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9月 20, 2011

科學家在死海海床發現水泉和微生物

南地Ben-Gurion大學研究員於星期三發報,於死海海床發現深海水泉。


死海的沿海的水面上不時出現波紋,所以,海床具有細少的水泉,並不是新事(死海沿岸的水泉:En Gedi [隱基底], Ein Feshka, Ein Bokek)。但在死海海床深處發現水泉,這是第一次,這些深海的水泉一直為死海提拱少量清水。同時,德國科學家亦在死海之中發現新種類的微生物,雖然死海的鹽分極高,這些微生物卻在石裂縫之中生存,實在奇妙。


(相片來源:Israel news photo: Christian Lott/The Hydra Institute)


死海的水量在近年來正在快速下降,現時的水面大約海拔之下422米(1384尺)。其實,死海水位在歷史不同時期亦有上落,只是現在的危機是人為所致,見以下死海水位圖(來源:http://deadseachange.webs.com/map.html)




古文獻中的死海
「死海」是後期的名稱,聖經和古文獻使用不同的名稱:
  1. 「鹽海」(Salt Sea)[2]
  2. 「亞拉巴海」(Sea of the Arabah) [3]
  3. 「東海」(Eastern sea)[4]
  4. 第一世紀猶太史家約瑟夫有時稱之為「瀝青湖」(Lake Asphaltites)[5]
  5. 亞拉伯文獻稱之Bahr Lut,即「羅得海」(Sea of Lot),偽經、古典和塔木德(Talmud)稱之為「所多瑪海」(Sea of Sodom),表示傳統認為所多瑪和蛾摩拉的位置在死海附近
  6. 另一名稱是「臭海」(Stinking Sea)
  7. 在十字軍時期,稱為「魔鬼海」(Devil’s Sea)
  8. 在基督教時期(拜占庭時期)開展之後,西方文明才稱這神秘的地方為「死海」(Dead Sea)。根據現存記錄,「死海」這名稱是由主後第二世紀的希臘旅客Pausanias第一次提出的[6]。「死海」一詞相信是由初期教父耶柔米引進基督教的傳統的 [7]。
約瑟夫眼中的死海
約瑟夫在《猶太戰爭》4:476-479曾討論過死海:「476 死海的特性是值得一提的。正如我曾說,它是苦和不結果的。水的浮力很強,連最重的物件拋到海中也會浮起;即使有人想將物件沉入海底,也不容易。477 所以,當維斯帕先(Vespasian)來視察它時,他下令將一些不能游泳的人雙手綁起,拋在水深之處,那時,他們全部都浮在水上,有如風迫使他們上來一樣。478 此外,湖的顏色改變奇妙,因它改變面貌每天三次;當陽光照在其上,反射的光都有所分別。479 但是,黑瀝青在許多地方出現;它們浮上水面,形狀和大小好像無頭的牛...」


《米書拿》(Mishnah) 的死海
在第二世紀的猶太文獻《米書拿》的其中一章,拉比說:「任何器具上發現太陽、月亮或龍的圖像,要把這些器具丟到鹽海裡...要將這些器具打碎成灰,將灰散在風中,或丟到海裡。」('Abod. Zar. 3:3)[1]


在猶太拉比的眼中,褻瀆神的東西都要投在「死海」之中。


投在海裡
耶穌咒詛了無花果樹之後,他對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無花果樹上所行的事,就是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裡,也必成就」 (馬太福音 21:21)。


無花果樹指不悔改的耶路撒冷/以色列(彌迦書7:1-6; 耶利米書8:13),這座山也是指向聖殿山,在地理上,這也是合理的,因為耶穌用比喻咒詛耶路撒冷時,他正從伯大尼回去耶路撒冷,在橄欖山脊上,看見的正是耶路撒冷和聖殿山。當時也近逾越節,即四月左右,正是後雨時期(見迦南地:氣候和農耕循環),雨後空氣清晰,在橄欖山往東南眺望可見死海!


耶穌用當時的地理和景物,引伸出屬靈的意義。[8]


備註:
[1] Jacob Neusner, The Mishnah : A New Translation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8).
[2]創世記14:3; 民數記34:3, 12; 申命記3:17; 約書亞記3:16; 15:2, 5; 18:19
[3] 申命記3:17; 4:49; 約書亞記3:16; 列王紀下14:25
[4] 以西結書 47:18; 約珥書2:20
[5] 《猶太古史》1.9.1
[6] Pausanias, Periegesis 5.7, 4–5.
[7] Beitzel 1987. 
[8] 這也是解經家Blomberg的意見(Blomberg 2001: 318;參Keener 1993: Mt 21:21)。Nolland卻認為「這座山」是指耶穌腳下的橄欖山,將「這座山」挪開的意思,是將進出耶路撒冷的阻礙挪開。無花果樹受咒詛是耶路撒冷和聖殿在主後70年被毀,將橄欖山挪開是引用撒迦利亞書14:4-5彌賽亞再來救贖耶路撒冷的說話,將山挪開是指打開救贖耶路撒冷之路(Nolland 2005: 853)。但是,撒迦利亞書14:4-5的意景,並非「將山挪開,投在海裡」,而是「將山南北分裂」(France 2007: 795)。再者,馬可將這段經文夾在潔淨聖殿之中(馬可福音11:12-25),「不結果無花果樹」等於「這座(聖殿山)」,我認為Nolland的解釋較為牽強。


參考資料:
  • Beitzel, Barry J. 1987. "Bible Lands." Bible Review, Summer.
  • Blomberg, Craig. 2001. Matthew.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Vol. 22.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 France, R. T. 2007. The Gospel of Matthew. NICNT.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 Keener, Craig S. 1993. The IVP Bible Background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