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7月 23, 2013

佩特拉

古城佩特拉,坐立於約旦王國南面的紅砂岩山區,地名佩特拉英文是Petra,希臘文意思是岩石,非常貼切。古城佩特拉曾為納巴泰人(Nabataeans)帝國的首都。

納巴泰人本是亞拉伯遊牧民族,控制著「亞拉伯半島-地中海」商道,這條古商道,從亞拉伯半島,運送乳香沒藥等明貴香料,經過炎熱的沙漠,直達加沙海港,轉口到地中海世界。

納巴泰人因香料貿易而漸強盛,不少貿易轉口站便成為城鎮,在主前二世紀到主後一世紀之間,納巴泰帝國曾一度雄霸今日的約旦、以色列南地和西乃半島,繁盛的佩特拉,搖身一變,成為納巴泰帝國的首都。直到主後106年,羅馬王圖拉真(Trajan)吞併了整個納巴泰帝國,將香料商道轉移到北面,納巴泰帝國隨之而告終。但在羅馬帝國統治之下,納巴泰人的沙漠城鎮仍興盛下去,直到伊斯蘭時代(主後八至九世紀)。

納巴泰人留下了不少龐大的考古遺跡,發展了完善的水庫、引水道、灌溉系統和梯田,能在曠野沙漠地帶生存。要數納巴泰的古蹟,當然要提到佩特拉城數以千計,從岩石鑿出的墓穴,其中是世界聞名的Khazneh墓穴。

Khazneh的亞拉伯文意思是「寶庫」,聞名於世的Khazneh墓穴位於其中一條岩縫通道(稱為siq)的盡頭。







Khazneh是從天然的岩壁鑿成,兩層希臘式建築,六根哥林多式柱子裝飾門面,柱上有典型希臘三角楣飾(pediment),頂端鑿上典型圓頂墓(tholos;有時稱「蜂窩墓」[bee-hive tomb])。

電影奪寶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的其中一幕便以Khazneh為外景,作為耶穌最後晚餐聖杯的收藏地點。當然,Khazneh的裡頭,實際上只是岩石鑿成的墳墓大內室,與聖杯毫無關係。



因為Khazneh的有利位置和鑿石的巧工,必定是其中一位納巴泰王的墓穴,極可能是納巴泰王阿雷塔斯四世(Aretas IV),他在主前9年-主後40年間統治納巴泰帝國。

佩特拉也可與新約聖經背景拉上一點關係?馬太福音二章記載的猶太人的王大希律 (Herod the Great)生於主前73年,他的父親安提帕特(Antipater)是以東人(Idumean),母親塞普路斯(Cyprus)是出自佩特拉的亞拉伯人。

到過佩特拉的人,一定欣賞得到納巴泰人的岩壁上鑿成的引水道。再到大希律興建的馬撒大,看看山邊的引水道,你會發現其建築方式十分相似。大希律在馬撒大山邊引水道的建築靈感,來自佩特拉人母親,也不足為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