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0月 07, 2013

迦百農-猶太人會堂

迦百農有一個古猶太人會堂遺跡,這座會堂可分為四部份:
  1. 祈禱大堂(prayer hall):20.4米長,18.65米寬(67x61尺),長方型,東西面設有雙層石長凳,祈禱大堂的16支石柱,將大堂劃分為三個長走廊和其中的中央庭院。祈禱大堂設有三個入口,正門向著南面的耶路撒冷。
  2. 東面的副堂(court):南壁寬11.25米(37尺),梯形,副堂南面設有兩個入口,北面另有三個入口。副堂東面的三個空隙,因比街道的水平面高兩米(6.6尺),所以不是出入口,而是大窗口。
  3. 門廊(porch):位於正門的南面,因為會堂南邊已設有不少住宅[1],沒有地方為正面設計一個堂皇的入口處,唯有在門口建造的一個門廊,兩面設有樓梯上落。
  4. 小室(small room):位於會堂西北角,小室有兩行樓梯,出入口與祈禱大堂相接。
迦百農會堂祈禱大堂

迦百農會堂的雙層石長凳

迦百農會堂平面圖
Loffreda 1:292


迦百農會堂南正門重構圖
Loffreda 1:292

整座會堂四面是街道,除了南面正門的門廊可作入口,會堂的東北面亦設有樓梯。會堂的模式是「殿堂式」(basilica),內裡楣石、柱頭、簷上各處石雕的裝飾豐富,包括幾何圖案、植物(花環、葡萄、石榴、棗樹等)、動物(海馬、鷹、獅子),七燈檯等等。會堂以來自遠地的白灰石所建成,與本地黑色的玄武岩形成鮮明的對比。

迦百農村莊入口

迦百農的考古發掘工作,主要由方濟各的學者負責。1969年之後,考古學家開始發掘會堂底層,發現的陶瓷和古錢幣(超過25,000枚[2])均屬於羅馬時代後期,所以會堂建於主後四世紀末,東面的副堂最早是主後五世紀落成。但亦有學者認為這只是會堂最後落成日期,會堂早於主後三世紀已開始興建。不論怎樣,這座會堂不可能是第一世紀耶穌的時期。


會堂南端的住屋群(Insula)

猶太會堂的石雕

第一世紀會堂
不過,考古上有其他的線索,指出會堂座立在更早期第一世紀的會堂遺址之上。

第一,祈禱大堂的中央庭院底下,考古學者卻發現一屬於主後一世紀的地層(floor),而地面的面積大,不應屬於古時家庭住宅的地面,說不定是屬於一個公共建築物,例如會堂。

第二,近東的建築上有所謂的「聖所連續性」(continuity of sacred space),就是說,後期的聖所會建立在之前的聖所遺址之上,故此,雖然白色的會堂屬於四世紀,會堂其實座立在主後一世紀的玄武岩(Basalt)地基之上,這地基本身是一座第一世紀會堂的可能性甚大。

第三,第一世紀的玄武岩地基的建設比較差勁,黑色的石基明顯向南面門口傾斜。到了第四世紀時,工人在上建造白色會堂時,不但沒有將之前的石基拆掉重新奠基,居然不厭其煩地,按著已傾斜的石基,建設新的會堂,明顯表示後期的工人建築會堂時,相當尊重早期的基石,進一步說明這裡是第一世紀會堂的原址[3]。

迦百農會堂北面地基
後期白灰石地基明顯遷就底下黑石基

根據以上考古推論,這裡便甚可能是第一世紀迦百農的猶太人會堂。如果接受路加福音歷史性的話,原本的會堂是由一位羅馬百夫長為迦百農的猶太人建造(路加福音7:5)。雖然第一世紀的會堂,比不上後來第四世紀會堂那樣堂皇,但是一位外邦人肯出錢為猶太人興建會堂,必然是一大善舉。

經文的背景反映當時羅馬時代「主保人-被保護人」(patron-client)的社會制度,指一位有財有勢的人,使用其財富或權力去保護或幫助無權的人民,被保護的人受益,便以忠誠、服務、感謝和尊榮回報主保人(有如中國人的「比面」),成為他的附眾[4]。

照經文所說,這位百夫長有一位重用的僕人快要病死,他聽聞耶穌的能力,託猶太人幾個長老求耶穌救他的僕人。這位百夫長在猶太人心目中是一位受尊敬的羅馬人,連猶太人長老也說「他愛我們的百姓,給我們建造會堂」。但是,百夫長不但愛護猶太人,也似乎認識猶太人律例,明白一個猶太人進入外邦人家中會使他不潔淨。米書拿 Mishnah ’Ohal. 18:7記:「外邦人舍下是不潔淨的」(使徒行傳10:28; 11:12)。

所以當耶穌離他家不遠,百夫長連忙派人叫耶穌不用來到舍下,只要耶穌說一聲,僕人便痊癒。不過,經文還有更深一層意思,百夫長不只是因為猶太人律例而不想耶穌到他舍下,而是他相信耶穌的權能和地位高超,耶穌的話是帶有權威,說有就有。

耶穌聽見百夫長的信心,便稱讚:「我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路加福音7:10)。這位百夫長在猶太人當中,地位超人,因為他曾為猶太人建會堂,作為一位外邦人,此善舉受盡猶太民眾和長老所歡迎,猶太人作他下屬,任勞任怨,是理所當然。

不要忘記,迦百農不但是耶穌傳道的基地,其實是他的「家」,馬可福音2:1說:「過了些日子,耶穌又進了迦百農,人聽見他在房子裡」。「房子」可作「家」(home; ESV, NIV)。馬太福音9:1甚至說,迦百農是耶穌「自己的城」(his own town)。



迦百農會堂重構圖
Meyers 1988: 77

這位主保人百夫長善舉,耶穌必定一清二楚。普通一位拉比,就算不看百夫長的面色,也應忌他三分。但是,這位眾人景仰的百夫長,卻肯在耶穌面前謙卑信服,這等信心何奇罕見。


備註:
[1] 考古學者稱之為 Insula no. 2。Insula (單數;眾數insulae)在拉丁文的意思是「島嶼」(island),指羅馬城市中草根或中等階層的住所,建築比較簡陋稠密,屋與屋之間緊接,形成組群。
[2] 在猶太人會堂找到這些寶藏,不足為奇,羅馬和拜占庭時代的會堂,不少都已出土了錢幣的寶藏,會堂是希臘時期散居的猶太人開始建立的社會體制,會堂其一重要功用就是救濟窮民,還有在猶太人的慈惠事務上,奉獻者的名字保密,以致保障受惠者的尊嚴(Hamel 2010: 320-321)。Levine甚至說,後期的會堂其實是猶太人集體的「社會福利系統」(Levine 2000: 372-3)。猶太人會堂的慈惠制度,成了初期教會的慈惠制度的基礎(Brown 2002: 56)。保羅在眾教會籌募奉獻金的行動,也是同出一源(見哥林多後書8:18-24)。
[3] 這觀察出自新約學者Craig Evans,見筆者書評
[4] 參路加福音22:25:「耶穌說: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那掌權管他們的稱為恩主,但你們不可這樣,你們裡頭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為首領的,倒要像服事人的。」經文中,「恩主」(benefactor)便是希羅社會中的「主保人」(patron)。

參考資料:
  • Brown, Peter. 2002. Poverty and Leadership in the Later Roman Empire. Hanover: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 Craig A. Evans. 2012. Jesus and His World: 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Louisville, KY: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 Hamel, Gildas. 2010. “Poverty and Charity.”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Jewish Daily Life in Roman Palestine. Edited by Catherine Hezse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08-324.
  • Levine, Lee. 2000. The Ancient Synagogue: The First Thousand Year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Meyers, Eric M. 1988. Early Judaism and Christianity in the Light of Archaeology. The Biblical Archaeologist, Vol. 51, No. 2 (Jun.), pp. 69-79, p. 77.
  • Stanislao, Loffreda. 1993, 2008. Capernaum. In: New Encyclopedia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in the Holy Land. Five Volume Set. Edited by E. Stern. Jerusalem, Israel: Israel and Exploration Society; Carta, 1: 291-9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