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泥磚大致上依照以下程序:
- 用鋤頭將水和泥混合,成為黏土
- 把黏土倒進木模
- 把磚頭曬乾,便成泥磚
之後,法老變本加厲苦待以色列人,不照常供應草給他們做磚,更增加做磚的數量(5:1-18)。
出埃及記的描述,最吻合埃及的新王國時期。因為當時的埃及,的確這樣對待戰俘和奴隸。位於埃及底比斯(Thebes)一個大墓穴,古墓的主人翁名為利克米利(Rekhmire),他在圖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主前1479-1425)作法老時,作底比斯市長和法老的大臣,墓中壁畫刻劃了在埃及人手下奴隸造泥磚作工:
(Davies 1935: Pl. XXIII)
壁畫由左至右看,首先,左方有水池,水池四周種有樹木,水中更有蓮花,兩個奴隸用大瓦瓶在池中打水,用以和泥成黏土。
(Davies 1935: Pl. XVI)
接著另一位工人使用鋤頭和泥成黏土。下一步,奴僕將一團團的黏土用瓦瓶運到造磚的地方。工人將黏土倒進木模,黏土便成了長立方型。
(Davies 1935: Pl. XVII)
(Davies 1935: Pl. XVII)
太陽曬乾之後,便成泥磚,奴僕用擔子將泥磚抬到工場,作建築材料。
(Davies 1935: Pl. XXIII)
這種古代造泥磚工序,仍可在非洲等國家看到。
壁畫本身的顏料仍得以保存,奴隸的膚色有深有淺,膚色黑黑的是來自埃及以南努比亞(Nubia)的奴隸,膚色較淺的可能是來自北面敘利亞(Syria)的戰俘,仔細觀察的話,有奴僕藍眼白髮,是老了的北方白人種(?)。
壁畫亦描繪埃及督工手裡拿著棍,監管著奴隸的工作。圖中亦有標題文字,清楚寫明工人是為卡納克(Karnak)的阿蒙神廟(Amun)建造積貨城(Davies 1973: 55),其中三段標題:
- 督工警告工人:「為建築卡納克[阿蒙神的]新工作室造磚」“making bricks to build a new the workshops [of Amun] in Karnak”
- 「法老大王所帶回來的眾戰俘,為建造阿蒙神廟」“Captives which his majesty brought for the works of the temple of Amun.”
- 督工對工人說:「我手中的泥磚很好,你們不要抱怨(?)」“The supervisor says to the builder, ‘The blocks are good in my hands, and thou canst not upbraid (?).’”
當然我們不可能從這些壁畫和古埃及文獻,直接找出希伯來人曾在埃及為奴多年的明證。要求有這種證據也是不實際,即使希伯來人真的在埃及為奴造磚,他們只是埃及的少數,不足以在文獻中留下什麼歷史痕跡,再者,埃及戰史所記錄的,一律都是法老的勝杖,讀埃及爭戰記錄(conquest accounts),埃及法老從未打輸過一場杖。
但如上所說,出埃及記對希伯來人為奴的描述,最吻合埃及的新王國時期(主前1550-1069年),而按舊約聖經的有限資料,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間,不論是早年說(主前1446年),或是晚年說(主前1279年),也屬於新王國時期。
更重要的,就是埃及新王國的資料,讓我們更具體明白出埃及記的背景。可能因為曾多年在埃及作苦工,以色列對耶和華救贖的記憶,也蘊含著重擔得釋的意義。
出埃及6:6-7 6 所以你要對以色列人說:我是耶和華,我要用伸出來的膀臂重重地刑罰埃及人,救贖你們脫離他們的重擔,不作他們的苦工。7 我要以你們為我的百姓,我也要作你們的 神,你們要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是救你們脫離埃及人之重擔的。
(Davies 1935: Pl. XXIII)
利未記26:13 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曾將你們從埃及地領出來,使你們不作埃及人的奴僕,我也折斷你們所負的軛,叫你們挺身而走。
詩篇81:5-6 5他去攻擊埃及地的時候,在約瑟中間立此為證。我在那裏聽見我所不明白的言語:6上帝說:我使你的肩得脫重擔,你的手放下筐子。
Davies, Norman de Garis. 1935. Paintings from the Tomb of Rekh-mi-Re at Thebes.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N.Y.). Egyptian Expedition. Publications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Egyptian Expedition v. 10. New York: Plantin Press.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