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法老」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法老」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三, 9月 26, 2018

美崙帕石碑 Merneptah Stele


在許多聖經考古發現中,美崙帕石碑必是名列前茅的文物之一。美崙帕石碑(Merneptah Stele [1]),是一塊巨型的黑色花崗岩紀念碑(高3米[10尺];寬1.5米[5尺]; 厚0.4米[14寸])。現存於埃及開羅博物館(No. 34025)。


美崙帕石碑

埃及法老美崙帕,在新王國第十九王朝統治了埃及10年(公元前1213-1203)[2],是法老蘭塞二世(Ramses II [3])的第13個兒子,蘭塞二世統治了埃及67年(公元前1279-1213)。 

於1896年,英國埃及學家皮特里(Flinders Petrie)在埃及底比斯(Thebes)的美崙帕太平間寺廟內發現此石碑[4]。

石碑是於法老美崙帕第五年樹立的,石碑一面有28行銘文,紀念美崙帕的戰績。據其他埃及資料顯示,美崙帕第五年的夏季,埃及軍擊敗利比亞軍隊[5]。所以,石碑最早是寫於公元前1209年。

碑文的內容,主要記述美崙帕戰勝利比亞人,最終北征迦南地大勝。石碑可被稱為「美崙帕戰詩」(Merneptah’s Victory Hymn),被發現已超過100年,它仍是最早提及「以色列」的經外碑文,因此它又被稱為「以色列石碑」(Israel’s Stele)。

碑文的第26-28行提到「以色列民」:
「(外邦)首領下拜,說『平安』, 
九弓[6]之中無一抬起頭來
利比亞被佔領,赫人之地[7]被平定,迦南被掠奪,
亞實基倫[8]被掠奪,基色[9]被佔領。
耶魯林[10]不再存在;以色列被摧毀,絕子絕孫[11];
因埃及原故,戶胡[12]成為寡婦。
全地同得平靜。反抗者均被上下埃及之王所制伏...美崙帕」

英譯文:
"The (foreign) chieftains lie prostrate, saying "Peace." 
Not one lifts his head among the Nine Bows. 
Libya is captured, while Hattia is pacified. Canaan is plundered, 
Ashkelon is carried off, and Gezer is captured. 
Yenoam is made into non-existence; Israel is wasted, its seed is not; 
and Hurru is become a widow because of Egypt. 
All lands united themselves in peace. Those who went about are subdued by the king of Upper and Lower Egypt … Merneptah."

碑文並非直接的歷史直述,而是歌頌戰無不勝攻無不取的法老之頌詩。所以,學者紛紛提出不同的詩詞結構,Hasel 作以下的詩句分析:

A   (外邦)首領下拜,說『平安』
      九弓之中無一抬起頭來 
B            利比亞被佔領,赫人之地被平定
C                  迦南被掠奪 
D                        亞實基倫被掠奪
                           基色被佔領 
                           耶魯林不再存在 
                           以色列被摧毀,絕子絕孫 
C’                 因埃及原故,戶胡成為寡婦
B’         全地同得平靜 
A’   反抗者均被上下埃及之王所制伏...美崙帕

這個的交叉結構將D部份放在整段詩句的中心。 


Hasel 對以色列石碑段落詩句分析圖 [13]


埃及學者 Kenneth Kitchen 對詩的分段 [14]

有些學者認為「以色列」和「戶胡」在句子上平行,表明在迦南中央山地的以色列人,在數量和勢力可與敘利亞迦南地相比。詩句的結構,各學者的觀念不一。但是,埃及學者 Hoffmeier 認為不應太在意結構,反而應留意文法的細節。石碑上「以色列」的限定符號(determinative)是「族群/人民」(ethnic group),而不是地區或城市,顯示在埃及眼中,雖然此時的以色列人沒有中央王權統治,卻可在某程度上威脅埃及在迦南地的主權,與其他城邦同列。[15]

跟據碑文的內容,美崙帕由埃及出軍,從沿海路線先攻打亞實基倫,後北上攻取基色,再北上攻打耶魯林,然後南征迦南山地的以色列民[16]。



美崙帕征伐迦南路線圖



美崙帕石碑對以色列民的描述,非常符合約書亞和士師記對剛入主迦南的以色列人之社會描述。當時,以色列民主要散佈在迦南中部山地,未有政治中心和既定的首都,正如士師記常提及:「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21.25)。[17]

在考古歷史上,公元前十三世紀的近東世界,正由青銅時代後期(Late Bronze Age)進入鐵器時代(Iron Age),社會政治上有巨大的變化,埃及帝國開始式微,特別在埃及以外的迦南等地的外交控制減弱。在帝國式微的真空之下,當地族群亦趁機各方興起,建立城邦,彼此爭雄[18]。

約書亞記、士師記和撒母耳上等經文,亦記錄了以色列民在此時社會政治上的變遷,由沒有君王的人民,演變成以一王國,最後定都於耶路撒冷。

美崙帕石碑是最早提及「以色列民」的文獻,成為聖經歷史可靠性的證據之一,讓我們以埃及人的角度看當時以色列民的社會狀況,亦補充了聖經記述的這一段的歷史。

備註:
[1] 或 Merenptah,另中譯:梅內普塔,麥倫普塔赫。

[2] 美崙帕統治埃及的時期,常被埃及學者忽略,最完全的研究是 Iskander, Sameh. 2002. "The Reign of Merneptah." Ph.D. Disserta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3] 另中譯:拉美西斯。不少學者認為蘭塞就是出埃及記的法老王,另外,出埃及記亦提到「蘭塞城」(出埃及記1:11) 

[4] Petrie, W. M. F. 1897. Six Temples at Thebes: 1896. London: Bernard Quaritch, pls. 13–14.

[5] Kitchen, Kenneth A. 1982. Pharaoh Triumphant: The Life and Times of Ramesses II. Warminster: Aris and Phillips, p. 215. 在美崙帕之前的100多年裡,石碑實際上是由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打造的,其中一側有一長銘文。在美崙帕統治的第五年,大約在公元前1209年,他在此石碑的另一面刻上這首詩,紀念他的軍事戰績。利比亞人入侵埃及的其一原因,是當時東地中海發生嚴重的食物短缺。另外,北面的赫人帝國面對食物短缺之危,在蘭塞二世和美崙帕統治埃及時期,赫人非常關注從埃及入口的穀物(見Rainey, Anson F. and R. Steven Notley. 2006. The Sacred Bridge: Carta's Atlas of the Biblical World. Jerusalem: Carta, p. 100)

[6] Nine Bows,古埃及對外敵的統稱,在不同的時代,外敵均有所不同,所以沒有絕對的列表。 

[7] Hatti,即赫人之地,見創15:20; 23:3; 25:9; 出3:8; 13:5; 書1:4; 3:10等。 

[8] Ashkelon,見書13:3; 士1:18; 14:19; 撒上6:17。從第十九王朝的文獻,可知迦南是埃及帝國策劃地區,迦沙(Gaza)是埃及在迦南地的首府,迦南地包括亞實基倫、基色和耶魯林。見 Yurco, Frank J. "Merenptah's Canaanite Campaig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esearch Center in Egypt 23 (1986): 189-215, p. 190.

[9] Gezer,書10:33; 12:12; 士1:29; 撒下5:25; 王上9:15, 16, 17 

[10] Yenoam,學者認為是加利利海南面的土丘Tell el-Ubeidiya (Aḥituv, Shmuel. 1984. Canaanite Toponyms in Ancient Egyptian Documents. Jerusalem/Leiden: Magnes/Brill, pp. 206–208; Yohanan Aharoni. 1979. The Land of the Bible, rev. and enl. ed.,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Anson F. Rainey. Philadelphia, pp. 177-78)。另外,埃及法老圖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1479-1425年)於《圖特摩斯三世史冊》(Annals of Thutmose III)記述攻打米吉多時,亦提到耶魯林(COS 2.2A)。塞提一世(Seti I,1479-1425年)的《首征伯善戰碑,元年》(First Beth-Shan Stela, Year 1),見COS 2.4B。 

[11] 關於文句中是否指「以色列」(Israel),歷史極少派(Minimalist)引起十分多爭議,William Dever 早已駁斥所有不是指以色列的翻譯,見 William G. Dever. 2009. Merenptah's "Israel," the Bible's, and Ours. In: Exploring the Longue Duree: Essays in Honor of Lawrence E. Stager. Winona Lake, IN: Eisenbrauns, pp. 89-96。埃及詞 prt 可指「種子/糧食」(seed/grain),也可指「子孫」(offspring)。Hasel 認為是「糧食」(1994:48–50),但是大部分學者認為是「子孫」,亦較乎文理 (Stager, Lawrence E. 1985. “Merneptah, Israel and the Sea Peoples: New Light on an Old Relief.” Eretz-Israel 18:56–64, p. 61)。Hoffmeier指出,埃及文 prt 相等於希伯來文pri,可指「種子」或「子孫」,但埃及文 prt 意指「子孫」時,會使用「陽具」限定符號(determinative),參Hoffmeier, James K. 1997. Israel in Egypt: The Evidence for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Exodus Tradition. New York/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28, 45n26.

[12] Hurru,古埃及對敘利亞-迦南地的統稱。見 Yurco 1986:  190.

[13] Michael G. Hasel. 1994. Israel in the Merneptah Stela.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No. 296 (Nov., 1994), pp. 45-61, p. 48, Fig. 1 

[14] Kitchen, K. A. 1969-90. Ramesside Inscriptions: Historical and Biographical, vol. IV. Oxford: B.H. Blackwell, 19, 1-9。古埃及學者Hoffmeier認為不應在結構分析上太武斷,反而應留意文法的細節。Hoffmeier, James K. 1997. Israel in Egypt: The Evidence for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Exodus Tradition. New York/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27-31. 

[15] Hoffmeier, James K. 2000. The (Israel) Stela of Merneptah. In: Context of Scripture. Volume Two: Monumental Inscriptions from the Biblical World, eds. William W. Hallo and K. Lawson Younger. Leiden; Boston: Brill, 2.6。

[16] Yurco 認為美崙帕攻打了耶魯林後,最有可能是向南攻打以色列民。因為在主前十三世紀末(蘭塞二世晚年),最早和最稠密的以色列居址均集中在北面山地、中央山地、南加利利和約旦河東面(Yurco 1986: 210-211)。耶魯林後往約旦河東方向的可能,見 Rainey and Notley 2006: 99。

[17] 碑文原句:「以色列被摧毀,他的子孫不再」。Yurco 指出碑文使用單數陽性代詞「他的」(.f; his),似乎表明埃及文士的文筆慎密,知道「以色列」一族名是出自同一位名祖(eponymous ancestor),見 Yurco 1986: 190n3, 211。這一方面亦吻合以色列先祖的歷史 (創 32:28; 35:10)。

[18] Iskander 指出,這時近東和埃及充滿內憂外患,美崙帕是最後一位能夠抵抗外患,維持著帝國的法老 (Iskander, Sameh. 2002. "The Reign of Merneptah." Ph.D. Disserta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pp. 1-2)。不過,埃及法老的戰記不一定有考古證,也不一定合乎事實和其他史料,Iskander 甚至認為美崙帕根本沒有征伐迦南,戰記只是埃及的政治宣傳,想表明法老是全地的王(Iskander 2002: 420-421)。不過 Yurco 研究卡加納廟浮雕,結論美崙帕實在有征伐迦南地。尤其是卡加納廟浮雕的次序,第四幕(Scene 4)上半部,極有可能是描述法老美崙帕打敗以色列人(Yurco 1986: 193, Fig. 5. Scene 4. Upper register; Merenptah attacks a mass of enemies, probably Israel),見下圖
Yurco 亦對美崙帕攻打曠野的遊牧民 Shasu 浮雕有一精細觀察,他指出,埃及人視以色列人為迦南地人,不是曠野的遊牧民 Shasu (Yurco 1986: 210n37; Stager 1985: 60)。

此外,為什麼以色列會在同一個法老征戰中被攻打?以色列民可能在這時攻擊法老的某些附庸城市(vassal cities),所以引來埃及的復仇 (Drews, Robert. The End of the Bronze Age: Changes in Warfare and the Catastrophe 1200 B.C.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p. 20)

星期日, 7月 21, 2013

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造磚

出埃及記一章記,埃及人奴役以色列人,要為法老建造兩座積貨城,比東和蘭塞(1:11),更迫他們和泥、做磚和作田間各樣的工。出埃及記1:13-14記:「埃及人嚴嚴的使以色列人作工。 14 使他們因作苦工覺得命苦,無論是和泥,是做磚,是作田間各樣的工,在一切的工上都嚴嚴的待他們。」

造泥磚大致上依照以下程序:

  1. 用鋤頭將水和泥混合,成為黏土
  2. 把黏土倒進木模
  3. 把磚頭曬乾,便成泥磚

之後,法老變本加厲苦待以色列人,不照常供應草給他們做磚,更增加做磚的數量(5:1-18)。

出埃及記的描述,最吻合埃及的新王國時期。因為當時的埃及,的確這樣對待戰俘和奴隸。位於埃及底比斯(Thebes)一個大墓穴,古墓的主人翁名為利克米利(Rekhmire),他在圖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主前1479-1425)作法老時,作底比斯市長和法老的大臣,墓中壁畫刻劃了在埃及人手下奴隸造泥磚作工:



(Davies 1935: Pl. XXIII)

壁畫由左至右看,首先,左方有水池,水池四周種有樹木,水中更有蓮花,兩個奴隸用大瓦瓶在池中打水,用以和泥成黏土。



(Davies 1935: Pl. XVI)

接著另一位工人使用鋤頭和泥成黏土。下一步,奴僕將一團團的黏土用瓦瓶運到造磚的地方。工人將黏土倒進木模,黏土便成了長立方型。



(Davies 1935: Pl. XVII)


(Davies 1935: Pl. XVII)

太陽曬乾之後,便成泥磚,奴僕用擔子將泥磚抬到工場,作建築材料。



(Davies 1935: Pl. XXIII)

這種古代造泥磚工序,仍可在非洲等國家看到。




壁畫本身的顏料仍得以保存,奴隸的膚色有深有淺,膚色黑黑的是來自埃及以南努比亞(Nubia)的奴隸,膚色較淺的可能是來自北面敘利亞(Syria)的戰俘,仔細觀察的話,有奴僕藍眼白髮,是老了的北方白人種(?)。


壁畫亦描繪埃及督工手裡拿著棍,監管著奴隸的工作。圖中亦有標題文字,清楚寫明工人是為卡納克(Karnak)的阿蒙神廟(Amun)建造積貨城(Davies 1973: 55),其中三段標題:



  1. 督工警告工人:「為建築卡納克[阿蒙神的]新工作室造磚」“making bricks to build a new the workshops [of Amun] in Karnak” 
  2. 「法老大王所帶回來的眾戰俘,為建造阿蒙神廟」“Captives which his majesty brought for the works of the temple of Amun.”
  3. 督工對工人說:「我手中的泥磚很好,你們不要抱怨(?)」“The supervisor says to the builder, ‘The blocks are good in my hands, and thou canst not upbraid (?).’”

當然我們不可能從這些壁畫和古埃及文獻,直接找出希伯來人曾在埃及為奴多年的明證。要求有這種證據也是不實際,即使希伯來人真的在埃及為奴造磚,他們只是埃及的少數,不足以在文獻中留下什麼歷史痕跡,再者,埃及戰史所記錄的,一律都是法老的勝杖,讀埃及爭戰記錄(conquest accounts),埃及法老從未打輸過一場杖。

但如上所說,出埃及記對希伯來人為奴的描述,最吻合埃及的新王國時期(主前1550-1069年),而按舊約聖經的有限資料,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間,不論是早年說(主前1446年),或是晚年說(主前1279年),也屬於新王國時期。

更重要的,就是埃及新王國的資料,讓我們更具體明白出埃及記的背景。可能因為曾多年在埃及作苦工,以色列對耶和華救贖的記憶,也蘊含著重擔得釋的意義。

出埃及6:6-7 6 所以你要對以色列人說:我是耶和華,我要用伸出來的膀臂重重地刑罰埃及人,救贖你們脫離他們的重擔,不作他們的苦工。7 我要以你們為我的百姓,我也要作你們的 神,你們要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是救你們脫離埃及人之重擔的



(Davies 1935: Pl. XXIII)

利未記26:13 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曾將你們從埃及地領出來,使你們不作埃及人的奴僕,我也折斷你們所負的軛,叫你們挺身而走


詩篇81:5-6 5他去攻擊埃及地的時候,在約瑟中間立此為證。我在那裏聽見我所不明白的言語:6上帝說:我使你的肩得脫重擔,你的手放下筐子。

參考資料:
Davies, Norman de Garis. 1935. Paintings from the Tomb of Rekh-mi-Re at Thebes.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N.Y.). Egyptian Expedition. Publications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Egyptian Expedition v. 10. New York: Planti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