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7月 09, 2011

看天空的飛鳥

大自然的奇妙叫人讚嘆不已。聖經作者或人物雖然活在二千多年前,卻是大自然的觀察家!他們不單留意到大自然生物、植物、生態奇妙和特性,例如:野地的花和天上飛鳥。不單如此,他們也從大自然的觀察,引伸出豐富的神學信息。


以色列這個小小的地方,其實也是世界觀鳥聖地之一。
白鸛鳥White Storks:


Black-winged Stilts:


以色列北面Hulah valley 是其中一個季候鳥停歇的地方,以下影片攝於2005年,估計有30,000多白鶴在此棲息:


以下的影片攝於2011年12月31日,成千上萬的hitchcock由東歐及西伯利亞,飛往非洲埃塞俄比亞,途中經過以色列休息一景:




以色列航空公司櫃檯對面,有一個地圖,簡單顯示季候鳥路線圖:
以色列是「中間之地」,是歐、亞、非三大洲之間的「地橋」,西面是廣大的地中海,東面是亞拉伯沙漠,兩者都是難以飛越。對於天上的飛鳥來說,以色列也是貫穿南北的「地橋」。


看飛鳥,想神學
耶利米指責猶大人不願回轉悔改,他說:連空中的鸛鳥也知道自己來去的季候;斑鳩、燕子和白鶴也謹守遷移的時令;我的子民卻不曉得耶和華的法則(耶利米書 8:7)。


著名英國神學家John Stott,原來也是觀鳥發燒友,他寫了一本小書《飛鳥-我們的教師》The Birds - Our Teachers,他在第一章說,飛鳥給我們的第一課,就是信靠神的供應。




正如耶穌叫門徒觀鳥一樣,導出不要憂慮,信靠神的功課。他說:26 你們看天空的飛鳥:牠們不撒種,不收割,也不收進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們;難道你們不比牠們更寶貴嗎?27 你們中間誰能用憂慮使自己的壽命延長一刻(肘)呢?(馬太福音6:26-27)


以色列觀鳥報告:birdingisrael

星期三, 7月 06, 2011

CNN 報導「尋找傳說中的大衛城」

CNN在7月6日發表一個只有四分鐘長的報導,名稱「尋找大衛城」Finding the City of David,標語說:「以色列的考古學家認為,他們已找到傳說中大衛城的遺跡。」這輯報導,有如大部份大眾傳媒的報導一樣,以嘩眾取寵的手法,強調某事的爭議性,作出含誤導性的報導,或者是將相關和無關的資料混為一談,又或者將本身極為複雜的課題過份簡化。
  1. 這輯報導是在埃及的開羅開始,大衛城或大衛王國在公元前十世紀存在與否,與埃及的開羅有何關係?
  2. 報導主要討論基亞法Khirbet Qeiyafa對公元前十世紀聖經考古爭議上的貢獻,基亞法是「猶大王國」的一個邊防城,在猶大國和非利士人之間的城寨,與耶路撒冷大衛城,根本拉不上關係。試問,基亞法的發現,與報導的標語所說,「尋找大衛城」,又有何關係。
  3. 所謂「傳說中的大衛城」也有誤導成份。大衛城就是錫安,就是耶路撒冷,即位於耶路撒冷東山上的一個城鎮。
  4. 影片中被訪問的Yosef Garfinkel是希伯來大學聖經考古學的教授,也同時是基亞法Qeiyafa發掘的主管。對於Qeiyafa的發現,他的主要論點,並非找到大衛城(!),而是基亞法的出土,是大衛王國在公元前十世紀存在的佐證。


CNN報導


下面是基亞法鳥瞰圖:




下面是從亞西加Azekah遠眺基亞法的相片:


以下是從以拉谷觀看基亞法:




有關基亞法的考古資料,見筆者之前的兩篇文章:
基亞法 Qeiyafa 與公元前十世紀的爭議
基亞法陶片 Qeiyafa Ostracon

星期二, 7月 05, 2011

亞述王攻打希西家

上文略為提到《芝加哥亞述文字典》的面世,對聖經研究的貢獻。楔型文獻對聖經研讀的貢獻,其中一個更鮮明的例子,就是《西拿基立角柱》Sennacherib Prism,這個有六角柱上刻有亞述文,本身被埋在亞述尼尼微西拿基立王宮的地基之下,於1830年出土的,古文寫於約主前690年,現收藏於芝加哥近東博物館之中:




《西拿基立角柱》記述亞述王西拿基立西征的戰績,其中提到舊約亞述西拿基立在主前701年,攻打猶大國和希西家的事蹟。


從舊約看亞述王攻打希西家一戰
按舊約聖經所說,當拉吉淪陷之後,亞述王派大軍來到耶路撒冷的城外罵戰,在兵臨城下,岌岌可危之際,希西家進入聖殿,乞求耶和華施恩,以賽亞預言說:


32 所以耶和華論亞述王如此說、他必不得來到這城、也不在這裡射箭、不得拿盾牌到城前、也不築壘攻城。 33 他從那條路來、必從那條路回去、必不得來到這城.這是耶和華說的。 34 因我為自己的緣故、又為我僕人大衛的緣故、必保護拯救這城。(列王紀下 19:32-34)


之後,舊約只簡單地交代:「35 當夜耶和華的使者出去、在亞述營中殺了十八萬五千人.清早有人起來、一看、都是死屍了。36 亞述王西拿基立就拔營回去、住在尼尼微。」這樣簡單的述說結果,表明得救單出於耶和華的憐憫和介入(列王紀下19:35-36;以賽亞書37:36-37;歷代志下32:21)


從亞述文獻看亞述王攻打希西家一戰
《西拿基立角柱》珍貴之處,就是讓我們可以從亞述官方的角度,看同一件戰事。《西拿基立角柱》記載:


「...因為猶大王希西家,不服於我的軛,朕派大軍攻打,靠著軍力和我們勇力,連取屬他46個堅防的城邑...擄去200,156人,老嫩男女連同馬匹、驢驅、駱駝牛羊,數目無可估計;我又把希西家困於他的京城耶路撒冷之內,有如籠中鳥[1]...」


亞述王在寫作《西拿基立角柱》時,並沒有提到亞述王成功佔領耶路撒冷一事,另外,他在王宮的壁畫上,仔細地刻劃了他成功攻佔拉吉的戰況(拉吉壁畫現存於大英博物館)


下圖是亞述軍隊使用甩石機弦攻打拉吉戰況:




下圖亞述軍使用破牆戰車攻擊拉吉城牆:


下圖是亞述軍,用木棍插入拉吉猶大人首領胸口,向拉吉城中的人示眾


右面的一位極可能是鎮守拉吉的大將軍,他的頭盔有特別的裝飾,形狀像長羽毛(Ussishkin 1982: 82):




但是,亞述攻打拉吉圖只間接地表示西拿基立從沒有踏足過耶路撒冷,有如耶和華藉以賽亞所說的一樣。


備註:
[1] 「籠中鳥」:亞述學者Tadmor指出,「籠中鳥」是亞述的政治用語,除了出現於《西拿基立角柱》之外,亦見於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Tiglath-pileser的《迦拉史記》Calah Annals之中,Tadmor說,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完全的封鎖,而這誇飾修辭法是一種「保全面子用語」(face-saving device),用來掩飾王在攻打敵方京城和懲治叛變君王上的失敗(Tadmor 1994:79)。有關提革拉毗列色Tiglath-pileser的舊約經文,見列王紀下15-16;以賽亞書7;8:1–10, 23; 10:9; 17:1-3; 亞摩斯書6:2; 歷代志上5:6, 26; 歷代志下28:16–21。


參考資料
  • Hallo, W. W. 1999. "Jerusalem under Hezekiah: An Assyriological Perspective." Pp. 36–50 in Jerusalem: Its Sanctity and Centrality to Judaism, Christianity, and Islam. Ed. by L. I. Levine. New York: Continuum.
  • Tadmor, H. 1994. The Inscriptions of Tiglath-Pileser III King of Assyria. Jerusalem: The Israel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Ussishkin, David. 1982. The Conquest of Lachish by Sennacherib. Tel Aviv: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芝加哥亞述文字典 Chicago Assyrian Dictionary

由芝加哥大學近東研究所出版,《芝加哥亞述文字典》Chicago Assyrian Dictionary (CAD),共21冊,終於在今年2011年6月份正式完成面世。




CAD研究的工程龐大,早於1920年代早期便開始。就在已故著名的近東學者James Henry Breasted於1919年成立近東研究所Oriental Institute之後,便開展CAD翻譯工作,致力把所有楔型文字泥版cuneiform tablet的字詞,翻譯成英文,所以由開始到完成,歷時差不多100年時間。


CAD不單單將亞述文的單字逐一英譯,特別的地方在於,譯者更盡量舉出每個字的用法和上下文理,故此,CAD更是一部豐富的百科全書。正如芝加哥大學人文科學主任Martha T. Roth所說:每字每詞都成為(近東)文化的視窗。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亦有專題報導
這部大典也可以在芝加哥大學近東研究所的網站下載


亞述和其他楔型文獻(例如巴比倫文獻),對聖經研究的貢獻,不容忽視:
第一,一些罕見的舊約希伯來文可以藉著楔型文獻的字詞,得到亮光。
第二,楔型文獻提供寶貴的資料,讓聖經讀者更深入了解,聖經的世界和背景。

星期四, 6月 30, 2011

日出的榮耀

剛剛從以色列回來,在耶路撒冷和死海的旅館都可以欣賞日出,所以幾乎每天清晨都可以看到日出的美景。


迦南地的居民當然熟知太陽的熱力和光芒,所以聖經的作者常用日出和太陽的光輝表達神學意義。


哈巴谷書 3:3-4 說:3神從提幔而來、聖者從巴蘭山臨到。他的榮光遮蔽諸天、頌讚充滿大地。 4 他的輝煌如同日光.從他手裡射出光線.在其中藏著他的能力。


以下是死海看見的日出景色,死海東面的山也就是以東地(提幔之地;見創36:11):


詩篇19篇說:1 諸天述說 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作為。 2 天天發出言語,夜夜傳出知識。 3 沒有話語,沒有言詞,人也聽不到它們的聲音。 4 它們的聲音傳遍全地,它們的言語傳到地極, 神在它們中間為太陽安設帳幕。 5 太陽如同新郎出洞房[1],又像勇士歡歡喜喜地跑路[2]。 6 它從天的這邊出來,繞行到天的那邊;沒有甚麼可以隱藏,得不到它的溫暖。 


以下是從西耶路撒冷向東望,橄欖山日出之景:






西乃半島西乃山Gebal Musa山頂上欣賞的日出,更具榮耀:






備註:
[1] 太陽如同新郎出洞房:洞房(pavilion, chamber),希伯來文 huppah,指帳篷,或婚禮時用的帳篷,新人在 huppah 底下結成夫婦,禮成之後,新郎帶新娘出huppah,正式成為夫婦,比喻新家庭的創作和成立,代表新開始,日出是新創造新的啟始。還有一點,古時婚禮都是公開,是一條村莊人所共知的事,人人見證的喜慶,沒有可能錯過的。同樣地,大自然見證著神的榮耀,也是無可推諉!(參羅馬書1:19-20)


[2]「勇士」:意景是,軍人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無法可擋!太陽的出現,在天上「奔馳」有如得勝的勇士無法可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