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7月 26, 2011

二千年前的鈴聲

跟進一下昨天的報道,在耶路撒冷發現的小金鈴,Independent Media Review Analysis (IMRA)已上載了一段小金鈴的鈴聲。


一些網上的留言認為這件小文物其實不是鈴鐺,只是考古學家一相情願地,先假設聖經的經文,硬將它詮釋成鈴鐺,這段鈴聲澄清了這個問題。


假如將這段鈴聲重疊起來,便可以模擬(祭司?)袍上一連串鈴鐺發出的聲音,二千年前的聲音!


星期一, 7月 25, 2011

考古學家在耶路撒冷發現罕見小金鈴

7月24日,考古學家Eli Shukron和工作人員在發掘耶路撒冷的羅馬時期排水道時,發現一個細小的金鈴。


不同的報道指出發現的地點,在羅賓遜拱門之下,第一世紀石板街道底的排水道。這條排水道沿著耶路撒冷的中谷,從第一世紀聖殿的西南角,由北伸展至南面的西羅亞池。相信每一個到過耶路撒冷考古公園的旅客,都會參觀過羅賓遜拱門一帶的遺跡。




最近,考古學家在街道底下的水道工作,金鈴也在這一段水道的積泥之中發現的:




羅賓遜拱門之下的石板街屬於第一世紀時期,街道上的大石蓋住了底下的排水道。最近,考古學家Eli Shukron和Ronny Reich集中發掘這條排水道。同時,在主後70年,羅馬軍毀滅耶路撒冷時,不少的猶太人躲藏在這排水道之內(見主後70年聖殿被毀的考古明證 2 - 聖殿與西羅亞池之間的地下水道)。


這個小金鈴手工精巧,頂部有一小圓環,應該是用來縫在衣衫上的,金鈴周圍有紋(相片由以色列文物局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 提供):




考古學家猜想,這個小金鈴是屬於祭司的袍子,正如出埃及記28章提到祭司袍的裝飾時說:「袍子周圍底邊上,要用藍色紫色朱紅色線作石榴,在袍子周圍的石榴中間,要有金鈴鐺(新譯本:金鈴)」(出埃及記28:33; 39:25)。


當然,這也不一定的,正如有些學者認為,祭司不會穿著聖袍走到街上的。或許這個小金鈴是屬於一些富家貴族;或者,這個小金鈴是原本屬於祭司的,但當羅馬軍毀滅聖殿山時,將一些東西傾倒在街上時,小金鈴偶爾跌下引水道;或者,當羅馬軍毀滅聖殿時,有些祭司帶著明貴的袍子,躲藏在水道之中,其中一個小金鈴脫下了。


雖然可能性太多,但是重要的是,這是非常旱有的發現,是第一次出土屬第二聖殿時期的鈴鐺。當聖經考古學家Shukron在發報時,搖動小金鈴,它仍發出微小的鈴聲。


二千多年之後,仍聽到金鈴之聲,實是珍貴。

星期三, 7月 13, 2011

水上行

一位風箏滑水專家 Maciek Kozierski,花了四天的時間,終於嘗試到在加利利海上行走的滋味(雖然只有幾秒鐘!),好像耶穌在加利利湖的水上行走一樣!






詳細報導,按此


馬太福音 14 章:「25 天快亮的時候,耶穌在海面上向他們走過去。 26 門徒見他在海面上行走,就很驚慌,說:"有鬼啊!"並且恐懼得大叫起來。」(參馬可福音6:45-52;約翰福音6:15-21)

星期二, 7月 12, 2011

聖地考古指南:抹大拉 Magdala

確定遺址
抹大拉是加利利海西岸的一個古漁港,位於提比哩亞市Tiberias以北約三里。

抹大拉本是亞蘭文,希伯來文名叫Migdol (音密都;意謂城塔)。在古藉當中,抹大拉又名Migdal Nunya (意謂「魚塔」Tower of Fish;見主後六世紀猶太人法典塔木德b. Pesah 46b)。約瑟夫提到抹大拉時,是用希臘文地名Taricheae/Tarecheae,意思是「醃鹽魚的地方」(Jewish Wars 2.21.8; 3.9.7–3.10.5)。


由此可見,抹大拉是盛產鹽魚之鄉,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Strabo (64/63 BC-24 BCE)也提過抹大拉:「在一個名叫Taricheae 的地方,那裡的湖供應上好的魚,用來醃鹽的;岸上長滿不同的果樹,有如蘋果樹」(Strabo, Geography, 16.2.45)。

考古發現
早在1970-73年之間,聖經考古學家在抹大拉進行了第一期考古發掘工作。出土的文物表示這是羅馬時期的遺址,發現了1一個細小沒有裝飾的「會堂」,約 26.8 x 23.8 尺大。但是,有些考古學家卻認為,這可能是「魚池」或「水池」(Shanks 2007),如今仍未定案。

由2007年開始,考古工作有進一步的發展。在遺址當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所主前70年之前建設的猶太人會堂,約120平方米,設置石長凳,供會眾坐下。會堂有馬賽克地板和彩色牆畫(color fresco)作裝飾。

抹大拉第一世紀會堂鳥瞰:

會堂當中,發現一塊方型石頭,其中一面刻上了三腳七燈臺,兩旁各有一個水瓦瓶(amphora)。這是至今最古舊的七燈臺石刻圖。


此外,遺址上一所第一世紀屋宇,出土另一幅馬賽克圖,描繪一艘第一世紀的漁船,圖中的船設有兩個風帆,船槳及舵。(這幅馬賽克的漁船,可以用來比對在1986年,在抹大拉以北約一里的湖邊,發現的第一世紀漁船):




按照抹大拉至今出土的資料,可見它在第一世紀是加利利海一個十分重要的漁港。除了會堂之外,考古學家也發現石碼頭和停船用的繫泊石。

抹大拉漁港平面圖,圖上方是加利利海:
1971-75年間在抹大拉古漁港湖邊,發現停船用的繫泊石,留意相片中間穿洞的大石,用來繫繩索

抹大拉仍在進行發掘工作:

一世紀漁業
這顯示在第一世紀,加利利海的魚業相當重要。在古時,肉是非常昂貴。所以,魚肉自然成為主要的肉類。漁夫這行業也是專業,魚業亦受到當局格外的管制。漁夫僅次於放債主。

因為加利利的天氣炎熱,很難保持魚肉新鮮,所以要將魚出口到更遠的市場,魚肉必須要用鹽醃。

抹大拉的意思是「魚塔」,似乎暗示一座木塔,可將魚風乾。抹大拉的希臘文名稱Taricheae,指一個醃鹽魚的地方。上以引用羅馬希臘地理學者Strabo的說話,表明抹大拉是著名盛產鹽魚的地方,享負盛名,遠至羅馬。

鹽的重要性
這裡可以一提鹽的重要性,它是古時最有效的防腐劑。便西拉智訓39:26說,生命最主要的需要,包括鹽。羅馬自然學家Pliny the Elder說:世間上沒有一物比鹽和太陽光更重要(Natural History 31.102)。

聖經資料
新約福音書提到耶穌曾到過抹大拉一區,名叫「馬加丹」或「大瑪努他」:
  • 馬太福音 15:39 耶穌叫眾人散去、就上船、來到馬加丹(Magadan)的境界。 (馬加丹是抹大拉另一個串法)。
  • 馬可福音 8:10 隨即同門徒上船、來到大瑪努他(Dalmanutha)境內。 (大瑪努他的地名不詳,一般聖經學者估計大瑪努他就是抹大拉一帶)。
當然,抹大拉就是新約的抹大拉馬利亞的家鄉。按路加福音 8:1-3 記載,「曾有七個鬼從她身上趕出來」,之後她成了跟隨耶穌的一份子,與其他的婦女「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

不知何時開始,西方傳統將抹大拉馬利亞當作路加福音 7:36-50 中,用眼淚和頭髮擦耶穌之腳的「罪人」。這是絕對沒有聖經和經外文獻的支持的。原因可能是這段經文,正在路加福音 8 章之前,而抹大拉馬利亞又是路加提到的第一個女門徒罷。

到底抹大拉馬利亞的身世如何,聖經沒有仔細交代,但是從抹大拉的考古發現和其他文獻,可以推斷,她不一定是窮民之輩;來自抹大拉的馬利亞,或者是出自「中產階級」,所以,她不但可以跟隨耶穌,也有盈餘的財物供應耶穌和門徒。

參考資料
  • Osiek, Carolyn. 2000. "Mary 3." Pp. 120-122 in Women in Scripture: A Dictionary of Named and Unnamed Women in the Hebrew Bible, the Apocryphal/Deuterocanonical Books, and the New Testament. Edited by Carol Meyers, Toni Craven and Ross S. Kraemer.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 Shanks, Hershel. 2007. “BAR Exclusive! Major New Excavation Planned for Mary Magdalene’s Hometown.” 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 Sep/Oct, 52-55.
  • 抹大拉的重建工程:Magdala Center
  • 抹大拉的最新考古發現:Magdala Project
  • 圖片出自Magdala Project
  • Haaretz 文章

發現希伯來文的「安息日邊界石」

今天2011年7月12日,耶路撒冷時報Jerusalem Post報導,在下加利利的Timrat他瑪村(Timrat的意思是「耶棗」dates),一位路人無意中發現一塊岩石上,有希伯來文刻文,寫著「安息」shabbat一字。


Timrat村一帶在主後一至七世紀,即羅馬和利拜占庭時期,是猶太人聚居之處。這塊岩石上刻上「安息」shabbat,用來限定猶太人在安息日可走路程。


發現的消息很快就傳到Kinneret College,加利利考古學的主管Mordechai Aviam,他說:「這是我們第一次發現希伯來文的安息日邊界石,雕刻的字母十分清楚,毫無疑問,這個字是『安息日』 。」


類似的安息日邊界石,也曾在西加利利的Usha村被發現,不過它是用希臘文寫的,這次巧合的發現,是第一塊希伯來文安息日石。


一些拉比文學規定安息日的路程不能超出2,000 步/肘,一肘等於22寸,即3,666尺,約0.7英里。這正是耶路撒冷和橄欖山之間的距離。當然,猶太人在不同時期,對「安息日的路程」可有不同見解,但是差距不大,大致上在0.5-0.75里之間。


使徒行傳1:12 說:「有一座山名叫橄欖山、離耶路撒冷不遠、約有安息日可走的路程.當下門徒從那裡回耶路撒冷去。 」


聖經考古發現與安息日傳統
安息日是舊約律法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環,聖經考古學上的發現,最早期有關安息日的經外文獻,可追溯到Yavneh-Yam陶片,又稱為Mesad Hashavyahu:




這陶片是在1960年,由考古學家J. Naveh於沿海Yavneh-Yam以南的一個小古兵寨之中發現。


Yavneh-Yam陶片的內容,是一個農夫或工人,寫信給一個當地的總督或將軍,投訴一個名叫Hashavyahu的官員,不法地扣留了他的一件外衣作當頭或抵押,這位農民請求上頭將他的外衣歸還給他[1]。


這塊古希伯來文陶片是寫於約主前625年,是用流利的猶大希伯來文寫的,見證了在被擄之前,約在猶大王約西亞的時候,平民百姓已認識和實利安息日的律法(這是否可歸功於約西亞的國宗教改革?)。

無論如何,陶片第5-7行說:「你的僕人如往常一樣,在安息日之前(before Shabbat),收成了,量了(收成),將(收成)儲存在糧倉......之後,朔比[2]的兒子Hoshayahu來,將你拿僕人的外衣拿去...


安息日的規法到了第一世紀,已發展得相當成熟,見米書拿Mishnah,Shabbat 7:2,詳細列出安息日不可作的39項工作。


有關安息日邊界石的發現,見耶路撒冷時報Jerusalem Post報導


備註:

[1] 有關窮人的外衣作抵押,出現於申命記24章,教訓以色列人在借貸和抵押的事上要恩待窮人。當一個以色列人給人借貸時,「12 他若是窮人、你不可留他的當頭過夜。13 日落的時候、總要把當頭還他、使他用那件衣服蓋著睡覺、他就為你祝福.這在耶和華你 神面前就是你的義了。14 困苦窮乏的雇工、無論是你的弟兄、或是在你城裡寄居的、你不可欺負他。」(申命記24章)。

[2] 朔比 Shobi/Sobay,和Hoshayahu一樣,都是典型的猶大名字朔比這名字,亦出現於撒母耳記下17:27;以斯拉記2:42;尼希米記7:45)

參考資料:
Yavneh-Yam陶片:Ahituv, Shmuel. 2008. Echoes From the Past: Hebrew and Cognate Inscriptions From the Biblical Period. Jerusalem: Carta, p. 15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