀興建「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時,已被排乾了。
到底以色列人走過的「紅海」或「草海」在那裡?Hoffmeier按當時古埃及新王國的背景和埃及文獻分析出埃及記14章的地理,認為「紅海」應該是巴拉湖[1]。
按此下載 powerpoint 投影片(內附地名中英對照)
備註:
[1] 詳見James K. Hoffmeier, Ancient Israel in Sinai: The Evidence for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Wilderness Tradition, chapter 5, esp. p. 108.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