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月 28, 2013

加利利海:生命教室

加利利海,其實是淡水湖,除了稱為加利利海之外,亦不有不同名字:提比哩亞海(Sea of Tiberias; 約6:1; 21:1)、革尼撒勒湖(Sea of Gennesaret; 路5:1)、基尼烈湖(Sea of Kinnereth; 民34:11; 書13:27)。

加利利海位於以色列北部的裂谷,約旦河從湖的北端流入,再由南端流出。湖面是約海拔以下214米(700尺),水深約44米(144尺),長21公里(13英里),闊12公里(7.5英里),海岸線全長約48公里(30英里)。


耶穌公開傳道的地方,多集中在加利利湖西北和東北海岸的城鎮,例如迦百農、伯賽大和湖畔上的漁村。


古代作家和地理學家,如斯特拉波(Strabo)、普林尼(Pliny)和約瑟夫(Josephus)對加利利海讚口不絕,這裡湖水清涼,氣候溫和,魚產豐富(Geography 16.2; Natural History 5.15; 《猶太戰史》[Jewish Wars] 3.506-8)。猶太人拉比曾說:「主創造了七個大海,唯獨革尼撒勒湖是他的至愛。」[1]


不過,加利利湖常會突然翻風作浪,因為加利利海位於海拔以下214米(700尺),兩旁高山,湖水就在一個大鍋底,每當冷風從西面的地中海,吹向加利利山地和哥蘭高地時,加上太陽的熱力打在湖面,上頭的寒流便被捲下,湖水便突然翻風作浪。



(加利利海橫切圖)

可能因為湖上水勢有時難以預料,加利利海正如人生一樣,有時水靜怡人,有時潮浪翻起大浪,成了耶穌教導門徒功課的屬靈教室。


要眺望加利利海,其中一個最好的地方,就是位於湖泊西面的雅布崖(Arbel Cliff)。






從東北方望雅布崖(Arbel Cliff)


提比哩亞南面海邊北望加利利海
左方突出,上有白色屋宇的是提比哩亞市

[1] George A. Smith. 1966.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he Holy Land, 30th ed., Jerusalem, Israel: Ariel, p. 286.

星期三, 8月 21, 2013

古埃及首飾珠子,原料來自太空墜落的鐵隕石

今年8月20日,《考古科學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s)發表[1],有些古埃及首飾珠子,原料是來自太空墜落的鐵隕石,見這項消息的新聞報導

原來早在1911年,考古學家在開羅以南的村莊el-Gerzeh發掘兩個公元前3200年的古墓時,出土了一些陪葬品,包括串成頸鍊的珠子、金子和寶石。按考古學者猜測,當中出土的九粒管狀珠子,原料來自太空的隕石,但一直未有正式科學研究證明出來。

現在謎團已解,科學測試顯示珠子的原料,具有異常高含量的鎳(nickel)、鈷(cobalt) 、磷(phosphorous)和鍺(germanium)。而這些高含量的原素,只會在太空的鐵隕石中出現。

(Credit: UCL Petrie Museum/Rob Eagle)

(Credit: UCL Petrie Museum/Rob Eagle)

X光顯示這些珠子,先被鎚成薄片,之後卷成小管子。鐵隕石本身非常堅硬,不像其他軟金屬,例如:金和銅等,若要將鐵隕石加工成珠子,需要相當的技術。研究員認為,古埃及工人先將鐵隕石高溫火燒,再鎚成2厘米(0.8寸)的薄片,之後將薄片包在木棍上。雖然鐵器時代(約公元前1200年)仍有2,000年的距離,古時古埃及技工已曾一度擁有相當的小規模鑄鐵技術。到了鐵器時代,鑄鐵技術進一步發展,鐵便取代了銅和青銅為人類主要原料。

出土的其中三粒由鐵隕石造成的珠子
(Rehren, et al: 3, Fig. 3)


三粒珠子的中子分析圖像
左面是側面圖,右面是垂直面圖
(Rehren, et al: 4 Fig. 4)


古埃及的鑄鐵技術,亦常見於古墓的壁畫,薩卡拉(Saqqara)的慕李戶卡古墓(Tomb of Mereruka),屬於公元前2340年的舊王國,壁畫之中,工人首先用天平將材料稱量(A),原料放入火窯,由六位工人用長管吹氣進入火窯加溫(B),然後燒溶的金屬被倒模(C),再由工人用石鎚打成薄片(D)。壁畫下方描述工人把金屬件,串成不同類型的首飾(E)。壁畫下方兩處還有銘文,左面銘文說:「工友呀,這是多美麗!」,右面銘文說:「趕快完工!」[2]

薩卡拉的慕李戶卡古墓壁畫
(Andrew 1990)

小結
以古以來,人類一直都對珠光寶氣,特別感到興趣。古埃及的珠飾技術,更是名不虛傳。古埃及學家Walter B. Emery甚至形容古埃及人「對珠寶首飾沉醉萬分」[3]。這話當然只限於埃及的貴族人士,但考古發掘出的埃及古墓,足以引證此話之真。

但是,金銀珠寶不只是外在裝飾而已,對古埃及的活人和死人來說,珠寶帶著重要的宗教意義。古埃及人帶上金銀珠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驅邪和保護物主。對死人來說,金銀珠寶是為了承受來世的幸福。[4] 所以,死亡之書的第156 章,說要將紅碧玉的護身符放置在木乃伊的喉嚨之上,血紅色可以進一步加強咒語能力,保證死人進入永生[5]

對法老來說,採集金銀寶石不單是政治權力的彰顯,也是實現他的宗教任務。法老取得金銀寶石,就是履行他代替神靈統轄宇宙之任務。[6]

有趣的是,神以十災打倒古埃及和法老之後,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時,出埃及記12章竟然提到埃及的金銀珠寶:「35以色列人照著摩西的話行,向埃及人要金器銀器、和衣裳。 36 耶和華叫百姓在埃及人眼前蒙恩,以致埃及人給他們所要的,他們就把埃及人的財物奪去了。」最後,一班為奴的以色列人,奪去埃及人的寶物,打擊了埃及的國度和法老。

備註:
[1] Thilo Rehren, Tamás Belgya, Albert Jambon, György Káli, Zsolt Kasztovszky, Zoltán Kis, Imre Kovács, Boglárka Maróti, Marcos Martinón-Torres, Gianluca Miniaci, Vincent C. Pigott, Miljana Radivojević, László Rosta, László Szentmiklósi, Zoltán Szőkefalvi-Nagy, 5,000 years old Egyptian iron beads made from hammered meteoritic iron,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xxx (2013) 1-8, Available online 20 August 2013, ISSN 0305-4403. http://dx.doi.org/10.1016/j.jas.2013.06.002. [*]

[2] Andrews, Carol. 1990. Ancient Egyptian Jewellery. London: British Museum Publications.

[3] 引自Markowitz, Yvonne J. 2001. Jewelry. In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Ancient Egypt. Ed. Donald B. Red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1.

[4] Aldred, Cyril. 1971. Jewels of the Pharaohs: Egyptian Jewelry of the Dynastic Period. New York; Washington: Praeger, p. 15.

[5] Andrews, Carol. 1990. Ancient Egyptian Jewellery. London: British Museum Publications, p. 37.

[6] Shaw, Ian. 1998. Exploiting the Desert Frontier: The Logistics and Politics of Ancient Egyptian Mining Expeditions. In Social Approaches to an Industrial Past: The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of Mining, ed. Bernard Knapp, 242–258. London.

星期三, 8月 14, 2013

耶路撒冷地形圖

最近因要整理耶路撒冷考古和地理的資料,發現要找一張耶路撒冷的地形,實不容易。網上尋找到的地形圖,都寫上了不同英文標籤,不容易使用。就算用google earth,所出的效果也不理想。

近日找到一張不錯的耶路撒冷地形圖,相片沒有文字標籤,方便教學時使用。照片中可隱約看見舊城城牆線,東山、西山、汲淪谷等的輪廓,可算清楚。

(Matson Photo Service, 1934-1939)


耶路撒冷地理簡介,見筆者2012年拙文

星期日, 8月 04, 2013

馬撒大, 佩特拉引水道

前文介紹佩特拉時,提到佩特拉的引水道建築,與馬撒大的引水道相似。這兩張相片,分別是佩特拉和馬撒大的引水道,兩者的建築相似,應該一目了然。引水道是從岩壁開鑿出來,雖然曠野的雨水小,即使有,也是陣雨而已,但是岩壁開鑿出來的引水道,能收集從岩壁流下的雨水,非常有智慧。


(佩特拉的引水道)


(馬撒大的引水道)

另外,我亦提過大希律的母親塞普路斯(Cyprus)是佩特拉的亞拉伯人。所以,當大希律在馬撒大的岩壁上建造引水道,解決儲水問題,並不是無中生有的,馬撒大的引水道建築靈感來自母親的故鄉佩特拉,也不足為奇。

聖經地圖-波斯帝國

再上載一個聖經地圖。在製作這個地圖的時候,不知為什麼聖經地圖的軟件(Bible Mapper)經常發生故障,所以足足用了兩天時間,才能製作成功,所以,必要定意要將它公諸於世!

古波斯帝國,由主前539年,古列一世(Cyrus I)佔領巴比倫,取代巴比倫帝國,稱霸近東天下,約二百年,直到主前333年希臘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為止。

波斯帝國的歷史之中,曾有五個京城:
  1. 帕薩爾加德 Pasargad(ae)
  2. 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
  3. 埃克巴塔 Ecbatana
  4. 巴比倫 Babylon
  5. 書珊 Susa


波斯帝國版圖甚大,最高峰時期是大利烏大帝(Darius the Great)執政期間,版圖囊括現代多個國家:馬其頓、保加利亞、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土耳其、亞美尼亞、格魯吉亞、阿布哈茲、車臣共和國、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埃及、利比亞和蘇丹的部分、阿富汗、巴基斯坦等等。

因為版圖甚廣,波斯帝國發展了有效率的郵政系統,亦建設了更完善的交通系統,從東邊到西邊的撒狄(Sardis),是古代聞名的「王道」(Royal Road)。



波斯帝國時代,正是猶太人回歸故土的時間,也就是以斯拉、尼希米記、以斯帖記、部份但以理書的背景。

以斯帖記1:1說:「亞哈隨魯作王,從印度直到古實,統管一百二十七省。」

星期四, 8月 01, 2013

磐石清真寺

耶路撒冷的磐石清真寺,金光閃閃的圓頂,確是耶路撒冷城最觸目的古建築。



伊斯蘭教有三個神聖地,計沙地阿拉伯的麥加和麥地那後,第三個神聖地點便是耶路撒冷的磐石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

磐石清真寺的外型是八角型,每邊長20.6米,蓋住磐石的圓頂直徑20.44米,圓頂高約36米[1]。

顧名思義,磐石清真寺的位置,是蓋住耶路撒冷東山上最高突出的天然磐石之上。磐石清真寺座立於今日的聖殿山平台之上,亞拉伯文稱之Haram al-Sharif,意思是「尊貴之聖所」 (Noble Sanctuary)。


(磐石清真寺蓋上的磐石
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磐石清真寺是由大馬士革的伍瑪亞德王朝(Ummayad;661-750年)的君主'Abd al-Malik (685-705年)下令興建,於主後692年完工。

清真寺的外殼雖然在近期被修建,其輪廓和內部裝飾,仍保持著主後七世紀的面貌,原封不動,已有1,400年歷史。雖然南面的亞沙清真寺(el-Aqsa Mosque)也屬伍瑪亞德時期,於主後715年興建,但是亞沙清真寺曾被修建數次,早已失去原貌。磐石清真寺是世上最早期的伊斯蘭教建築,是伊斯蘭藝術和建功的見證。


(聖殿山平面圖
Islam and Al-Hamad 2007: 121)

磐石清真寺與穆罕默德「夜間之旅」
問題是,為什麼磐石清真寺會被建造起來?建造的目的何在?一般人認為,磐石清真寺紀念穆罕默德「夜間之旅」(Night Journey; isra')在此升天(mi'raj)得啟示的事件。穆罕默德「夜間之旅」的可蘭經記載,只見於可蘭經17:1「讚美真主,超絕萬物,他在一夜之間,使他的僕人,從禁寺(masjid al-haram)行到遠寺(masjid al-aqsa)。我在遠寺的四周降福,以便我昭示他我的一部分跡像。真主確是全聰的,確是全明的。」

這一節可蘭經,引伸出穆罕默德騎著神馬,到達最遠之地,升天得到先知的啟示。可蘭經經文提到的「禁寺」(masjid al-haram)在那裡?masjid 意指祈禱或敬拜地方,禁寺明顯是麥加的卡巴神殿(Kaaba),已得到伊斯蘭學者的共識。「遠寺」(masjid al-aqsa),字意是「至遠祈禱之地」(farthest place of worship),因為al-aqsa意思是「至遠」。但是遠寺位於何處?一般說法是耶路撒冷,所以磐石清真寺,是紀念穆罕默德在此升天之事。

但這說法卻遇上不少歷史問題,美藉法裔藝術歷史和考古學家格拉巴里(Oleg Grabar; 1929-2011),同時是伊斯蘭藝術和建築專家,於1959年寫了一篇重要文章,討論磐石清真寺建築原因,值得我們留意[2]。


格拉巴里(Oleg Grabar; 1929-2011)

格拉巴里指出,伊斯蘭時代初期文獻,遠寺不可能指耶路撒冷,而是麥加附近的村落al-Ji'ranah,那裡有兩座清真寺(masjid al-adnamasjid al-aqsa),後者才是可蘭經17:1原意中的「遠寺」,與耶路撒冷無關。

另外,穆罕默德夜間之旅與耶路撒冷之間,到了Abd al-Malik死後才真正拉上關係[3]。可以肯定,夜間之旅與耶路撒冷的關係,只是磐石清真寺興建之後才湧現的傳統。

再者,聖殿山上仍保留了一些伊斯蘭時代初期的圓拱(dome),大多到了後期十二世紀薩拉丁(Saladin)統治時已被重修,其中一個稱為「升天圓拱」(Dome of Ascension),明顯是為紀念穆罕默德夜間而建的,如是者,為何要建另一所清真寺作紀念?

最後,磐石清真寺內外牆上的銘文,並無包括唯一提及夜間之旅的可蘭經經文17:1。加上其他線索,我們可以結論,磐石清真寺建設的原因,不可能是為了紀念穆罕默德夜間之旅。

建設磐石清真寺的原因
毫無疑問,磐石清真寺是猶太人第一和第二聖殿的原址。猶太人一直視之為至聖之地,冠之以不同的聖經傳說,磐石不單是至聖所的地點,也是亞當被造之地,也是亞當之墓,亦是亞伯拉罕險些宰殺以撒是摩利亞山(創世記22章),磐石是世界中心。

主後70年,羅馬軍毀掉第二聖殿,大部份猶太人被趕出耶路撒冷,雖有時回到這地點哭禱,但是聖殿山一直被荒廢。


到了主後四世紀的拜占庭時代,基督教成為國教,君士坦丁於主後326年,在耶路撒冷舊城西的各各他山,興建聖墓堂紀念耶穌之墓,當時仍荒蕪一片的聖殿山,成為證明耶穌預言聖殿被毀的實證,所以基督教並無在聖殿山動過土。聖墓堂成為重要聖經事件的中心,取代聖殿山,成為世界中心。


直到主後638年,伊斯蘭才入主巴勒斯坦地。奧馬爾(Omar)來到耶路撒冷,所見華麗的聖城,最偉大的建築物必定是聖墓堂。基督教宏偉的建築,當然吸引著初到貴境的伊斯蘭人。從伊斯蘭教的角度來看,興建一座更宏偉的磐石清真寺,不但能穩定人心,証明伊斯蘭是新的統治者,磐石清真寺是勝利者的記號。另外,清真寺內外的銘文,所取的可蘭經經文,當有宗教護教內容,例如,寺內的銘文有[4]:


  • 112:1-4「1 你說:他是真主,是獨一的主;2 真主是萬物所仰賴的;3 他沒有生產(begotten),也沒有被生產(begotten);4 沒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匹敵。」
  • 33:54「真主的確憐憫先知(穆罕默德),他的天神們的確為他祝福。信士們啊!你們應當為他祝福,應當祝他平安!」
  • 17:111 「你說:一切贊頌,全歸真主!他沒有收養兒女(即「生子」 "begets no son"),沒有同他共享國權的,沒有為免卑賤而設的輔助者。你應當贊頌他的尊大。」[4]
  • 4:171 信奉天經的人啊!(O People of the Book;即猶太教和基督教徒)你們對於自己的宗教不要過分,對於真主不要說無理的話,麥西哈爾撒(Christ Jesus)——麥爾彥之子(the son of Mary),只是真主的使者,只是他授予麥爾彥(Mary)的一句話,只是從他發出的精神;故你們當確信真主和他的眾使者,你們不要說三位(Say not "Trinity")。你們當停止謬說,這對於你們是有益的。真主是獨一的主宰,贊頌真主,超絕萬物,他絕無子嗣,天地萬物只是他的。真主足為見證。麥西哈(Christ)絕不拒絕做真主的奴僕,蒙主眷顧的眾天神,也絕不拒絕做真主的奴僕。凡拒絕崇拜真主,而且妄自尊大的人,他要把他們全體集合到他那裡。

這些可蘭經經文,用意是反駁基督教的要義,宣揚伊斯蘭的要理,對伊斯蘭信眾來說,更是強心針。

磐石清真寺的地點,更是歷代猶太教的神聖之地,清真寺的興建,要向人民表明,伊斯蘭教不是新興宗教,承接著先祖亞伯拉罕的傳統,而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繼承人和終極。

磐石清真寺的建築靈感,來自基督教聖墓堂,拜占庭時期時興的教堂建設,均使用圓拱和八角型建築,例如伯利恆的主誕堂(Church of Nativity)。拜占庭時期聖墓堂,蓋住耶穌之墓的圓拱,建築輪廓亦是八角型。



(主後四世紀聖墓堂的重構圖,
見圓拱建築Anastasis,標記聖墓所在)

現在所見的聖墓堂,只保留了主後十一世紀十字軍的面貌,初期面貌,早已消聲匿跡。但是,君士坦丁時期的聖墓堂,必然與主後七世紀的磐石清真寺相似。

這樣看相當有趣,磐石清真寺和聖墓堂兩者之間,有著微妙的關係。磐石清真寺是伊斯蘭最古老的建築,在考古和歷史上價值非常,又同時與君士坦丁的聖墓堂最相似的類比建築物。

備註:
[1] M. Anwarul Islam and Zaid F. Al-Hamad. "The Dome of the Rock: Origin of Its Octagonal Plan," Palestine Exploration Quarterly, 139, 2 (2007), pp. 109-128, p. 109.

[2] Grabar, Oleg. "The Umayyad Dome of the Rock in Jerusalem." Ars Orientalis 3 (1959), pp. 33-62. Reprinted in Jerusalem, volume IV, Constructing the Study of Islamic Art. Hampshire: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5. 

[3] Islam and Al-Hamad 2007: 119.

[4] Abdullah Yusuf Ali. The Holy Qur'an: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Elmhurst, NY: Tahrike Tarsile Qur'an, 2005: p. 726, note 2324. Ali 註釋:理解神本性的第一步是從心裡清除迷信,例如:神生了一子,或神有同伴,或神依靠其他活物來保護他,免受傷害和羞辱。我們必要明白,神是獨一的位格。

[5] 可蘭經經文,由Grabar 1959: 52-54列出