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月 10, 2011

中間之地 Land Between

前文討論過整個近東「新月沃土」的地理,從天然資源來說,比對一下近東的米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地,迦南地是最短缺,也不是建立大帝國的地方。


但是,每每聖經提到迦南地,都說應許之地或美地。為什麼?不是因為這個地方資源充沛,而是神的眼目會常常看顧,因此,這是有上帝的應許,也是神為神的子民預備的天然屬靈教室。


資源缺乏,但兵家必爭
雖然迦南地的資源缺乏,卻是兵家必爭之地,歷世歷代這地是烈強爭霸,和政治上敏感之地。其實,單單怎樣為這個地方起名,仍然爭論不休。中文也沒有一致通用的地理名稱:「迦南地」是舊約聖經的名稱,「聖地」或「應許之地」的宗教味道太濃厚,「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同樣是政治不正確,「近東」或「中東」又暗示著西方帝國主義,所以,聖經地理學家Jim Monson,用了一個中性的、純屬地理的名稱來稱呼這地:「中間之地」(Land Between) (Monson 2006: 6)。


中間之地
「中間之地」這個地名的可取之處,不單是避免政治上的爭議,同時亦表明此地的特質,它是一道「地橋」(land bridge),是聖經近東世界的中樞,貫通歐亞非三大洲,所以是國際的通路(商貿、行軍)集中之地。在考古方面,迦南地出土的文物,也表示出這是地橋,各地通路的特質。例如,埃及、北面敘利亞、希臘等地的文物,常會出現於這片中間之地。


1581 年的一個古地圖,將迦南地(耶路撒冷)放在三大洲中間,表達這是近東世界的中間之地:




作為世界中心的地橋,這裡最不適合作為地上大國的地方。正因這地理的條件,這裡鮮見一個獨立、統一國家。在古代的歷史當中,大衛和所羅門的聯合王朝可算是第一個的嘗試,但是只有70年的時間(主前1000-930年),到了930年,以色列便分裂為南北國。第二個嘗試在這中間之地建立統一國度的,可算是哈斯莫尼/馬加比(Hasmonean/Maccabean)王朝,但最長只有約100年時間(主前167/141-63年)。


萬國得福
以上的地理背景,可幫助我們了解創世記12章,神呼召亞伯蘭,離開吾珥和哈蘭,去迦南地[1]。


創世記12章記載,神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並且神說,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亞伯蘭得福」(創世記12:1-3) 


亞伯蘭順服了神,便往迦南地去。聖經沒有詳細記述亞伯拉罕從吾珥到迦南的路線,但相信會沿著當時的通商路線:




從吾珥出發,若他沿著幼發拉底河北上,會經過巴比倫和瑪里等大城市,到達哈蘭;若沿著底格里斯河,便會經過亞述等古城,才到達哈蘭。從哈蘭開始,他會越過北敘利亞地,南下大馬士甲,之後向南面的約旦河東高原進發,從東面進入示劍;或者,他會從北面的但城進入迦南地,再向南往示劍。


由示劍開始,相信亞伯拉罕必會沿著迦南地山地的分水嶺(watershed ridge),南下到伯特利和艾之間的便雅憫高原(Benjamin Plateau),那是貫徹南北山地略為凹下的鞍狀山(saddle)。


神要使地上的萬族得福,這個普世計劃的第一步,是帶亞伯拉罕到迦南地。因為在地理上,只有迦南地是通往世界,又是各國人來人往的地方。只有在這裡,亞伯蘭才可使他成為萬國的祝福。所謂大國,最終不是地上的帝國,因為神並沒有給亞伯拉罕產業,連立足之地也沒有給他(使徒行傳7:5),因為最終是神的國。


在這個中間之地,從亞伯拉罕開始,生出舊約的以色列國,成為神在萬國中間的見證人,以賽亞書43:10 說:「耶和華說:你們是我的見證,我所揀選的僕人... 」。直到第一世紀,耶穌來成全救恩,由第一代信徒開始,傳播福音,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基督的見證。 


迦南地從來不適宜作統一國家的基地,但卻最適合是通訊、傳播信息。中間之地是人來人往的通道,也是向普世傳播消息最佳的地方。聖經地理學家John Beck說得對,這地最適合是設立「講台」(Beck 2006:26)。


這樣看來,在上帝眼中,沒有一事是偶然發生的,尤其是近東地理。神讓這片土地成為貫通世界的中間之地,建立他的國度。所以,已故的聖經考古學家兼地理學家Anson Rainey一生巨著,書名稱為「神聖橋樑」(Sacred Bridge),這樣來形容這中間之地,是極為恰當的。


按此下載此文章的 powerpoint 投影片


備註:
[1]耶和華第一次呼召亞伯拉罕,到底是在吾珥,還是在哈蘭?按創世記11-12章的記述,亞伯蘭是在哈蘭被呼召的。但是,創世記15:7亦說,神原本是在吾珥呼召亞伯蘭的。使徒行傳7:2-3說,神首先在吾珥呼召亞伯蘭。其實,從地理角度出發,吾珥和哈蘭都屬於同一個近東區域-米索不達米亞,吾珥在南面,哈蘭在北面。況且,神對亞伯蘭的呼召,不一定一刻之事,也有可能是一段很長的時間,由他離開吾珥,到哈蘭寄居,直到他離開哈蘭,神都呼召他到迦南地。


參考資料:
  • Beck, John A. 2006. The Land of Milk and Hone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Geography of Israel. Saint Louis: Concordia. 
  • Monson, James M. 2006. Regions on the Run. Rockford, IL: Biblical Backgrounds.

星期二, 8月 09, 2011

聖經考古學家在耶路撒冷發現羅馬劍、聖殿七燈臺的石刻圖



2011年8月9日星期二,是猶太人的重要節日,希伯來文稱之為 Tisha B'Av,即亞筆月的第9 天。這天是每年齋戒日,是以色列人最「悲哀」的一天,因為這是以色列聖殿被毀紀念日,紀念第一和第二聖殿被毀。第一聖殿是於主前586年被巴比倫軍毀滅的,第二聖殿是於主後70年被羅馬軍毀滅的。


發現羅馬劍
最近,考古學家在羅賓遜拱門之下,第一世紀石板街道底的引水道又有新發現,出土了一把羅馬軍用劍,劍長約60厘米(約2尺),更令人驚喜的,就是這把劍仍插在皮鞘之內,劍鞘的大部份,包括鞘上的花紋仍得以保留(相片來自以色列文物局的發報):




相片來自Sebastian Scheiner / AP:


這把2000年前的羅馬劍,必定屬於一個來到耶路撒冷的羅馬士兵。到底是什麼原故,這把劍會被遺留在水道之中?是否因為在主後70年,這位羅馬兵追殺猶太人的時候,將這樣重要的武器遺失在水道之內?還是因為一些猶太暴亂份子擊殺了這位羅馬兵,搶奪了他的利劍,之後又遺留在水道之中?這些問題相信沒有肯定答案。


無論如何,羅馬劍發現的地方是水道之內,這排水道沿著耶路撒冷的中谷,從第一世紀聖殿的西南角,由北伸展至南面的西羅亞池。在主後70年,羅馬軍毀滅耶路撒冷時,不少的猶太人躲藏在這排水道之內。最近的一篇文章也報導過在這水道中發現第一世紀的「祭司」小金鈴


發現燈檯的石刻圖
考古學家亦在水道旁的積泥層,發現一塊刻有聖殿七燈檯的石頭。燈檯的石刻圖特別之處,在於燈檯只有五支,不是七支。這是否因為刻圖者的大意?更重要的,就是燈檯底是三腳,澄清了聖殿燈檯底部的構造(相片來自以色列文物局的發報):




燈檯石刻(照片來自Sebastian Scheiner / AP):


正如剛才所講,發現的地方是第一世紀聖殿的附近,這一點極其重要。可能是有位猶太人祭司(?),曾進過聖殿當中,親眼目睹燈檯的榮美,之後將燈檯刻在石上。這是否在主後70年,聖殿被毀時,猶太人走難時遺失的重要物件之一?


這兩個重要的發現,是考古學家Eli Shukron和Ronny Reich最近集中發掘引水道之成果。


聖經聯繫
新約希伯來書4:12也曾提過羅馬劍-「兩刃的劍」:「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不少學者認為,希伯來書是寫於主後60年代末,即主後70年之前,讀者可能是羅馬的家庭教會,對當時的基督徒讀者來說,羅馬軍人帶著劍守在街上,必是常見的景象,就如今天走在耶路撒冷的街道上,常常看到軍人帶著配槍一樣。羅馬軍人的主要武器,就是「兩刃的劍」,約50厘米長(20寸),叫gladius,配帶在右邊,這把劍是特別作近距離搏擊之用,刺透剖開敵人的身體。


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羅馬最利害的兩刃劍,主旨不是談論人論(如人是否可分為靈、魂、體的三元論問題),他的目的是道出神話語莫大的能力,就是刺透剖開人的內心世界,一切在神眼都是敝開的(希伯來書4:13)。


這兩個發現的日期,正是今年猶太人聖殿被毀紀念日,實是難得,因為兩件文物(羅馬劍、燈臺石刻)都與主後70年聖殿被毀有關。


詳情見 以色列文物局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 發報

星期二, 8月 02, 2011

羅馬軍攻打馬撒大時所用木材,到底從那裡來?

海法大學 Haifa University 的研究人員最近作了一個新的發現,當主後 73 年,羅馬軍由西面攻打馬撒大而建築的攻城坡道,所用的木材,不是出自馬撒大周圍一帶的樹木。


馬撒大由北向南鳥瞰(相片出自美國國家地理學會 National Geographic):




從西面山腳望向馬撒大,見右面羅馬軍在主後73年建築的坡道:


以前的學者認為,羅馬攻城坡道的木材全是出自馬撒大一帶(猶大曠野),所以推斷在第一世紀時,這一帶的氣候比現在更潮濕,附近的林木較現在荗盛。



但是,新研究指出,第一世紀時的猶大曠野,氣候並不比現在更潮濕,因為第一世紀之前的 2,220 多年,樹木已經被大量砍伐,作日常用途之用,如建築、烹飪和取暖。


這項的研究集中計算在主前 150 年至主後 73 年之間[1],馬撒大一帶的木材量,發現當時的木材量已經不足供應死守在山上的叛軍,更枉論羅馬軍的需要。


從馬撒大山頂往北面觀看的猶大曠野,寸草不生:


所以,到了主後73年,羅馬軍抵達馬撒大山腳時,周圍的山谷幾乎完全荒蕪,與現在的境況一樣。羅馬軍不得不從巴勒斯坦地其他更潮濕,較多樹木的地區(如:猶大山地),趕運木材來建築西邊龐大的攻城坡道和所需的武器。

馬撒大西面的攻城坡道,相信羅馬軍用俘虜的猶太人建築的:


因為猶大曠野十分乾旱,坡道底部的木條,經過 2,000 年的時間,有些木條仍然得以保存:


新的發現指出,建築坡道用的木材不是出自瑪撒大一帶的曠野,而是由更遠更潮濕的地方搬運來的。


重建的第一世紀羅馬攻城車,停放在馬撒大西邊:


從馬撒大山上,可眺望山下其中一個羅馬兵營(考古學家稱之為Camp F),Camp F 也是羅馬將軍 Lucius Flavius Silva 的大本營:


這個新發現,讓人進一步了解羅馬軍攻打馬撒大的艱鉅。對於羅馬人來說,更有徹底剷除第一次猶太人暴亂份子的必要。


第一次猶太人暴亂歷時約七年,於主後66年爆發,主要由一派激進的猶太黨引起,這派稱為「奮銳黨」[2],又稱為 Sicarii,意思是「匕首者」(dagger),耶路撒冷聖殿被毀於70年,叛軍最後撤退到馬撒大,堅守在那裡,馬撒大最後於73年淪陷。


備註:
[1] 在主前150年,馬撒大開始成為小山寨,之後,大希律在主前35年到15年間,將這小山寨分三期建築成又豪華又堅強的山寨。



[2] 和合本譯作「奮銳黨」,新譯本作「激進派」(記著耶穌的其中一個門徒叫「奮銳黨」的西門,馬太福音10:4;馬可福音3:18;路加福音6:15;使徒行傳1:13),英文通常作zealot (NIV),有時將希臘原文直譯音作cananaean (ESV於馬太福音 10:4;馬可福音3:18)




參考資料:
  • Magness, Jodi. 1996. Masada 1995: Discoveries at Camp F. Biblical Archaeologist, Vol. 59, No. 3 (Sep.), 181.
  • Magness, Jodi. 2009. The Siege of Masada: Piecing Together the Puzzle on ASOR Blog, Contributed by Jodi Magness. http://asorblog.org/?p=71 (posted on January 18th, 2009; accessed May 16, 2009).
  • Richmond, I. A. 1962. “The Roman Siege-Works of Masada, Israel,”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Vol. 52, Parts 1 and 2, 142-155.

星期一, 8月 01, 2011

「新月沃土」(Fertile Crescent) 的地理

古近東的歷史,主要發生在一片形狀彎彎,彷如新月的土地之上,地理學者稱之為「新月沃土」Fertile Crescent。這個專有名詞是芝加哥大學近東學者 James H. Breasted (1865-1935)在十九至廿世紀時首先提出的。「新月沃土」的範圍,由高崇險峻的山脈(Zagros [扎格羅斯]、Ararat [阿拉臘]、Amanus [亞瑪努斯]與Taurus [他努斯])定下東和北的界限,以地中海為西面界限,南面是廣闊的敘利亞-亞拉伯沙漠;「新月沃土」向西南伸延至西乃半島為止,越過西乃曠野(又稱巴蘭的曠野)之後,到達埃及。


近東世界(綠色地帶是「新月沃土」):


今天,「新月沃土」全長約2850公里(1770里),現被不同的中東國家所爪分:科威特、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約旦、以色列和埃及。


「新月沃土」可以籠統地分為三個地區:米索不達米亞、埃及和迦南地。它們因著本身的天然資源和地理條件(水源、地質、平地等),生存的空間不一。


米索不達米亞
「新月沃土」東面和北面一帶是米索不達米亞(希臘原文Mesopotamia,意思是「兩河流域」),擁有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兩大河流源自東土耳其的山脈,底格里斯河(Tigris)全長約1,850 公里(1,150里),而幼發拉底河全長約3,000 公里(1,900 里),一直流向東南面的波斯灣。


每年河水氾濫,為南面的平原帶來礦質高的淤泥,增加泥土沃度[1],河堤的地勢平坦且廣闊,農田靠近河道,方便挖掘灌溉渠道,河流亦可捕魚。再者,河道方便水上交通、貿易和聯繫。米索不達米亞一直是近東的魚米之鄉,安居樂業之地,遠古文明的發源地,古城和帝國之家,例如:吾珥(Ur)、烏魯克(Uruk)、巴比倫(Babylon)、瑪里(Mari)。


距離底格里斯河源頭約100公里,土耳其的Diyarbakir城外豐沃的農田:


VOXEL介紹米索不達米亞的動畫:


埃及
西南的一帶是埃及,擁有世界最長的尼羅河,全長約6,650 公里 (4,130 里),每年氾濫時,河水將上游的淤泥帶到河道兩岸和平坦的三角洲,滋潤土壤。田地接近河流,使古埃及的農業發達,尼羅河亦有利水道運輸,例如在上游Aswan開採的花崗岩,一直成為古埃及偉大建築的原料(如吉薩Giza金字塔)。這些天時和地利的因素,孕育出古埃及的高度文明。主前五世紀的希臘歷史家希羅多德(Herodotus;主前484-425)說:「埃及是尼羅河的恩賜」(Egypt was the gift of Nile),這句名言道出了古埃及得天獨不厚的條件。


尼羅河岸的沃壤:




BBC出品有關尼羅河的動畫影片,可見埃及的富庶:


迦南地
相對之下,「新月沃土」中間的迦南地,便缺乏這些優勢。迦南地沒有大河流,著名的約但河本身只是狹窄短小的河流,源頭是黑門山腳,即但城(Tel Dan)和該撒利亞腓立比(Caesarea-Philippi/Banias)一帶,流進戶拉谷(Hulah Valley),進入加利利海之後,經過「裂谷」(Rift Valley)或約但河谷(Jordan Valley),最後流入死海。約但河全長251 公里(156 里),河道的海拔不斷下降:
  1. 但:海拔 + 200米(656尺)
  2. 戶拉谷:海拔 + 50-60米(164-196尺)
  3. 加利利海:海拔 -215米(705尺)
  4. 死海,海拔 -423米(1,388尺)

希伯來文「約但」由「下降」和「但」組成,這河確是由但流下到地球上最低之處。正因如此,約但河谷的兩岸的土壤大多是沃度低、不利耕種的。


迦南地沒有大河流,天然水源完全來自雨水,雨季由九月尾十月開始至四月間,看似雨量充足,可是迦南地的雨水從不會連綿降下的,每年降雨量不一,迦南地居民可說是聽天由命。此外,迦南地山多平地少,只有沿海平原狹長的一帶才適合設立較廣的農地。從地理來說,迦南地不是建立大帝國之地,所以歷史上,迦南地也不是大國大邦,啟發文明之處,也談不上是安居樂業之地。


所以,當亞伯拉罕離開米索不達米亞(吾珥和哈蘭),來到迦南地之後,必發現在此處定居真不容易。他來到迦南之後,那地便遭遇饑荒,必定是旱災所致。亞伯拉罕避難之處,自然就是富庶的埃及(創世記12:10) 


以前以色列的老導遊,常講一個笑話:When Moses came out of Sinai desert, if he turned right instead of left, we'd got all the oils! 意思是:當摩西離開西乃曠野,如果他轉右而非左的話,所有的石油都屬於我們了!笑話道出同一個事實,就是以色列地的天然資源,確實有限。


迦南地是屬靈教室 Land as spiritual classroom
為什麼聖經常稱迦南地為「應許之地」(希伯來書11:9;出埃及記12:25;申命記9:28等)?又稱之為「美地」(申命記8:7, 10)?


在申命記11:10-11,摩西將埃及地和以色列人將要進的迦南地作對比,他說在埃及地,人在那裡撒種,便可以「用腳澆灌」,意思是,在埃及耕作,人可靠己力,用腳在田上挖出水漕,將河水引入澆灌。但是,迦南地是「有山、有谷」,是要靠從天降下的「雨水滋潤之地」(ESV: "drinks water by the rain from heaven")。 


迦南地雖然資源有限,在新月沃土之中,也是最差的定居之地。但是,迦南地美好之處,就是上帝的應許。正如摩西所講:這是「耶和華你 神所眷顧的,從歲首到年終,耶和華你神的眼目時常看顧那地」(申命記11:12) 。如果神的子民僅守信服神的話,神「必按時降秋雨春雨,在你們的地上,使你們可以收藏五穀、新酒、和油, 15 也必使你喫得飽足,並使田野為你的牲畜長草」(申命記11:14)。


經文提到兩個雨季:
1. 秋雨(yoreh);初雨early rain/autumn rain,約九至十月,經過乾旱的炎夏(五至八月),土地已乾涸,初雨的降下,軟化泥土,使農夫耕作和播種,所以初雨保證來年收成的第一場雨水。
2.春雨(malqos):後雨latter rain/spring rain,三四月間,最後的一場雨水,使穀物(大麥小麥,又稱冬果winter fruits)熟透,確保在四五月間有收成;後雨又為葡萄、無花果、石榴、橄欖和蜜棗(又稱夏果summer fruits)充沛水份,使它們渡過長達五個多月的旱季,可以在八九月間豐收。


參以下「迦南地:氣候和農耕循環」:
總結:
要在迦南安居樂業,不能靠己力,認知人力的有限,人非要倚賴神的應許不可。在迦南地,地理和信仰結合一起,迦南地是神親自安排的屬靈教室,歷練信心的地方。所以,迦南地是美地和應許之地。


這個神學的道理不變,上帝為他子民安排的生活,也要叫他們明白,最終是信靠神的應許。在順景時候,喫得飽足,要稱頌神,不可忘記他(申命記8:10-14)。相反,處於不景氣時,也無需過份憂慮,因為從歲首到年終,耶和華的眼目時常看顧 (申命記11:12)。


按此下載此文章的 powerpoint 投影片


備註:
[1] 泥土沃度當然視乎眾多因素。農業產量(agricultural yields)受氣候、地形、水量、土壤質素、 沃度(即泥土中有機質含量、pH值)、土壤中鹽和鹼含量等。以往大部份學者都認為米索不達米亞的土質優越,這點多少受公元前五世紀希臘歷史家希羅多德(Herodotus)的影響,在他的筆下,米索不達米亞(特別是巴比倫)肥沃非常,土產極豐,其描述十分誇張(Herodotus, History, I:93)。實情並非如此,米索不達米亞考古專家Daniel Potts指出,泥土科學家一致認為,南米索不達米亞的泥土質素屬差劣(Daniel Potts, Mesopotamian Civilization: The Material Foundations, 14)。但是,我們現在是比較米索不達米亞和巴勒斯坦地的土質。正如Liverani指出,埃及、上米索不達米亞和下米索不達米亞的農業產量分別是1:10、1:10和1:15,而巴勒斯坦只有1:3或1:5(Mario Liverani, Israel's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Israel; trans. by Chiara Peri and Philip R. Davies [London: Equinox, 2005], 9)。可見在比較之下,巴勒斯坦地的土質產量更顯差劣。

星期三, 7月 27, 2011

聖地考古指南:迦特 Gath,巨人歌利亞的家鄉

迦特(Gath),在鐵器時期I (即主前12-10世紀),是非利士人的強大陣營,也是舊約中巨人歌利亞的家鄉(撒母耳記下17:4)。


迦特,原文意思是「酒醡」,因為這地名的意思太籠統,以往的聖經地理學家,一直難以認定迦特的遺址。曾有考古學家主張舊約的迦特就是Tell Sheikh el-Areini (距拉吉Lachish西北約8公里 [5英里],又稱Tel Erani)。但是,經過7季的發掘之後,考古學家仍未找到非利士人的文物(例如:非利士的單色或雙色陶瓷,即Philistine monochrome/bichrome ware),故此,Tel Erani是迦特的說法不能成立。結果,考古學家轉移目標,在位於迦南地沿海平示以東的古遺址Tell es-Safi進行發掘。


Tell es-Safi 土丘:




自1996年開始,在聖經考古學家 Aren M. Maeir (Bar-Ilan University)的帶領之下,Tell es-Safi 的發掘工作出土了不少重要的發現,進一步引證這是聖經中的非利士人城迦特 (例如:希臘文的「歌利亞」陶片、非利士人的廟宇、約主前830年亞蘭王哈薛攻佔迦特時掘的壕溝等)。


Tell es-Safi (迦特 Gath),距離低山地的亞西加 Azekah 只有約11公里(6.8里),是非利士五城 Pentapolis 之中最接近低山地:




約書亞記 13:3 說:「…從埃及前的西曷河往北、直到以革倫的境界、就算屬迦南人之地.有非利士人五個首領所管的迦薩人、亞實突人、亞實基倫人、迦特人、以革倫人之地…」


Tell es-Safi 平面圖(圖片來自Tell es-Safi 考古博客)
Area C6 發現主前9世紀的壕溝(圖片來自Tell es-Safi 考古博客)




Area C6發現的壕溝,在時間上正符合列王紀下12:17:「那時,亞蘭王哈薛上來,攻打迦特,攻取了,就定意上來攻打耶路撒冷」。


石香壇
今年的發掘季度(2011年7月3-29日)剛剛完成,Maeir發表報道,出土了一片刻有墨水的陶碎片,上有字母mem,但其內容仍有待專家解碼


但是,今年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必定是這座兩角石香壇(圖片來自Tell es-Safi 考古博客):




聖經考古學家 Aren M. Maeir 與出土的香壇合照 (圖片來自Tell es-Safi 考古博客):




香壇發現的位置是Area D。Area D的考古工作在幾年前才開展,它位於Tell es-Safi土丘北面「下城」的地方。在Area D出土的文物,都是鐵器時期II (約主前1000-925;即大衛和所羅門的聯合王國時期


以下是考古學家 Aren M. Maeir 為香壇的介紹:




這個香壇大約的尺寸:長一肘、寬一肘、高二肘。這是十分有趣的,因為這符合出埃及記 30:2 會幕香壇的尺寸:「這壇要四方的、長一肘、寬一肘、高二肘.壇的四角、要與壇接連一塊。 」(一肘=18寸=45公分)。參考出埃及記 27:1-2;列王紀上 1:50。所以,出埃及記的香壇,高約91公分(3尺),正是迦特兩角石壇的高度。迦特兩角石壇重要,因為香壇不是日常的用品(如煮食瓦埕、瓷器等),這也是在非利士地發現最早期壇。


更有趣的,這座香壇是兩角,不是四角。到底這是非利士人香壇的特色?或是非利士人的宗教用品,部份受到山地的以色列人宗教影響所致?還是香壇本身有四角,後來兩角被割去?這些問題可能沒有絕對的答案,或要等待專家進一步的化驗。現時,這香壇現被運到 Bar-Ilan 大學作研究。可能,學者可以用岩石學分析 Petrographic Analysis,考核這座香壇石料的出處,到底香壇是本地人製造,還是從另一個地方取來的?


迦特-非利士強盛之城
Tell es-Safi 曾在鐵器時期是非利士人的遺址,是無需懷疑的。幾年前,筆者自己到過這裡考察,走進一其中一個發掘平方之中,隨意的拾起一片小陶碎片,外表看來沒有什麼特別,但是加一點清水之後,陶碎片便呈現出花紋,原來是一片3000多年前的非利士雙色彩陶片!


筆者在 Tell es-Safi 拾到的非利士雙色彩陶片:




著名的非利士雙色彩陶瓷樣本:
更要留意的,就是Area D出土的鐵II文物(包括兩角香壇)不單表明Tell es-Safi是非利士人之地,Area D 是位於遺址的「下城」,顯明在這個時期(主前1000-925年)的迦特,已由上城發展到下城的地方,已進入強盛和擴充期。


所以,非利士人之地(特別迦特城)在大衛時期是強盛之邦,這也是撒母耳記上大衛故事的背景。在鐵器時期 I-II (主前 1200-925 年),掃羅和大衛作王時,以色列人最大的外敵就是非利士人,更準確地說,最大的威脅是非利士的迦特。


撒母耳記上17章的歌利亞是迦特人;另外,撒母耳記上21、27、28章,大衛逃避掃羅追殺時,迫不得已要投靠迦特王亞吉Achish。


Tell es-Safi 的考古發現,成了撒母耳記考古背景的重要資源。


Tell es-Safi (迦特)考古資料:
http://gath.wordpress.com
http://faculty.biu.ac.il/~maei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