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8月 16, 2010

主後70年聖殿被毀的考古明證 1

馬可福音13:1-2這樣記載:「耶穌從殿裡出來的時候,有一個門徒對他說:"老師,請看,這是多麼美好的石頭!多麼美好的建築!" 2 耶穌對他說:"你看見這些偉大的建築嗎?將來必沒有一塊石頭留在另一塊石頭上面,每一塊都要拆下來。" 」

對聖殿的讚嘆

第一世紀的猶太人,都對聖殿讚不絕口,羅馬舉世聞名,他拉目Talmud曾有此說:沒有見過聖殿最華麗的一面,就從未見過美妙的建築 (b. Suk. 51b; b. B.Bat. 4a)。主後一世紀的猶太人歷史學家約瑟夫形容希律聖殿的牆,人所聞中最偉大的工程。

又因猶太教只有一個中心-耶路撒冷聖殿,所以聖殿比其他古代的聖所都更大更華麗,散居各地的猶太人,視之為永垂不朽,甚至認為聖殿是萬夫莫敵的,產生聖殿不滅論。因為猶太人相信神會無條件的捍衛自己的聖殿,這是最好的保險。難怪門徒會對聖殿的讚嘆。

多麼美好的石頭

現在西牆廣場下面,可參觀西牆隊道,在這條隊道,可目睹當日第一世紀耶穌時代的聖殿的石頭,當中最大塊的石頭是45尺 x 11尺 x 15尺,共570噸重(1噸=2,000磅,即共1,140,000磅。)




一隻成年的非洲大象約4.6噸重,這塊巨石相等於124隻大象!又相等於6-7架空穿梭機的重量!


如果對現在人都難以想像,對當時的古人更感震撼,因為古埃及金字塔的石頭,大的只有15噸重。




英國著名的stonehenge,最大的石塊只有40多噸重


這麼重的石頭,不可能用木頭車用牛拖拉的,因為連木頭都被壓扁!再者,這些聖殿的石頭不是聖殿山附近找到的原石,乃是從耶路撒冷北面1-2里之外的石場,經採石之後,將石頭鑚成圓柱,慢慢的滾下山,到了位置,才將圓石柱鑚成長方型!
 

門徒形容聖殿的石頭不只是巨大,更是美。在聖殿的南面的發掘,發現許多精心鑿成的石頭,有複雜的圖案裝飾,這些石頭是在主後70年,羅馬軍拆毀聖殿時從聖殿山上推下來的。見下圖(Mazar 2002: 57):



 約瑟夫形容聖殿的偉大時,他曾說過:…露天的庭院,全鋪上各式各樣的石塊。《猶太人戰爭 5:192》。我們一定都未明白約瑟夫所說的,所以許多聖殿山的構圖,庭院都是空白,單調的鋪石地,如下圖(Jacobson 1999):



到了這幾年,因為回教徒在裝修聖殿山底下的清真寺時,擅自挖掘泥土,倒在汲淪谷,破壞文物。於是,以色列的文物局收集這些泥土,送到希伯來大學,在考古學家Gabi Barkay的帶領之下開始了「聖殿山篩選工程」Temple Mount Sifting Project。工程將汲淪谷的泥土逐點篩選,發現了文物,其中發現第一世紀聖殿山的鋪地石,形狀是屬於當時最時興的鋪石地板風格opus sectile,下圖見由篩選工程出土之聖殿庭院鋪石地樣本(Temple Mount Sifting Project 2008; 有關「聖殿山篩選工程」,可參Shanks 2005)



有了以上一些的考古背景,我們不但更了解馬可福音13:1-2中,門徒對聖殿的讚嘆,更深入的明白耶穌對聖殿被毀預言的震撼性。耶穌指當時的聖殿,雖是這個世人讚不絕口的建築物,但只是人手所造的,他說:"你看見這些偉大的建築嗎?將來必沒有一塊石頭留在另一塊石頭上面,每一塊都要拆下來。"

約翰福音2章告訴我們,到了耶穌時,聖殿花了共46年建築,其實聖殿到了主後63年左加才正式完工,主後66年,第一次猶太人暴亂爆發,主後70年,羅馬軍隊圍城攻打耶路撒冷,拆毀聖殿,燒毀耶路撒冷,頹垣敗瓦,慘不忍睹。
 

這叫我們反省到,人手所做的,看來是堅固不移,但是實際上是脆弱的。這不單指當時的聖殿,更包括現代人眼中的「聖殿」:經濟、政治、職業、金錢、健康、愛情等。

據台灣《聯合晚報》報道,因為金融海嘯橫掃全球,統計顯示台灣在2009年,平均每2小時7分鐘就有一個人自殺身亡。

人總相信外表,以為它是不滅又可靠的。耶穌說,你不能單看外表!經濟體系,學位,愛情,人間有的保險,都可以一下子倒塌。只有神,才是永久的保障和平安。



參考資料:
  • Mazar, Eilat. 2002. The Complete Guide to the Temple Mount Excavations. Jerusalem: Shoham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 Jacobson, David. 1999. "Sacred Geometry: Unlocking the Secret of the Temple Mount, Part 1." 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 Jul/Aug.
  • Temple Mount Sifting Project. 29/10/2008. 4th Progress Report on the Temple Mount Antiquities Salvage Operation.
  • Shanks, Hershel. 2005. “Sifting the Temple Mount Dump.” 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 Jul/Aug.

星期五, 5月 21, 2010

挑戰找到挪亞方舟的聲稱

荷蘭聖經學者 M. J. Paul 表示對香港探索隊發現方舟懷疑,並列舉 10 條問題,指出如果探索隊未能回答這些問題的話,這個聲稱是嘩眾取寵,見http://heritage-key.com/blogs/sean-williams/10-problems-mount-ararat-noahs-ark-discovery

星期六, 5月 08, 2010

香港基督徒回應發現方舟的聲稱

今天剛收到Facebook的forward,一群香港的信徒和學者,將於5月28日發起論壇(按此),回應發現方舟的聲稱,好消息,可惜身在美國,只好禱告中記念。

上個月影音一班同工來到芝加哥,我已向他們談論起不少的問題,包括:

1. 正確的傳媒方法:應先將所謂的發現,公佈於學術的期刊,如BASOR或BAR等,待學者作進一步的考證和討論。

2. 其他考古發現的吻合所謂主前2,800年的木頭,與其他考古的發現不吻合。見筆者之前的文章。

3. 挪亞時期:不能從創世記1-11章推斷出來(包括家譜的計算),主前2,800年的時期,不能說是吻合挪亞時期。

4. 洪水幅度:是普世,還是地域性?我認為在詮釋創世記洪水的經文,不一定要求全球洪水

5. 洪水考古:根本未有全球洪水的跡象,或洪水造成的破壞層,或洪水造成的沉積土。關於沉積土的發現,的而且確,在1930年代,曾在南米索不達米亞的吾珥Ur發現,當時英國考古學家Sir Leonard Woolley在Ubraid時代末期(主前5,300-3,750年),發現一層8尺厚的flood layer (洪水層)。

下圖為Sir Leonard Woolley在吾珥的Pit F發掘的橫面圖(Hoerth 1998: 190, Figure 9.3):


Woolley立刻將之詮釋為聖經中全球洪水的考古明證。在1929年3月16日的New York Times鬨動一時,過了兩天,有人回應說,這個發現對保守派和自由派信徒都有利,因為對保守派來說,終於證明到洪水,但自由派來說,又證明了創世早於主前4004年!

當時其他考古學家挑戰Woolley的詮釋,指出在南米索不達米亞的其他同時期遺址,並無發現洪水層,怎樣說有一個全球性的洪水?更不能證明有一個大地區的洪水。再者,Woolley的洪水層只佔Ubraid時期遺址的一小部份,換言之,這個洪水災只破壞了城市的一部份而已。

洪水層古也在不同的南米索不達米亞遺址被發現,包括Ur, Uruk, Shuruppak, Nineveh, Lagash, Kish,在Ur和Nineveh的洪水沉積土,屬於主前4,000左右的,其他屬於3,000年時期。(有關資料,見Bailey 1989: 28-37的總結)

6. 聖經詮釋方面。更不用說,創8:4說:「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亞拉臘山上。」中文聖經的翻譯不夠準確,其實原文是亞拉臘地的山脈(harey ‘rarat, mountains of Ararat)。聖經不是說方舟停在一個叫亞拉臘的山上,只是說在亞拉臘地區之中,可能是山頂,也可能是在山腳。現在位於土耳其的亞拉臘山,只有一兩個世紀的歷史!

對於創世記6-9章經文的詮釋,筆者所知道的,最詳細又最中肯的,就是John Walton為NIV Application Commentary Series所寫的釋經書,他不但嚴謹的忠於原文,也處理其他近東洪水記載(如Enuma Elish和Gilgamesh Epic)與聖經的關係,更認真的連繫石質學、考古學和歷史各方面,在資料的處理之中,沒有選擇性和偏袒。

7. 考古和證明的問題。這也是筆者想強調的,考古最終不能證明聖經。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我只能用考古和歷史的方法,指出耶穌的墳墓是空的,但是,我不能證明神叫耶穌從死裡復活,這是信心的一環。為什麼我們硬是認為聖經考古的目的,就是證明聖經,為聖經平反?

參考資料:
Bailey, Lloyd R. 1989. Noah: the Person and the Story in History and Tradition. Columbia, SC: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Hoerth, Alfred J. 1998. Archaeology and the Old Testament. Grand Rapids, MI: BakerBooks.
Walton, John H. 2001. Genesis. NIV Application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星期四, 4月 29, 2010

ASOR 對發現方舟之回應

ASOR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美國近東研究學會, 今天在其網頁上列上幾位學者對影音發現方舟的回應:

Tim Harrison on CTV: http://www.ctv.ca/servlet/ArticleNews/story/CTVNews/20100429/noahs-ark-found-100429/20100429?hub=CanadaAMV2
Eric Cline on Fox News: http://video.foxnews.com/v/4171840/wheres-the-actual-site
Eric Cline in Time Magazine: http://www.time.com/time/world/article/0,8599,1985830,00.html
Robert Cargill at RobertCargill: http://robertcargill.com/2010/04/28/no-you-didnt-find-noahs-ark/

星期三, 4月 28, 2010

發現挪亞方舟?

這兩天不斷傳來發現挪亞方舟的信息,到底可信程度有多少?

按影音的報道,木樣本的碳14化驗結果,顯示有4,800年之久。據他們所說,這與聖經所記載挪亞方舟和洪水事蹟的時間吻合,即大約主前2,800年。


發現者之一楊永祥稱:「我們不能100%肯定這是挪亞方舟,但是可以99.9%肯定。」

http://www.noahsarksearch.net/big5 

到底所剩下的0.1%是什麼?

1. 碳14發現的結果是否已被其他獨立的實驗室證明?這是科學透明度的問題。所發現的遺址,是否有其他獨立,而有資格的考古學家查證過?

2. 碳14的化驗可以顯示出木本身生長的年日,不可以直接的顯示出那個木結構的年日,這是兩碼子的事。例如:一個人用了一些舊木頭,建成了一間「新」的房屋。木結構的年日必須要經過仔細的考古層面研究 stratigraphical studies 才可下判斷。此外,陶器時期鑑定pottery dating更可靠,卻沒有這樣的報導。

3. 舊約聖經沒有給予任何指標,可以推算挪亞是屬於那一個時期,報導說:碳14與聖經的記載吻合。這並非出自嚴謹的解經。

4. 所發現的木結構是否「在原處」in situ?(加上今天出現的報道,Randall Price質疑土耳其當地導遊將黑海另一處的木放在山洞之內blog.bibleplaces.com,這樣的報道,將會影響所以有關的資料和考証,當然多年來對方舟探索也不遺餘力的Randall Price也可能有妒嫉之嫌

5. 如果洪水真的在主前2,800年發生(影音的論調,一定都認為聖經所說的洪水是全球性),那麼在不同的遺址,必會發現考古的斷層 gap,或因洪水毀壞的毀滅層 destruction layer。主前2,800年,正是早期青銅時代 Early Bronze Age (約主前3,500-2,300年),在近東不同的考古遺址(特別是土耳其),並沒有這樣斷層的發現。土耳其考古專家Paul Zimasky斷言說:在這個時期的土耳其,並沒有發現任何考古文化的斷層。試問,如果洪水的故事真的發生主前2,800年的時間,這個大洪水一定毀滅了當時的考古遺址,當時的人類被滅,附近各個遺址亦同時被洪水淹沒,在這個時期必定出現清楚的破壞層。但是,在早期青銅的時期的土耳其一帶的遺址,沒有發現任何文化的斷層(Zimansky)。試問,所發現的「方舟」和其他考古發現如何吻合?還是所發現的根本不是「方舟」?期青銅時代 Early Bronze Age 的土耳其考古資料,可參Matey 2002: 19-34; Sagona and Zimansky 2009: 144-224.

6. 全球性洪水所造成的世界不同地方,許多考古遺址的斷層,但是這樣的洪水考古證據,沒有出現過。有的只是地區性的洪水,遺留下的跡象,但是,這些斷層往往只局限於一個遺址的一部份(不是全個城邑被毀滅,例如Woolley在1930年代在吾珥發現的洪水沉積土層),再者,這些斷層都不是同一個洪水水災所造成的。


7. 全球性的洪水,必然會形成全球性的沉積岩,但是至今石質學家仍未有這樣的發現。縱使有這樣的石質層,也要被証明出來,是同一個洪水所造成,而且這個災難是在主前2,800年發生的。可見,在這樣推斷之間,有多少空隙是不能解答的。

聖經考古學家Eric Clines在今早的ABC新聞訪問當中,給了中肯的回應(Eric Clines):聖經考古學家(archaeologist)不是要去証明什麼,否定什麼。只有方舟尋訪者(arkeologist)才會這樣作。
其他學者的初步見解,見(Witherington)

到底未能証實的0.1%是否真的只有0.1%?基於以上所列出的問題和空隙,實在不能不說:「我們不能100%肯定這是挪亞方舟,但是可以0.1%肯定。」

到底所找到的木型結構是什麼,必須有待進一步,更嚴謹的研究,否則便是嘩眾取寵。

參考資料
  • Matey, Timothy. 2002. "Urban Planning and the Archaeology of Society at Early Bronze Age Titris Hoyuk." In Across the Anatolian Plateau: Readings in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Turkey. Edited by David C. Hopkins. The Annual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Vol. 57. Boston, MA: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19-34.
  • Sagona, Antonio and Paul Zimansky. 2009. "Metalsmiths and migrants: Late Chalcolithic and the Early Bronze Age (ca. 4000-2000 BC) in Ancient Turkey.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4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